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工业再上台阶·岁末蹲点行动”系列报道之支柱产业篇

  • 2011-12-20   《柳州日报》 总体策划:刘榴、蔡德宪   记者 谭彦斌 董明 兰天 廖婧 唐峰林 段超 姜立

内容导航:

三千亿:柳州工业大厦新高度

 

编前语

   20111218日,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这是柳州的一件喜事、大事。

   2011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市场调控、用电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一连串困难考验着柳州企业,勇敢应对,工业柳州仍交上一份金光灿灿的满意答卷。我们的主要企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和机械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的引领下,柳州发展更加全面更加成熟。

   这一年柳州是怎样在困境中抓住机遇、奋勇争先的?工业柳州有什么成功经验?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给柳州人民带来什么?近日,市委宣传部组织柳州日报社、柳州广电中心等主流媒体组成大型采访组,集中采访了我市老领导,与20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集体座谈,并深入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柳钢、东风柳汽等大型企业采访。

   为更生动、更真实、更直接地反映柳州工业的蓬勃活力,本报社的两组记者还分头深入我市工业园区、各城区的10多家工业企业的生产一线蹲点采访。

   见证工业生产的火与热,体验企业员工的念与想,倾听领导高屋建瓴的肺腑之言,我们由感动而感悟:诚如市委书记陈刚所言,跨越3000亿元,这份成绩是柳州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扎实苦干,永不自满,奋勇争先的丰厚回报,也是“开放开明、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的生动体现。

   为此,从今日起,本报隆重推出“工业再上台阶·岁末蹲点行动”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示柳州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园区工业和柳州产业大军在跨越3000亿元奋斗过程中的风采,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在新世纪10年里,经过不断调整优化而形成高效高质的柳州工业体系中,汽车、冶金和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犹如三根擎天巨柱,以其稳固的发展框架和坚实的基石,支起了柳州的工业大厦。

   无论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国内电力不足、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我市三大支柱产业总能从中突围而出,调结构,转方式,坚持自主创新,连续突破一个个看似不可逾越的“天花板”: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托起了柳州工业大厦的新高度,让人惊叹、钦佩不已。

   汽车产业  从量变跃向质变

   如果说2009年的柳州汽车产业年产突破100万辆汽车让人看到了柳州自主品牌汽车“量变”的话,那么在今年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上,众多车企对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了柳州汽车工业由大转强的嬗变。

   【一线蹲点】20111215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工厂总装车间,悬挂在车间“B底盘是窗口,商乘制造显身手”的大标语,烘托出生产一线繁忙的景象。负责汽车内饰装配的B终线一工段一组班组长张发和全厂工人一样,正在为完成全年128万辆汽车产量目标任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张发向记者介绍说,工人在装配物件时间顺序有很大的讲究,比如安装车窗边缘防水胶,从左到右要比从右到左快几秒钟。“现在我们班组90秒钟就可完成装配工序。”

   【产业之光】从42年前的第一辆“柳江牌”130型载货汽车在柳州农机厂问世,到2010年广西第一款中型轿车宝骏630在上汽通用五菱正式下线,柳州汽车产业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由弱到强,引领广西汽车产业跃势崛起,成为柳州首个、广西第二个千亿元产业。

 

(图表制作:梁思思)

一丝不苟。

自主创新品牌生产线上的质检员。

青春闪光在汽车质检岗位。

全神贯注。

繁忙的东风柳汽之东风景逸生产线现场。

层层把关

   如今,柳州汽车产业已顺势跃升第一支柱产业,集上汽、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于一城,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重汽运力等450多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培育出“五菱”“乘龙”“霸龙”“风行”“景逸”“宝骏”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跻身中国汽车制造5强城市之列,荣获全国汽车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殊荣。

   目前柳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汽车本地配套率持续保持在48%以上。

   2009年,我市汽车首次突破100万辆,成为全国第三个年产汽车超过100万辆的城市、中国第一个人均生产一辆汽车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

   2010年,柳州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27亿元,全市各类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7万辆及135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销总量的7%以上。

   2011年全国汽车产业大调整时期,我市汽车产业逆势而上。1月至10月,全市各类车辆累计销售124.31万辆,汽车工业产值894.61亿元,同比增长11.21%

   【高端声音】东风柳汽销售公司总经理姚利文表示,虽然柳州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从数量上看形势喜人,但在品牌竞争力、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先进相比仍有差距。柳州自主品牌汽车需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市老领导、市咨询委主任蒋纯基指出,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表明当前柳州正处于从汽车大市向汽车强市过渡的时期。在这个过渡阶段,柳州汽车需要具有足够的发展速度来缩小与其他汽车强市的差距,自主品牌要在柳州汽车工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冶金产业  循环经济放异彩

   作为柳州工业第二支柱,冶金产业早已改变了以前那种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技术的创新,自主品牌的创立,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让其大放异彩。

   【一线蹲点】2011年柳钢生产最大的亮点不是钢产量,而是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惊喜。1216日,在柳钢强实科技公司里,这个亮点得到了证实。

   柳钢强实科技公司主要是将柳钢生产的废物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废气用于热发电,废渣用于生产矿渣水泥,创造出十分可观的效益。公司总经理许建强告诉记者:“柳钢这套循环生产装置,可以消耗工业固体废弃物150万吨,一年至少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柳钢利用回收的废气实现热发电,满足了企业总发量70%的要求。”在动力厂热电二车间,厂长邓广带记者走进震耳欲聋的机房,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我们自主发电每小时在30万千瓦以上,每年可为企业减少外购用电费用超过10亿元。”

   【产业之光】柳州冶金工业以广西柳钢(集团)公司、柳州华锡集团、柳州锌品集团等企业为核心,主导产品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钢材、锌锭、氧化锌、铅、锑、立德粉、铟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色金属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有“金海牌”精锡、“银荔牌”锌锭、氧化锌先后在伦敦国际金属交易所注册。

   近年来,柳州冶金工业发展把产品的差异化和高度化摆在核心位置,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数据显示,到2010年,柳州冶金产业技改投资160亿元,年产钢材1000万吨,电解锌20万吨,氧化锌15万吨,锡9.5万吨,铅1.5万吨,镀膜玻璃240万平方米,全行业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

   作为广西工业巨头,柳钢开创冶金业循环经济的新时代,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产能效益向优质增效转变,产品结构向高端转变,在工艺技术装备上脱胎换骨。2004年柳钢成为广西首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2010年钢和钢材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柳州跻身中国千万吨钢铁城市。

   【高端声音】广西柳钢(集团)公司总经理甘贵平表示,今年柳州冶金行业遇到的困难不亚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柳州冶金产业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又一次成功突围,再一次证明企业积极调结构、转方式的无限活力。

   我市老领导、市咨询委副主任梁柳珠认为,柳州冶金工业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和技术创新,目前形成了产业集群,具备了现代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在国内冶金业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众多的品牌增加了柳州冶金业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了冶金业的发展空间,非常有利于冶金业向纵深发展。

   机械产业  国际化提升品牌

   世界柳工,源自中国。

   柳州机械产业领军企业——广西柳工集团这一句口号,标注了柳工国际化道路的激进之音。

   近年来,柳州的机械产业,在柳工龙头领舞下,不断开拓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国际化步伐,成为全球同行业响当当的角色。

   【一线蹲点】“现在我们的工作是两班,每天平均生产11台装载机,总的工作强度是蛮紧的。”1215日,在柳工集团公司总装大型机车间,现装工段工段长27岁的黎永瑜伸出沾满油污的手,“我刚刚正在和技术工处理生产线的一台机器故障,手脏脏的,不好意思啊。”黎永瑜带领的是两个组,共20人,负责大型机车的前后车架对接和前后桥、柴油箱、电瓶箱、发动机、液压油、液压管路等的装配。“柳工生产的装载机共分小型、中型、大型三种,我们车间主要是负责装配大型车。”黎永瑜告诉记者,装配装载机和装配汽车完全不同,时间并不苛求,且难度也大得多,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和班组工人经常研究如何做得又好又快,“现在我们装一台普通配置的装载机,平均花时45分钟。”

   【产业之光】柳州机械行业企业共有216家,分布在9个县区,形成了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在内的多个产业,主导产品有柳工牌装载机、液压挖掘机、压路机OVM锚固体系、油泵、千斤顶、空气压缩机、注塑机等共3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柳州机械产业完成工业产266.65亿元,同比增18.54%;完成出口额30025.25万美元,同比增长68.35%占我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7.46%

   作为行业的龙头,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装载机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年持续保持国内行业第一、销量世界第二,是装载机行业和市场的领军品牌,先后荣获中国500强企业、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企业等。柳工挖掘机已成为国内挖掘机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品牌,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旗帜”。

   今年1月至10月,柳工集团机械整机产量达5.4万台,同比增长9.6%;销售收入已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16.7%。截至11月,柳工装载机全球销量累计已突破25万台。此外,柳工通过并购、合资合作、自主投资等多种运作模式,稳步推进多元化经营,逐步构建与完善了全球化的战略布局。目前正在加速成为装备制造业世界级企业集团。

   【高端声音】柳工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华表示,这些年,柳州机械产业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产品推陈出新,显现出生机勃勃的研发实力。柳工高举民族品牌旗帜,使公司的研发实力在国内一路领先。

   我市老领导、市咨询委委员董世忠说,柳州作为我国西部区域性工业重镇,拥有30多万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业工人,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技术开发和创业服务体系,拥有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可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良好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柳州机械行业有现实和潜在的广阔市场需求,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产业之一。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