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清水秀、绿满龙城,幸福宜居柳州不仅在“表”,还在“里”。今年我市为民办实事大账本中,关于生态宜居的部分依旧厚实:年内在市内公园等范围内新建、改建公共厕所158座,完善旅游码头服务设施。一件件具体的实事工作正在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梳理“十二五”期间的五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在改善生态、幸福宜居方面的成果,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可呼吸。
内涵解码:小“方便”关乎大文明——改革改善大刀阔斧有延续性
新建、改扩建公共厕所,方便市民“方便”,这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一个抓小抓细抓长的可视窗口。翻阅过去五年的实事内容,我市在生态宜居方面的工作谋划深,还有很好的延续性。
2011年,实施“绿满龙城”工程;实施交通畅通工程,疏通市区主次干道,建成莲花立交桥,完成广雅路八一路口下穿通道改造工程,对13条小街小巷进行改造;深入创建平安柳州,建设860个监控点,覆盖市区学校、主要路段和公共场所;开启多纬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母亲河,建成了都柳江、龙江水质自动监测站。2012年,实施环保惠民工程,增加6套自动监测PM2.5设备,年内建成PM2.5监测系统,率先于全区各地市向市民发布城市空气质量信息。
在2011年、2012年两年的夯实基础上,2013年,我市将生态宜居的格局和档次升级。着重体现在,提升改造了鹅山公园,启动建设天山公园,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城市园林景观移步移景;修缮了公园登山道,在危险地段安装安全护栏;在市属公园、广场、小游园安置休闲桌凳,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2013年的实事落脚点还从地面延伸到了水上。启动建设滨江沙滩、天然游泳池及相关安全配套设施,为市民水上运动提供方便;同时,在市静兰水上运动基地选址建设滨江沙滩,在江上建设江上休息岛、天然游泳池及完善沿岸码头和岸上相关安全、便民配套设施。
各方呼吁了多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2014年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方式,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形式拉开大幕。2014年,我市在市区250个小区内,设置了8750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每个点放置三个240L密闭式HDPE环保垃圾桶,并开展深入宣传和分类知识普及。
“落地”解码:大投入便民利民惠民——幸福是看得见走得通可呼吸
工业重镇柳州是一座可以畅快呼吸的城市。2014年起,我市加大市区空气、饮用水源监管力度,市区内严格控制露天焚烧工业、生活垃圾,强化监管整治建筑工地粉尘污染,多部门联动控制PM2.5浓度;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强化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管,确保了柳江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Ⅲ类以上水质标准。
方便出行、平安出行,我市在出行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2013年,疏通交通“毛细血管”,选择四城区(以城中半岛为重点)4条街道实施改造,打通巷道交通节点,形成主次干道与小街小巷互通互联的城市交通网络;2014年,修建东环大道、潭中东路、文昌路、桂中大道的自行车专用道,新建环江滨水大道自行车专用道,新增2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改造和新建20个水上公交巴士停靠码头,开通运营水上公交巴士。
从2013年启动的天网工程四期项目,预计每年投入5000万元,拟新建设2800个高清监控点(含30个治安卡口监控点),市区监控点将达到5100个,进一步扩大信息化治安监控点的覆盖面;投入资金1185万元对交通信号灯进行升级改造,为群众出行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生态宜居的成果看得见,出门有供游玩的好去处。2015年,我市持续完善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对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公共绿地及其周边进行提升改造,在东堤游园、江滨公园、莲花公园、河西花卉公园、四桥西小游园、羊角山公园、真龙文化公园,柳石路等道路两侧、街旁小游园及公园内,新增休息桌椅150张(套)、休闲亭廊5座、休闲健身场地2500平方米、健身器材和儿童娱乐设施10处。

碧绿江水、蓝天白云,让龙城更美丽。(日报记者覃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