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科学分析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目标任务,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和自治区党委赋予柳州的新定位新使命,结合现阶段市情实际来科学谋划我市“十三五”规划。
(1)“十三五”时期柳州发展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立足市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柳州特色的发展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减税让利,放水养鱼”,到90年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到新世纪初提出“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再到“工业强市,富民兴柳”,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以及“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每一次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的确立完善与传承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的开放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持续奋斗,全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迈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向实现总体小康并朝着全面小康迈进、从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逐步嬗变为现代宜居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环境等各项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继续领跑全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实现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面深化改革稳妥推进,开放合作有效拓展,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开启新征程,全市发展呈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柳州在广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柳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也是柳州按照自治区党委赋予的新使命,在广西“三大定位”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关键期;更是柳州在新常态下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争创发展新优势,奋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新跨越的攻坚期。必须准确把握柳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点,努力在广西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进程中发挥实业引擎和开放引擎作用,在为国家、广西全局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柳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2)“十三五”时期柳州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以及广西围绕“三大定位”“两个建成”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柳州发展带来了多重叠加机遇,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柳州作为广西副中心城市和最大的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沉淀,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确立起了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区前列并率先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市委审时度势、科学统筹,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发展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在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十三五”柳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柳州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多年来制约柳州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我市工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遭受挤压处于被动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扭转,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依然没有根本改善。新常态下柳州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尚未真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难度加大。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以有限的要素资源、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同步健康发展,如何统筹弥合城乡发展差距、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与均等化以及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进一步把柳州引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良性轨道,都是“十三五”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奋力开创“十三五”柳州发展新局面。
(3)“十三五”时期柳州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和“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充分发挥实业引擎和开放引擎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强产业、做好民生、做优环境、做大城市,力争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广西构筑“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门户的重要节点,打造成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推动“十三五”时期柳州发展,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咬住实业不放松,把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促进三次产业紧密融合、协同发展,以实体经济的大发展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提升。坚持开放不动摇,积极融入区域开放合作,汇聚优势发展资源,使柳州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
——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进一步带动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 坚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围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力争总量提质、分量提速,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城市价值品质,重点提升区域集聚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区域协同、补齐短板、“四化”同步,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 坚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鼓励和支持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创业 、能创业 、创大业的浓郁氛围。注重机会公平,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广泛参与发展进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4)“十三五”时期柳州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柳州发展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产业集聚、要素集聚 、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速高于全国 、全区水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加快向后期阶段过渡,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实现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市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以及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基本建成产业集聚 、要素集聚 、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柳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在区域和国家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实力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领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衔接珠三角、长三角 、中西部以及东盟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枢纽初步建成。以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和经济带金融 、信息 、服务中心为支撑,服务西南 、珠江—西江经济带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综合服务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协调同步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7%。美丽柳州乡村建设基本完成,柳州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