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3日《广西日报》在一版刊发了题为《“潜力”正在变成“支柱”》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柳州汽车产业披荆斩棘40余载,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由弱到强,引领广西汽车产业从“潜力”走向“支柱”,如今转型升级渐入佳境、正在强势崛起的成功经验。本报摘转如下:42年前,一辆“柳江牌”130型载货汽车在柳州农业机械厂问世,开启了广西汽车制造的历史。
2010年底,广西第一款中型轿车宝骏630在上汽通用五菱正式下线,标志着柳州正式步入轿车时代。
披荆斩棘40余载,柳州汽车产业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由弱到强,引领广西汽车产业从“潜力”走向“支柱”,如今转型升级渐入佳境,正在强势崛起。“第一支柱”当仁不让
集上汽、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于一城,拥有450多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09年至今连续3年汽车产销突破百万辆,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均生产一辆汽车的城市—— —柳州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劲旅。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历经多年卧薪尝胆的磨砺,柳州汽车产业集成创新,攻克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羽翼渐丰,培育出了“五菱”“乘龙”“霸龙”“风行”“景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其中,“五菱”微型车一枝独秀,连续5年领跑国内微车市场。
2010年,该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27亿元,成为柳州首个、广西第二个千亿元产业,全市各类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7万辆及135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销总量的7%以上。去年,该市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利税已超过80亿元。
根据规划,广西柳州汽车城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该市生产汽车将达250万辆。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几年来,柳州市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倾力打造支持汽车产业发展新平台,集中资源配置。在拥有上汽、一汽、东风等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相继引进中国重汽、中航等汽车集团,来柳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
在零部件方面,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重庆李尔长安汽车内饰有限公司、吉凯恩车轮有限公司、台湾六和集团等一批优秀汽配企业,先后在柳州落地生根。
山东玲珑轮胎、广西玉柴、华域汽车、福耀汽车玻璃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也接踵而至,在柳州建立生产基地。3年来,柳州汽车行业本地配套率持续保持在48%以上。
截至去年底,该市具有一定批量生产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达432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利税17.6亿元,同比增长37%。
升级转型振翅腾飞
在保持微车竞争力的基础上,该市通过技术创新,汽车产品推陈出新,升级换代不断优化。2010年,其汽车产品已覆盖微型汽车、多功能乘用车、中重型载货车及特种汽车、专用车等,成为国内整车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汽车生产基地。
自治区科技厅已与该市达成协议,将围绕汽车产业升级和产品转型,开展整车及其零部件新产品研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鼎力支持开展电动邮政车、电动客货车、电动观光车等多功能纯电动汽车及五菱宏光混合动力车的研发。
随着中国-东盟(柳州)汽博会的举办以及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汽车产业集群试点,工业柳州将乘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的东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
上一篇: 我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 || 下一篇: “柳州制造”扬广西汽车产业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