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惜今珍爱身边
逝者远去,生者坚强。 58岁的沈先生俯身为仙逝的父亲写墓志铭。
月山公墓里,一位母亲手牵着小女儿登上台阶去扫墓。
一对母女做完清明后,女儿扶着母亲慢慢下山。 生者和逝者心语交流。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已是不少市民一个不变的活动。聚集一起、追念先人、教育后人,聚合了大家更多的情感。在这个与“前世今生”的亲人们相聚的日子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人们对“家人”也有着别样的希冀和企盼。
4月3日至5日,在清明、在我们共同的节日,记者和您一起“亲近家人”……
清明 大家族的团圆日
“全家人一起回忆小时候与父母相处的故事,都感觉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身边,我们现在都是50多岁的人了,平时聚少离多,清明就是每年大团圆的节日。”4月3日,西山公墓。林涛一家共有20多人去扫墓。他说,墓中人是家族的先人,到他是第三代,整个家族现在已有30多人。
往年都是赶在清明节当天做,家里人多,而墓前位置又小,一大家子不得不按辈分一批批上去祭拜。今年由于提前了来做清明,大伙站成一排,既热闹又可以交流,更多体验到了家庭的温情。
排行老二、今年72岁的林老先生说,到墓地扫墓和在家中思念已故亲人的感觉真的不一样。他说,看着亲人的墓碑就想起许多逝者的事,回忆难忘的过去,看着家族又有这么多新生的晚辈,自己感到很欣慰。林老说,家人相聚在一起交流沟通,既可以说说家族的优良传统,又可以消除平时兄弟姐妹间无意形成的摩擦隔阂,变得相亲相爱,真是一举多得。
□采访手记:每年清明节,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男女老少,在族中长老的带领指挥下,手捧各类祭品,来到祖先墓前,大家围拢在一起,挨个汇报新一年的近况,告慰先人,这确实是一年当中不可多见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体会 父亲的良苦用心
“小时候被父亲压着练书法,心里很不满。长大后才知道,父亲为我培养的是一种难得的为人之道。”西山公墓。沈家墓前有四个人正在修墓。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先生俯身在墓前,用毛笔蘸着金色油漆,认真写着墓志铭,就像一位小孩子在父亲的监督下认真练习着书法一般。
老先生叫沈海龄,墓中葬着他已逝的父亲沈治。沈治是国民革命军人。淞沪会战打响时,沈治跟随桂系二十一集团军北上抗日。这场战役中,沈治带领一个团上前线,回来时仅剩下100余人,他本人也在受伤后被抬了下来。沈海龄说,父亲受伤解甲归田回到柳州,为人一直很低调,对于子女的教导,就是让后人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沈海龄持笔的姿势像模像样,颇有大家风范,他倒笑着说“见笑了”。“小时候有父亲教,但自己没练好,现在为父亲写墓志铭就当是补做当年父亲布置的作业,感念父亲当年对自己人格培养的苦心。”
□高端声音:今年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开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清明节成为六大节日中第一个“我们的节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李玉芬认为,清明节提倡“亲近自然,亲近传统,亲近家人”,就是让大家传承优良传统,在大自然的朗照下慎终追远,心怀感恩,畅诉亲情,感受血脉亲缘的温度和力量,回归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追忆 母亲的品德传承
“老母亲的品德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希望教育下一辈传承这种精神财富,以此来纪念老人家。”4月4日,长青公墓。之所以注意到师立民,是因为他在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中显得有点形单影只。上前攀谈才得知,师立民是专程从上海赶回来为先人祭扫的。母亲今年1月仙逝,他一边添香斟酒,一边向记者回忆着为母亲举行追悼会时自发到场的200多人,几乎全是得到母亲生前帮助的人。父亲在1958年过世,母亲从29岁起守寡。尽管命运坎坷,但堪称一片冰心,这从其为子女起的名字“立民、立族、立英、立雄”中可见一斑。从墓碑上老祖宗开始,师家的第五代正在成长,现在师家约定的规矩是:每个小孩都要到先祖的墓前上一堂课,主题是关于做人、关于生活。
□采访手记:清明的一个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可能祭拜的对象他们甚至从未见过,但他们仍然可以从中领悟到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缅怀先人美德、感悟心灵升华、尊老爱幼、教育后人、责任使命……
安享 每一天感受幸福
“什么叫百善孝为先呀?”“真诚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能是拥有这样的品德,才能做好其他的事啊。”4月5日,月山公墓。女孩童童跟午托班的阿姨徐玲一起为童童从未见过面的姨婆周淑珍烧香烧纸钱。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位逝者与两位祭拜者都无血缘关系———这位逝去的太婆甚至只是徐玲的家婆的养母。童童则因为家里大人太忙碌,抽不出时间照管,就跟着徐玲一起来了。
“要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照顾老人,人不在了再做那些表面功夫又有什么意思。”徐玲似乎有意在说这些话。童童在一旁听得有点触类旁通,“以后要是妈妈下班早,我要给妈妈倒茶,还会给爸爸做蛋炒饭……”
□专家访谈:市政协文史顾问刘沛盛以“亲情的团聚,心灵的抚慰”诠释清明节几个“亲近”的意义。在清明的特定时间通过特殊的形式,承载的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与感恩,以及生者对生者的亲近与珍惜。清明节的实质是个“虽悲却喜”的团圆节。而这一切行动放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大自然中进行,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排解忧郁,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 市政府诚恳征集民意及时改善民生深受群众好评 || 下一篇: 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力帮扶灾区抗旱保春耕保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