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韦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教授)职称,柳州市政协委员,现任柳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先后就读北师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小说作品曾在《人民文学》等国内外数十家大型文学刊物发表。小说《等你回家结婚》、《很想看见你》分别荣获国家“人民文学·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奖”和《中国作家》小说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流放》、《浮生》;小说集《裸河》、《苦命的女人》、《引狼入室》、《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韦俊海卷)、《异性的土地》、《希望班的故事》等9部著作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剧本。
今年初,我市作家韦俊海晋级一级作家。这是我市继柯天国后第二位国家一级作家。从一名文学青年成长为一级作家,韦俊海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近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站在红水河岸边的土地上,少年韦俊海一心只想逃走。
但如今,离开20多年后,韦俊海却仍然背负着那一片土地,他绝大部分“庄稼”(作品)都从那里生长。
守望土地
其父虽毕业于黄埔军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只能带来更悲惨的命运。
从3岁到25岁,韦俊海随父下放农村。
因此,韦俊海的农民生涯比别人收获更多的白眼。在那片土地上,他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看到了很多人间的阴暗和扭曲的人性。因此,他的作品难得有阳光结局,留下的更多是痛楚与思考。
韦俊海说:“一个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种苦难反映给大众,把被人遗忘过的东西,包括欲望、痛苦等没有得到表现的东西宣泄出来,给人反思,给社会警示。”
但当时的韦俊海却正在“跳出农门”的欲望中挣扎。1978年的高考,他考上了一所农校。
当年匆匆逃离土地的韦俊海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与这块土地无法分割。就如在其短篇小说《守望土地》(2000年《人民文学》)里的“我”,放假回家,面对自己的祖、父辈与这块土地的爱恨纷争,仿佛是旁观者,却不知自己心在其中
腰杆硬了
1983年,他的小说《腰杆硬了》被《广西文学》刊发并得到好评。1985年,他被调到了河池地区文化局《金城》文学杂志社当文学编辑,与著名作家蓝怀昌、聂震宁等人一起工作。同年加入了广西作家协会,开始作家征程。
很快,他收获了那片土地长出的首批心灵果实,《有这样一个男人》、《鱼镇》、《将军的前半生》、《沉睡的裸魂》等小说陆续发表。
眼睛在飞
但这批被称为“寻根文学”的作品,并未给韦俊海带来太多满足感。他的眼睛仍在寻找另一重天空。
1990年,调到了柳州市文联后,韦俊海迅速被新崛起的“先锋派”所俘虏。他熟悉的作家东西、鬼子、林白、卫慧等都成了先锋派。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吸取了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形成别具一格的流派。
三年后,一篇篇退稿最终击溃了他走先锋派的信心。
他当年以“先锋”风格创作的小说《眼睛在飞》屡寄屡退,直到10年后才被他修改成现实主义小说发表于《广西文学》,最近被国家一流文学名刊《小说月报》转载。
韦俊海说:“我已经无法走出那片土地,她与我血肉相连。人需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现在,韦俊海接受了别人对他的定论:着意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表现的作家。
把垃圾倒掉
近三十年来,韦俊海的心灵脚步深深浅浅印在红水河两岸,一段小故事、一段传说、一段经历,都被他重新拆解组合,变成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小说。
然而,在2004年出版的《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韦俊海卷)中,他却作了题为《把垃圾倒掉》的后记。他认为,自己成为“广西第三届签约作家”前(2000年前)的作品都是垃圾。
红水河这片神奇土地孕育了东西、鬼子、凡一平等国内知名作家,也是滋养并围困着韦俊海的心灵家园。
成为专业作家后,通过大量的阅读并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后,他慢慢认识到之前写农民生活的那批小说,仅仅在讲故事给读者听。他说,这不是一个作家的初衷,小说需要的是展现不是讲述,需要展现更深层次的东西。
带着这种顿悟,他重新回归土地,终于写出《等你回家结婚》、《很想看见你》等一系列好作品。作家东西形容他“一觉十年今觉醒”。 鬼子对韦俊海的成功转型也很赞叹,他说:“韦俊海已经不仅仅是上路,而是以一种匀速的力量在小说的路上奔跑。”
“醒”来时,韦俊海已届人生之秋,自知天命。虽说已是国家一级作家,但他却自嘲说:“在收获的季节,我却刚刚播种。”
非主流,期待超越
韦俊海说,他遇到了生活和创作生涯中最好又最糟糕的年代。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曾隔断他的求知之路;八九十年代,却又给了他纯文学的黄金时代;二十一世纪开始,纯文学在边缘飘摇。
记:你认为,纯文学已经边缘化了吗?
韦 :纯文学的读者群确实正在萎缩。
记 :什么是主流?韩寒、郭敬明?
韦 :他们算不上真文学,只能算是青春情感励志小说和网络小说.追求一种美好而虚幻生活。但现在,他们确实就是主流。反映现实生活的纯文学作家要想走出危机的惟一的出路就是走出现实,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以更新的眼光审视这个社会,才能写出超现实的文学作品。
记: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认为,文学今后很难出现特别繁荣的景象。但他觉得,网络文学的繁荣对文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韦:网上人人可成“作家”,这是网络文学的魅力,也成为文学的另一种推动力。而纯文学,往往曲高和寡。
记:因此,许多纯文学作家都融电了,作品不好卖?
韦:有些纯文学作品确实已沦为圈内互相捧场的东西。触电其实对作家很有害。《十月》编辑部副主编周小枫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当他涉入编剧的时候,他的小说语言已经退化。这是小说家的一种慢性自杀。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但我也理解作家们的触电。10000字的小说稿酬最高1000元,写同样字数的电视剧本却可拿10000元。在文学理想和更好生活的矛盾中,许多人选择了后者。
记:最近,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说“好诗人要甘于寂寞贫穷”,你认为如何?
韦:此话不合时宜,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观念。现在,世界日新月异,你稍停顿,就跟不上趟。你还寂寞、苦难,就跟时代脱节,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东西。
记:说说读书吧,读书对你还很重要吗?
韦:这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名作、新闻类杂志、时尚杂志都可找到新的东西。晚上,我还会花时间去看比较好的电视剧或美国电影,从它们的镜头、构思、结构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启示。我的近作如《等你回家结婚》、《眼睛在飞》等,有人说叙述手法与众不同,其实都借鉴了许多现代手法。
记:现在很多人都不读书了,你怎么看?
韦:这是时代的悲哀。很多人即使读书也很实际,只读专业书。生存环境的残酷,都迫使他们选择了最实惠的读书方式,而不再考虑通过阅读人文书籍提高素质,丰富内心。
采访结束后两天,记者获悉,韦俊海又开始了长达2个月的闭关创作。期待他能再次超越自己。
(柳州市政协联谊委编辑)
上一篇: 乐为高线作奉献—记柳钢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李祥 || 下一篇: 重庆妹子的“双英”梦想——市政协委员杨英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