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中共柳州市委《关于制定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 2015-12-14   《柳州日报》

内容导航:

    二、全面推进实业兴市,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驱动力

    以实业作为支撑发展的脊梁,依托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加快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发展新技术 、新产品、新业态 、新模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广西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政金用结合,建立政府主导 、企业和高校 、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扩大开放共享,建立和提升创新发展平台,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企业孵化器、加速器 、科技产业园建设。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创新,重点推进科技 、金融 、信息 、人才等发展要素与重点产业融合,以产业协同创新补强、延长产业链体系。探索发展和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推动企业 、院校 、研究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标准联盟,积极建设和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支持创新人才体系。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发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效应,全面提升各行各业质量水平。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促进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培育一批驰名商标 、名牌产品和优势品牌产业,力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6)稳定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条主线,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提质增效扩规模,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稳定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发挥汽车 、钢铁 、机械三大产业的核心引领作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强化产业间供需对接,企业间分工协作,在巩固原有产品、品牌的基础上,尽早实现高端产品 、高端品牌的突破,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智能制造转型,以“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技术向自动化、数字化 、信息化 、智能化转变,加快工业机器人 、智能专用装备 、3D打印制造等智能装备发展,积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城市。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增值环节延伸价值链,发展定制化生产、工业设计 、系统集成 、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 、精益销售 、产品后市场等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加快优化提升化工 、食品 、纺织 、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整体搬迁、技术改造 、产品升级等途径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级。提升产业集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加快柳东新区开发建设,发挥广西柳州汽车城集聚效应加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全国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建设先进区,形成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完善工业布局,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自治区级高新区,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加强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促进资源共享或互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形成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积极鼓励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7)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化 、高端化 、聚集化 、融合化为引领,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 、先进装备制造 、新材料 、节能环保 、生物与制药等产业,培育发展城市矿产 、住宅产业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 、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才 、资金 、技术等发展要素向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 、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 、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 、发展潜力大 、产业关联度高 、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企业,在科研开发、专利申请 、成果转化 、企业重组 、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 、示范应用 、市场开拓等方面谋求合作,以产业链 、供应链 、创新链 、价值链整合为方向,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地位,着力扶持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主的特色水果、高效桑茧 、名优茶叶 、优质畜牧水产 、高山生态及林下种养等优势特色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快“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秋冬季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流通 、销售等环节,重点推广“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生态农业 、观光农业 、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按照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新农村 、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形成一套良性发展机制的“四个一”标准,创建一批自治区 、市 、县和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努力争创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引导、扶持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用现代科技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建立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机制。

   9)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功能完善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坚持生产性 、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 、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增强物流产业聚集能力,全力打造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和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加速促进各行业“触网上市”。加快构建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推广连锁经营 、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六大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现代物流产业 、汽车服务产业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四个服务业千亿产业,快速提升我市服务业总量。推进服务业业态创新,加快拓展新领域 、发展新业态 、形成新热点,以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和金融产品创新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服务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10)深入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深入挖掘山水自然资源 、民俗风情 、乡村建设 、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围绕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旅游、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三大产品板块,统筹推进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建设水平,打造百里柳江 、元宝山 、(程阳八寨、香桥岩溶公园等一批精品景区,加快百里柳江、程阳八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将融水、三江、鹿寨建成广西乃至全国特色旅游名县。持续提升传统产业要素,加快发展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和汽车文化产业及运动休闲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大旅游产业。依托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以三柳高速、209国道民俗风情走廊和柳州—桂林的山水走廊为载体,加强区域旅游联动,打造桂柳一体的桂中北民族特色旅游城市圈。加大旅游名城宣传推广,树立“乐山乐水乐民俗、休闲自在游柳州”旅游形象,把柳州建成广西及港澳台 、泛珠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

第 1页: 一、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第 2页: 一、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第 3页: 三、全面推进开放强柳,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竞争力    第 4页: 四、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承载力   
第 5页: 五、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源动力    第 6页: 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增强龙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 7页: 七、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凝聚力    第 8页: 八、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保障力   
第 9页: 九、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龙头城市的发展支撑力    第 10页: 名词解释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