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可以让一位黄毛小儿变成翩翩少年,可以让初萌的幼苗长成茁壮的树木;八年,也可以让一座蓬勃的工业之城变得更加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自2007年10月我市文联召开第十次文代会以来,柳州迈开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前进的步伐,一路走来,高歌猛进,收获喜人。如今的柳州,文艺事业如春花满园,美不胜收。
春潮激荡,精品迭出春光美
第十次文代会以来,市文联深入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围绕市委的发展战略,做实“文艺发展升级规划”,在开拓创新中激发创造力,在强化服务中增强凝聚力,在奋发有为中扩大影响力。
八年来,我市的文学、戏剧、摄影、书画、舞蹈、音乐、曲艺、民间文艺、电视艺术等创作全面开花,可谓春色满园。市文联稳抓我市开展“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剧本《桂花飘香的时节》在2013年入选自治区重点扶持精品创作项目,并获得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现代彩调歌舞剧《红瑶梦》夺得第八届广西大型剧目展演桂花金奖;女子群舞《仫佬仫佬背背抱抱》实现了我市“荷花奖”金奖零的突破,并成为广西原创舞蹈一年内获奖最高、获奖最多、参赛最多的舞蹈精品;而最近上演的3D舞蹈诗《侗寨人家》更是成为第九届广西戏剧展中获奖含金量最高、数量最多的剧目,也成为我市继《白莲》《八桂大歌》之后打造的又一精品剧目。
另外,我市共有三部文学作品获得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奖,杨仕芳连续三年荣获广西青年文学奖;胡锦朝、贺肖华、殷武等一批摄影家作品进入国展和国际展并分别获奖;廖炳智、傅绍尉等五人次获得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韦俊海、刘频、高虹等人的作品入围广西文艺创作的最高奖——“铜鼓奖”。在2015年 ,我市共有7件作品同时入围“铜鼓奖”,这是自1988年广西人民政府举办首届铜鼓奖颁奖至今27年来 ,我市文艺界获奖数最多的一次。
春风化雨,创作队伍春常在
枝繁叶茂 ,离不开土地;创意创新 ,离不开人才。这些年 ,市文联多措并举 ,积极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终于“育苗成林”。
近几年,市文联打造了“柳州女作家群”。通过举办女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会 、文学公益讲堂 、刊发《柳州文艺》“女作家专号”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在广西文坛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去年,80后的徐小雅当选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成为全广西最年轻的作协主席。
市文联还打造了少数民族作家群。通过在县乡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 ,推荐重点培养对象到区级 、国家级作家班学习;成立少年文学院,实施青少年作家培养计划;不断壮大文艺家协会队伍,支持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培训,让文艺事业后继有人。同时,还通过全区首创的柳州艺术作品双年展平台以及持续举办散文大赛等形式 ,让更多的市民有了展示才艺的空间 ,从中发掘人才。
目前 ,全市文艺界已经初步形成了“老一辈文艺家宝刀不老 ,新一代文艺者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据统计,市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共有市级以上会员2105人 ,其中全国会员125人,成为引领我市文艺创作与发展的生力军。
春暖花香,文化惠民春意浓
八年来 ,市文联通过复刊《柳州文艺》(现已更名为《柳韵》) ,举办散文大赛 、电视舞蹈大赛、全国摄影大赛 、大型诗书画展 、歌咏晚会 、民俗文化节等各级各类主题文艺活动 ,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 ,与烟台 、宝鸡两市签订了共建友好文联协议 ,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西江流域经济带沿线城市开展文艺交流合作等 ,主动融入柳州发展大局 ,用文艺的形式提升柳州的美誉度。
公益演出 、艺术培训 、专业指导 、传承民族民间文艺等活动 ,也如春种播撒 ,在千村百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
通过创建特色文艺村屯 ,培养基层文艺人才 ,把以往的“送文化”转变为常态的“种文化”,使“文艺之树”在村屯里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目前,我市共创建有文艺村33个 ,文艺户44户 ,一批各具风情的特色文艺村寨正在茁壮成长。
此外 ,市文联的各协会还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惠民 、文艺乐民活动 ,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各协会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达到6000余场次,受惠群众达50余万人次。
春色无尽 ,而新的征程又在眼前。
展望明天 ,市文联将重点实施联动战略 ,提升文艺服务力;实施精品战略 ,提升文艺创造力;实施人才战略,提升文艺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文艺影响力;实施惠民战略 ,提升文艺引领力……为谱写柳州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而劈波斩浪 ,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