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东新区到北部生态新区、柳江区;从白鹭大桥、鹧鸪江大桥建成通车,到白沙大桥即将贯通、官塘大桥建设稳步推进;从潭中西路西环路口改造、潭中高架桥等路网改造,到环江滨水大道竣工、胜利立交桥通车、五岔路口改造即将完成;从“绿满龙城”“家园绿美工程”深入开展,到“花园城市”1.0版完成、“花园城市”2.0版深入推进;从2011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7%,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5%……五年来,柳州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新建桥梁道路改善市民生活,“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试点项目悄悄改变城市内涵,城市绿化建设向精品化、品牌化发展,“紫荆花城”打造城市新形象。现在的柳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在这个功能完善的都市里实现自己宜居宜业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目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实现“生产空间碧水蓝天、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花红树绿”。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强建设“生态和谐柳州”,打造良好生态和人居环境。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说的是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在我国南北交通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一江抱城”的柳州,桥梁极大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与交通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白露大桥、鹧鸪江大桥、广雅大桥、凤凰岭大桥、白沙大桥、官塘大桥,近年来在建与建成通车的桥梁给柳州“桥梁博物馆”增添了最美、最生动、最实用的“藏品”。
桥梁建设是柳州城市建设的缩影。未来柳州发展方向为“一心二城”的城市布局,城市中心加组团式发展,这要求各片区和组团之间有便捷的交通互相联络。柳江把柳州划分成为多个板块,桥梁把这些板块融为了一个整体。2013年12月30日广雅大桥建成正式通车,这是柳江第十九座跨江大桥。广雅大桥、红光大桥、壶西大桥就像三根绳索,把城中片区与河西片区的道路织成了紧密的路网,也把两个片区的距离拉得更近。
“十二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新一轮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控。以北部生态新区、柳江新城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以轨道交通为引线构建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一江两岸”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品牌。牢牢抓住影响城市安全、阻碍城市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用力补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宜居城市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的城市。如何实现“宜居”目标,柳州有着自己的步伐。从“大城市”的框架上看,我市建设柳东新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延伸发展空间;将柳江区规划、建设纳入市级管理,实施柳江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全面建设北部生态新区,以生态为核心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建设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打造一个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产城融合、生态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新区和智慧城市新区。向东、向北、向南,柳州市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发展犹如燎原之火从中心区域向外蔓延。
而在“大城市”的骨架之下,道路建设与桥梁建设畅通了城市发展的“血脉”,“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构筑了城市丰满的血肉,“花园城市”建设则着力构建层次分明、整体优化、搭配合理、比例协调的城市色彩体系,让市民生活变得更美。
如今的柳州,“紫荆花城”名扬全国,生态而美丽的城市不仅引来众多城市里罕见的野生鸟类,更引来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十二五”的五年间,“花园城市”1.0版建设完成,“花园城市”2.0版进入攻坚阶段。在2012年至2015年的“花园城市”1.0版建设中,全市共实施182个绿化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覆盖60条城市道路、13个公园和14个小游园景观节点、12座石山及柳江沿岸绿化,紫荆花季成为我市的主打景观之一。2015年7月,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柳州花园城市2.0版方案(2016年—2018年)》。我市将在前三期花园城市建设成果基础上,打造以“紫荆花城”为品牌,绿地更充足,分布更均衡,品种更多样,功能更完善,景观更独特,内涵更深刻的“缤纷花园之城、灿烂人文之城,绿色生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