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希望,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发展成果的体现。
“十一五”期间,我市集中力量为民办实事,就业安置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服务进一步健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委书记陈刚、市长郑俊康多次指出,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将深入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逐步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城乡低保与物价上涨等联动机制,确保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完善社会保障为民生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城区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的分配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让广大市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会保障能力的持续增强,使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从2009年起,我市将全市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将5万多名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278.82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长74.2%。
去年,我市各项民生指标进展不断提速,使更多的市民从中受益:“五险合一”、一票征收在全区率先实行;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500元;“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继续执行;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另外,社会救助救灾工作有效开展,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1456户水毁民房重建全部完成,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三大民心工程”得民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与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段农业户口学生“免费午餐”,被人们称为“三大民心工程”。
●2007年12月10日,我市村寨防火综合整治启动仪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
2009年,柳州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少数民族村寨火灾统保工程,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融水三县的12万座木质结构住房购买保险。去年底,我市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全面完成,967个村屯面貌明显改善,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分别比工程实施前下降了55%和80%,为苗山侗乡50多万人筑起坚固防火线。
●2008年4月17日,《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实施意见》出台,为基本完成全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作,我市已投资10亿元。截至去年9月,我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涉及改制企业97家,惠及全市1.33万户职工家庭,已实施和兴园等9个改造片区。
●2008年8月31日,市政府决定对融安、融水、三江县城所在地以外的九年义务教育段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学生免费提供午餐。市、县两级财政按照85%和15%的比例,每年拨出3000多万元用于“免费午餐”工程。现在全市已有800多所学校、10万余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午餐。
改善衣食住行合民意
市委书记陈刚提出,“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更加关注民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每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20件实事,安排的重点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人人都有好发展、家家都有好保障、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的新期待。
市长郑俊康表示,要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解决老百姓最需要的问题。住和行是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政府要通过抑制高房价,使百姓住有所居。市政府对抑制房价采用的是“组合拳”,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加大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应,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有效抑制投资性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力度,让更多低收入人群有房住。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到2015年,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2%左右。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5万人、28万人、120万人、38万人。至“十二五”期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提高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
(图表制作:梁思思)
上一篇: 我市将考录29名选调生 || 下一篇: 我市强化消费维权营造和谐有序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