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创新焕发城市活力
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证明了一个事实:已完全被激活的柳州文化“软实力”,赋予了柳州城市强大生命力的无限美好。
我们在品尝着多滋多味文化大餐的时候,一种“丰收”的喜悦洋溢心头——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空前繁荣。
正如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柳州已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柳州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一个工业具有响亮知名度、文化具有勃勃生机的新柳州正崛起于八桂大地。”
艺术院团闯出新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闯出一条由自发向自觉、由局部调整向整体推进拓展的新路。由此,我市文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艺术创作青春焕发。
——艺术院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市专业艺术院团改革成为全区先行者。按照体制创新、机制灵活、资源优化的原则,将原有的歌舞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四个国有文艺院团与柳州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组建成立全区首家集创作生产、演出、剧场管理、电影放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剧院。2009年10月,我市通过《整合柳州市直属专业剧团、柳州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改革方案》。
2010年8月,新组建的柳州市艺术剧院隆重挂牌,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评价说:“柳州市艺术剧院的挂牌,是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的突破性成果,是柳州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的实质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柳州再次为广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道路,积极推进整合文化行政执法资源,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并取得初步进展。我市通过撰写《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相关政策》等5份改革方案、文件材料,推进执法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竞聘制,形成了制度改革和内部机构与资源配置调整优化的方案,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改革整合后的柳州国有艺术院团,大大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艺术创作新作迭出,重大赛事频频获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改变着我市文化领域的面貌,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活了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城市发展生命力。我市艺术院团改革实践给出了明确答案: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才能激发艺术院团内在的发展活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创作、产品和演出水平。
文化产业扬帆起航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和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我市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驱动文化产业扬帆起航。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表示,近两年,我市积极发挥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功能,全力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策划水上大舞台、柳州文庙等项目以文兴城、以文扶柳的产业方案。
——配套服务不断升级,票房收入大幅增长。在推进基层经营单位设备升级改造中,完善柳州文化艺术中心消防系统、配备 货运升降平台系统,建成广西首家双机3D影厅,其全年票房总收入达645万元,同比增长6.25%;柳北剧场相继建成3D影院,全年票房总收入250万,同比增长27.55%,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各县民族文化旅游点发展。通过深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等地的乡镇、村屯,详细策划三江程阳八寨侗族文化、融安鹭鸶洲龙舟文化、融水长赖苗族风情园文化旅游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阵地。其中,融水县组织以民族特色“芦笙踩堂”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演出队伍8支以上,以赴广东、浙江及东北等地演出、在旅游景点驻点演出和参加庆典演出等方式,每年为家乡带来近400余万元的收入,成为融水文化产业的亮点。
——“走出去、请进来”,文化招商引资取得喜人业绩,2010年我市共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46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29.2%。
事实上,我市除了传统文化产业厚积薄发,涵盖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十分抢眼。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更新,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我市文化产业的领域将不断延伸拓展,新的文化产业格局将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城市生命力,书写柳州更加美好的篇章。
上一篇: 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所有文体活动圆满结束 || 下一篇: 我市以换届为契机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