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全市前三季度经济形势述评之四: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

用好“稳定器” 多方“引活水”

  • 2018-11-13   《柳州日报》   记者 梁莎莎 实习生 孔俊祥

内容导航: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增长最为倚重的“利器”。

离全年收官不足50天,柳州投资这驾“马车”跑得怎么样?从数据上看,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农业、汽车制造业、民间投资均为两位数增长。

换一种眼光打量投资。投资的目的,绝非单纯推高投资增速,而是要拉动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的统一。前三季度柳州投资数据正折射出这一变化——投资结构和质量正不断得到优化。

基础设施仍是“稳定器”

一组数据呈现一条“向上曲线”: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比去年同期增长13.4%。其中,重大项目对投资的拉动越来越显著,毫无疑问成为“稳定器”:5000万元以上投资同比增长17.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1个百分点。

当下,柳州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正加速推进,不管是交通、信息、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或是生态环保、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民生改善,还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依然大有可为。这体现在公共交通配套工程一期项目、火车站城市综合交通配套工程项目以及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年产20万台CVT变速器等项目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在库的大项目中,大部分的大项目都属于续建项目,余量已不多。保持重大项目投资较快增长,需新增一定的项目来支撑。”市发改委一名负责人说。

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15%的目标任务。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13.8%、上年增长的13.9%,以及前三季度增长的13.4%来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打好全年有效投资攻坚战仍旧刻不容缓。

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

对于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途中的柳州而言,基础设施投资不可或缺。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资金从何而来?

过去政府都是靠单打独斗去解决公共工程建设问题,现在变成政府和社会上的民间资本、企业和民间资金合作,形成一种“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这便是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给投资带来了新的境界,它通过内在机制提高绩效水平,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合在一起,带来“1+1+1>3”的集成效应。

从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来看,民间投资增速提升较大。尤其是前三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1.4%,增速比去年提高21.5个百分点位。民间投资的增长,透露出两方面信号:一方面,投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有所回升。

2015年,我市开始试水PPP模式,先后公布了多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清单,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投资落地,如五岔路口改造工程、官塘大桥等。可以预见,PPP模式有望成为提高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市还将要完成落实社会资本60亿元的任务。

此外,我市创新发展多层次的产业投融资体系,通过设立基金、创新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强化金融资本要素集聚。

“为达到预期目标,建议相关部门重点放宽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等领域民营资本进入门槛,降低投资成本,针对不同行业特征,设计合理的融资模式和合作方式。”市统计局一名负责人说。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