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市要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系列报道之四:天天都有好心情”

  • 2011-09-16   《柳州日报》   记者 闫友明、张威

内容导航:

——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

(记者 姜立摄)

在五星商业步行街,长幼老小怡然自得。(记者 张威 摄)

柳侯公园里一位老大爷正在下棋。退休的日子心情好下棋都会赢。(记者 张威 摄)

美好柳州美愿景,规划馆前留个影。 (记者 姜立 摄)

   “天天都有好心情”,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推进“平安柳州”建设,促进社会治安好转,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

——摘自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阅读提示】

   描述心情的词语有很多,生活在“山清水秀地干净”的柳州,更多人的好心情是缘于这个城市的以人为本、社会稳定、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

   融入这座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名城,有这样的好心情不足为怪!因为在11年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以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用真诚的行动“办群众想办的事、办群众看得见的事、办群众认可的事”,从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让人民群众的心情越来越好。

   1.创文明城:人民群众得实惠

   【画外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市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11年来,我市树立“为柳州人民而创城”的新思路,打好“市民素质提升、新闻宣传动员、环境整治”三大战役,全力推进和提升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更新的实惠。

【百姓感受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办人民想办的事、办人民看得见的事、办人民认可的事”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对此,家住柳南区鹅岗路的居民刘海军有最为直接的感触。她说,每次步入改造后的柳南区鹅岗路铁道集贸市场购物卖菜,看到市场划行规市、生熟分开、活禽活鱼宰杀分区、设置排水沟,很安心、放心、舒心。不仅是百姓对市场改造后呈现的新气象、新文明满意,摊主亦乐开了怀。柳南区磨滩路新西环市场的摊主曾雪晴说,市场升级改造后,购物环境好了,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

【百姓感受二】在文昌路与东环大道路口,不少市民都把电动车、摩托车开进“爱心亭”下休憩。“这些‘爱心亭’真是遮阳挡雨的好地方!”驾驶摩托车的邵光明说。市民玉萍感叹道,“爱心亭”建得好,真正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一看到遮阳棚,就会提醒自己不要闯红灯。

   【全景图】从2010年开始,我市按照“政府补一点、业主筹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选择出符合规划要求的5个市场实施重建,对10个市场进行局部改造提升,目前改造进展顺利。

   一年一个脚印,我市实现了农贸市场“改造一个,成功一个;改造一个,发展一个”的目标,“街市+超市”的新型市场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力争到2012年底前完成45个市场的改造。

   我市还正在一些有条件的路段再建设一批“爱心亭”,二期建设的遮阳篷有8,其中鱼峰大转盘处修建4,桂中大道与潭中东路处修建2,西江路与静兰路口处修建2,目前有些遮阳篷已投入使用。

   【记者手记】城中区友谊路70岁退休老教师肖宝珍和一群老伙伴们经常到柳侯公园跳舞唱歌,很是欢快。她说,自从柳侯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后,活动的空间大了,或唱歌,或跳舞,或练操,其乐无穷。“争创全国文明城中,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这一举措确实惠民。”市十一次党代会已描绘了更加美好柳州的绚丽前景,今后,人民群众将笑得更灿烂,心情将更舒畅。

   2.“三个同步”:宜居柳州人人爱

   【画外音】好环境才能缔造好心情。我市提出了“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年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1%100%,均为全区第一、全国领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柳江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8.64%62.75%,柳州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美丽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的柳州,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联动,宜人宜居宜业有机融合。

【百姓感受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使得今日的柳州成了“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的城市。从广东汕头来我市做服装生意的李少丽和李少江两姐妹对此感触至深。2004年姐妹俩来到柳州,一到柳州就喜欢上了这里。李少丽说:“每天散步河堤赏心悦目,心情愉快。”

【百姓感受二】12年前,美籍医生马克·兰道尔第一次来到柳州,就被柳州的“城市性格”所吸引2006年他正式定居柳州。马克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柳州更加生态和宜居,在柳州生活是一种享受。”

【全景图】在“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市打造“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形成“环都市生态休闲旅游圈”,将城市风光、自然风光、体育竞技、历史文化和工业城市现代景观等多种旅游资源元素吸纳并有机串联。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对沿江夜景灯光的建设,沿江山体、跨江的桥梁与世界第一宽的人工瀑布“蟠龙山瀑布”、世界奇观柳江大型音乐喷泉综合水景“柳江明珠”一起交相辉映。

   【记者手记】无论是外国友好,还是国内人士,第一次来到柳州就感叹:“真的很愿意在柳州生活一辈子!”今后将会有更多人产生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想法。

   3.“平安柳州”:社会公众很安全

   【画外音】在全国文明城市的争创中,平安和谐的柳州,群众看得到,群众感受深。最近,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统计局联合公布2010年度广西社会公众安全感的调查报告,我市的社会公众感保持良好,比上年增长0.26个百分点,在全区名列前茅。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平安柳州”建设,社会治安很好,每一位龙城市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一位龙城市民都舒展着美丽的心情。

【百姓感受一】“这里的环境好啊!从去年5月企业正常生产以来,还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有这么好的治安环境,我们只管全力用心生产,推动企业发展。”位于阳和工业新区的柳工高级润滑油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景奇赞叹道。柳州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印爱国说,公司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警务室,安装了摄像头、红外线装置、对讲系统及天网监控系统,还配备有专职人员负责治安消防工作。“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平安和谐的环境使一线工人的生产劲头很足!”

【百姓感受二】生活中,平安是福。谢汉杰每天都有美丽无比的心情就是因为生活在柳州感到安全,感到舒心。他退休后在柳北区北站路三角地公园拉板胡三年多。“每天步行来公园,治安岗亭很多,每个岗亭里都有民警在执勤,走在街上,住在家里,很有安全感。”他说,现在的治安很好,都是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结果。

   【全景图】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我市严密社会面治安动态管控,全面开展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统计局最近联合公布2010年度广西社会公众安全感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不法侵害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晚上10时群众敢单独外出的比例比上年增长5.16个百分点,七成群众在居住地经常或偶尔见到民警、巡防或保安90.22%的被访者对柳州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记者手记】无论白天或晚上,走在龙城街头和居民小区,处处感受的是平安的福气。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平安柳州”建设,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方便、更满意、更幸福。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打造平安柳州,平安的福气定会在龙城大街小巷萦绕。

   4.依法治市:邻里关系更和谐

   【画外音】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后,今日的龙城,处处都是和谐之象;今日的龙城,个个都有美丽心情。能写好“和谐”二字,主要是因为我市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

   【百姓感受一】柳北区北站路三角地公园是一个开放式公园,不少市民相约来此游玩,互相之间欢乐融洽。其中的一位73岁的老大爷聂作臣,家住柳北区跃进路,是三角地公园的常客。经常来这里锻炼身体,下棋唱歌。他说,三角地公园里,不分你我他,唱歌跳舞可以随意组合,下棋打牌可以自由“请战”,在这里大家很轻松、很自在、很和谐,觉得每天都过得很愉快。“不仅如此,现在的邻里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哪有什么矛盾!”聂作臣笑呵呵的脸上,把内心的好心情彰显得淋漓尽致。

   【百姓感受二】“‘和谐小区创文明城’……你吃过饭面上有如此字样的八宝饭吗?”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家住柳南区航银路金山丽园的黄益学永远还记得这场“倡导健康生活,融洽邻里关系”为主题的“和谐家园百家宴”活动。他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让居民文明意识得到增强,邻里之间,谁遇到困难就有很多援手帮忙。若产生矛盾,通过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平台调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全景图】我市在村(居)委会和社区全面推广“村级接访”,形成了化解社会矛盾合力,在全市公安派出所建立调解室,实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将矛盾及时化解。

   【记者手记】和谐清新之气已然吹拂美丽龙城。我市正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和提升全市城乡文明程度,团结友爱、和睦共处文明之风定会代代相传。随着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市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心情也会越来越好!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