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提高医保健全人多长寿
我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项目非常丰富。
很多居民喜欢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横渡柳江成为百姓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个个都有好身体”,就是要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摘自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阅读提示】
目前,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3岁,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将达到75岁。创建文明城,就能给百姓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休闲、运动环境,这也正好是有个好身体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创”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了城乡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强化了疾病防治能力,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同时大兴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较好地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展望未来的五年,市委、市政府为了实现“个个都有好身体”目标,将继续努力为百姓营造更加利于健康长寿的社会氛围、环境氛围、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
体育事业:让百姓锻炼有个好去处
【画外音】个个都有好身体,经常运动是关键条件之一。体育之乡、活力之城。柳州这座城市不但环境美好,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在公园里还是江边,无论是在山上还是河里,到处都能看到健身的人。副市长文和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柳州人有热爱体育的传统,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3岁,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南方能达到这个水平相当不错了。
【经典案例】家住城中区龙城路70多岁的老人何美群,每天清早都要邀上几位老姐妹在柳江河里畅游一番,下午还经常去舞龙。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有的老人70多岁时已经腿脚不便了,但自己身体还非常硬朗,这除了生活水平提高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柳州有不少可以让百姓健身的地方,吸引了许多市民去锻炼身体。
【分镜头一】“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投入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已签订两项以政府规划扶持、吸引社会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合作意向,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洛满体育公园项目已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会所和高尔夫练习场已完工对外开放。市摩托艇运动协会投入800多万元建设1000多米水上浮台。2008年12月开工建设、估算投入3.65亿元的李宁体育馆和市游泳馆项目,将在今年竣工投入使用。
【分镜头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惠民为宗旨,大兴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2006年,我市恢复每年十月金秋龙舟赛,基本做到每年举办元旦长跑、元宵千人横渡柳江、气排球、武术、太极拳、龙舟赛等100多项群众性体育活动。200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城市运动会,并扶持了轮滑、马术、赛车等新型运动,支持我市各单项体育协会承办体育舞蹈、围棋、桥牌等全国赛。2008年,我市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扎实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程,扎实推进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我参与、我幸福、我快乐”的全民健身氛围,群众体育工作有了新发展。我市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市平均达标率95.55%。
【全景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市区每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就达100多次,举办千人以上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10多次,参加比赛活动有182万人次,每年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平均达到45万人,全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45%以上。
医疗卫生:重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画外音】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创城的根本目的,这些工作的成果在百姓生活中得到了体现。2009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31岁(2005年为72.2岁),高于全国全区水平。2010年与“十五”期末相比,新生儿死亡率从10.72‰下降到4.62‰,婴儿死亡率从17.41‰下降到7.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53‰下降到10.59‰,总体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全部达到国家、自治区提出的“两纲”终期目标。
【分镜头】“十一五”期间,各级投入资金近20亿元,新建了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县级医院等,对市工人医院、市柳铁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卫生学校、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和全市15个县级医院、84个乡镇卫生院、736个行政村卫生室、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改(扩)建,建设业务用房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投入资金之多、建设规模之大、涉及医疗卫生机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有力保障了广大群众就医和生命健康。
【画外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目标而进行的。我市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
【经典案例一】市医改办统计出的我市医改中期评估数据显示,2010年,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均次医药费用比2009年下降9%;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比2009年增长21.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均次医药费用比2009年下降3.6%;试点乡镇卫生院住院均次药品费用比2009年下降约1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比2009年增长30.7%。
【经典案例二】最近,在柳北区雅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黄阿婆告诉记者,虽然旁边就是第四人民医院,她还是愿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因为这里除了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外,社区医生还为她建了健康档案,经常上门为她量血压,提醒她按时服药,她相信社区医生。
【全景图】目前,我市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地区门诊统筹全覆盖。我市还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内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同时,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93个,覆盖面为79.%。今年我市平均参合率达到96.83%,比去年又有提高。
除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员,全市应参人员基本上都参加了新农合。
疾病防控:健全预防控制救治体系
【画外音】开展“五城同创”期间,我市加大了对“四害”治理力度,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目的就是为百姓提供一个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我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多年来他们充分发挥疫情“调研员”、卫生防疫“指导员”、现场作业“监督员”和健康知识“宣传员”的作用,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经典案例】进入3月以后,我市手足口病例呈现快速上升之势,为及时控制疫情,市疾控中心流行病科每天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疫情数据。在各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对幼托机构的疫情进行处理及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做出专题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各学校、幼托机构等进行消毒指导。通过各种媒体向群众宣传防治知识。1月1日至5月31日,我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6400例,无死亡病例。
【全景图】通过多年的努力,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已在我市得到了较好控制。如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疟疾、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已多年未出现。麻疹、乙肝、甲肝、流脑、乙脑等可免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成功控制了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
2006年至今,全市(含六县)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下降。建立健全了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积极开展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五大卫生的监测与调查工作。“五苗”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
计划生育:全面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画外音】通过“五城同创”的开展,加大“创城”意义的宣传,同时把“创城”的意义带到百姓中间去。去年,市党政线、计生线连续四年获得自治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殊荣,县区也大面积收获各类奖项。同时,我市在婚育新风、综合改革、站所建设、阳光计生、协会工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今年,我市将强化层级动态管理,严格落实绩效考核;扎实开展诚信计生,打造柳州的品牌;加强分类指导和定点帮扶,促进均衡发展;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经典案例一】我市按照“1234”思路,采取综合措施稳步推进诚信计生工作。目前,我市共有597个行政村开展了诚信计生,占总数的63.5%;成立诚信计生小组9817个,参加人数123861人,农村依法生育育龄妇女参与率为85.42%。开展诚信计生社区188个,占总数的75.2%;成立诚信计生小组6611个,参加人数118821人,社区依法生育育龄妇女参与率为77.6%。
【经典案例二】近年来,我市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机制建设。通过试点探索、全面推动,完成了全员人口信息采录,实现了信息双向互通、服务管理协同互动,“一盘棋”机制初步形成。
【分镜头】最近,记者走进柳北区沙塘中心卫生院和柳钢医院,孕妇学校、悄悄话室、人口学校等设施环境温馨舒适,服务关怀备至。“家庭健康指导中心”建设带动了各村(社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从婚育开始直到生命终结,他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直到长大成人,都可以沐浴到计生优质服务的阳光雨露。
【全景图】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十一五”的人口计生工作圆满收官。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建设更加美好柳州”的重要前提,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各级各部门继续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把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全市谋发展、促民生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着力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功能,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记者感言:
柳州拥有375万人口,我市提出“个个都有好身体”的目标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坚强的信念。美好的前景让百姓向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已经明确了实现“个个都有好身体”的途径。伴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市卫生事业、医疗服务、新农合医疗、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计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升级,百姓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水平将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 《广西日报》头版头条解读我市“三个同步”科学发展本土化经验 || 下一篇: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我市检查保障性住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