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中共柳州市委《关于制定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 2015-12-14   《柳州日报》

内容导航:

    四、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承载力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顺应现代城镇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14)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依托、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经济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一圈一带四轴”新型城镇体系。以增加承载农村转移人口数量、提升市区综合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中心城市。以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为抓手,强化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集聚功能,促进县城向城市转型。推广国家建制镇试点建设经验,打造一批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重点小城镇。重新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启动北部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努力促成柳江、鹿寨撤县设区,将柳城纳入同城化,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推动融安市域次中心建设和融水、三江特色旅游名县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

    15)大力提升城市、城镇建设品质。按照特色和宜居方向,推动中心城市和县镇实现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发展。彰显山水城市特色,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与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加快城区建筑更新,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和老旧住宅小区、“三无”小区综合整治,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适当超前建设和完善市政道路、轨道交通、慢行交通系统、特色公交、综合场站、智能停车场、汽车充电桩等综合交通设施,深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提高公共交通承载能力,逐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统筹城镇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确保城镇供水安全。积极创建海绵城市,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16)积极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强化柳东新区作为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持续提升新区产业驱动力、创新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教育驱动力。大力推动柳江、鹿寨、柳城与中心城市产业无缝对接,积极融入市区产业链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配套工业、现代物流和都市型农业,打造柳州现代都市经济圈。积极发展柳州北部经济带,遵循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柳城、融安、融水、三江坚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等“绿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民族风情特色旅游业,打造三柳高速生态经济带。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引领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统筹实施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卫生、智慧教育等一批重大信息化项目。用绿色化方式提升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扩大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

    17)有序推进就地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围绕县城和重点城镇发展推进就地城镇化,以增强乡镇要素集聚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聚能力。结合重点乡镇中心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和农居点布局建设等工作,加大人口集聚、资金集聚和技术集聚力度,促进现有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好本地就业载体并做好均等、优质的就业服务,打牢就业基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机制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夯实保障基础;积极培育公共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居民对就地城镇化的认同感,稳固心理基础。不断优化人口资源和就业创业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和权益保障。

    18)进一步提高城市、城镇治理水平。提高城市、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严肃规划执法,适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     编工作;加强城市、城镇综合治理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城市、城镇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协调群众各方面利益诉求。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坚持建管并重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社区延伸,整合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计、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第 1页: 一、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第 2页: 一、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第 3页: 三、全面推进开放强柳,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竞争力    第 4页: 四、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承载力   
第 5页: 五、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源动力    第 6页: 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增强龙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 7页: 七、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凝聚力    第 8页: 八、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保障力   
第 9页: 九、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支撑力    第 10页: 名词解释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