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有情给力开创新天地
条条大路,联结城乡;蔗桑茶果,四季常绿;千村百寨,生机无限。
“十一五”期,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步伐加快。滴水折射阳光———过去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31%,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个百分点。
城乡统筹历史性突破
2月,随着天气转暖,三江侗族自治县13万亩的茶叶也长出了嫩芽。月底,正在古宜镇引木屯茶叶生产基地采茶叶的茶农侯水仙说,她们到茶园里采茶,每天都有70多元的收入。
侗乡苗山,满山茶香;平原乡镇,蔗海绿波。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过去5年,柳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迈出了坚实一步:———农业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5.7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77.3亿元,增长了8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5年平均增速比“十五”期高1.31个百分点,高出全区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12.5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农业综合能力优化升级。在“十大农业工程”之下,种植业粮食、甘蔗、桑蚕、蔬菜、水果、茶叶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更明显,其中茶叶总量全区第一。“菜篮子”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其中水果、肉牛和肉禽分别增长86%、51%和46%。
——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51%,进入广西先进行列。我区自主研发的甘蔗新品种“桂柳1号”“桂糖1号”,推广面积已近10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加强。六县86个乡镇道路通畅率达100%,939个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三江、融水两县967个村屯的村寨防火改造工作,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5%和80%。
“农业十大工程”唱新戏
无论寒暑冬夏,无论城郊深山,无论过去和未来,我市始终用心有情给力“三农”,统筹城乡发展。
2008年,实施农业、县域经济“二次创业”,围绕加快农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搞好农村建设这四个核心问题开展各项工作。
2009年,开始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10年,全面启动“农业十大工程”。
2009年市财政拿出四分之一新增可用财力用于支农建设,2010年市财政对农业生产性投入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在每次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和洪涝灾害之后,我市迅速组织救灾,并以“县区结对子”方式帮扶。真情还在一个个“率先”中尽情体现:率先在全区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制度,率先在全区对12万座农村木制结构民房统一投保,率先在全区实现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辖六县乡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进入“十二五”,市委、政府关注“三农”情更真意更切:2011年1月,市政府下发了通知,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我市油茶产业。到2015年,全市实现油茶生产总面积120万亩,到2020年形成年产值超10亿的油茶产业。
2011年2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将于近期启动“万元增收工程”,实施“十大万元增收行动计划”,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升级规划”促城乡统筹
这样一个空间让人憧憬:2015年,在以包括柳江、鹿寨、柳城在内的柳州城市圈为中心,以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重点城镇为发展走廊的“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内,更多的农民将“洗脚进城”,过上更高质量的城镇生活。
●“十二五”期,柳州将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加快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带”,加快雒容至鹿寨、沙塘至沙埔的一级城市道路建设。同时形成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抓住今年中央1号文件带来的机遇,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夯实水利设施等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继续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继续加快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建设,着力做大做强粮、蔗、菜、果、桑、茶、竹木、油茶等优势产业。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6亿元,年均增长10%。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加“三农”活力。力争到2015年,柳州农业各项经济指标和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区前列。
敢为人先的柳州,通过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新呈现在人们眼前。
(图表制作:梁思思)
上一篇: 陈刚与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考察螺师傅北京形象店 || 下一篇: 我市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