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我从一名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村干部经过选拔来到乡镇机关任职,现在成了国家公务员,每一步都凝结着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河西社区居委会主任走上三江县梅林乡政府扶贫助理岗位的侗族干部黄丽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是我市从2009年至今公开招录的41名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到乡镇机关担任公务员中的一位。
这是近年来我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一个缩影,我市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干部培养的措施。不仅从数量上充实了少数民族干部,同时还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复杂局面的能力。
“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民族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市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陈争鸣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如是阐述。
我市是少数民族聚集比较多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培养民族干部,按照有关指导思想,精心培养、重点选拔,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工作岗位。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有关优惠政策,不断充实党政机关干部队伍。2010年,全市新招录公务员454名,其中少数民族公务员217名。
为使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脱颖而出,我市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人才库。结合领导班子的近期调整和长远建设需要,既着重培养通才,又注意挑选经济、政法、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并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实行“滚动式”发展。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坚持从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名单中优先考虑;后备干部队伍出现缺额时,及时予以补充;对于相形见绌者,果断调整出去;发现合适的新人选,及时将其吸纳进来,从而使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此外,我市每年都要举办多次专门为少数民族干部组织的业务辅导和专题讲座。2010年至今,市委组织部和市民委共组织培训少数民族干部1061人次。为促进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进步,选派优秀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到区直机关、市直机关和乡镇挂职锻炼,为少数民族干部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舞台。2010年至今,共选送1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到区直机关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其中少数民族领导干部7名。选派到市直机关、县区乡镇、企业挂职干部有158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53名,占挂职干部的34%。
以今年换届为契机,我市坚持按规定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换届后,共有县处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427名,占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总数的29.5%。一支初具规模、有一定文化专业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已经形成。
上一篇: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四:改革篇 || 下一篇: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成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