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我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二
50年前藏在深闺人未识,50年后风情万种世人迷。
“风情柳州”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市50年间物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日新月异,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亲切关怀下全市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独特景观:绽放旅游名城迷人风采
柳州是座具有独特山水景观的历史文化名城,今年来柳的国内外游客预计将达900万人次。柳州旅游业的发展,柳州风情的绽放,与柳州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紧密相连: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把一批大型项目投放柳州建设,我市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加上交通枢纽城市的形成,过往游客日益增多,这都促进了全市国内旅游事业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柳州旅游事业迎来了春天。1978年8月至1987年,我市成立了一批旅游服务单位,开展了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的国际旅游事业。1979年我市迎来了1709人次的海外游客,2008年预计将达6.5万人次。1986年成立柳州市旅游事业管理处,当时我市国际旅游事业在广西排名第二,这一时期建设了都乐公园,完善原有的鱼峰公园和柳侯公园,兴建龙潭公园和雀山公园,风景点的建设突出了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2002年,柳州行政区划调整后,民族风情更为浓郁。市区有柳侯祠、立鱼峰、大龙潭、蟠龙山等,有令后人敬仰的“三绝碑”,有三姐传歌骑鱼升天的美丽传说,有集中展示的柳州风土民情和特色建筑,有道、佛、儒的文化。县里有柳江、鹿寨的山歌、彩调,柳城的壮欢,融安的骑楼,融水县和三江县的芦笙、斗马、风雨桥、吊脚楼、鼓楼等。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这是柳州的“风情四绝”,其中又以苗节、侗楼最为古朴神秘,也因此最能代表柳州风情。
如果单就壮歌、瑶舞、苗节和侗楼其中一样来说,柳州不是惟一的,但集这四种风情于一身,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融水县和三江县是柳州的风情两翼,因此得到充分挖掘、打造。
2006年后我市先后完成了三江、融水两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三江程阳八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丹洲古镇的旅游规划等。
如今,通过建设通寨公路,拆除不协调建筑物等,柳州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三江县林溪乡程阳八寨作为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4A级景区初具雏形。融水也不等不靠,2007年2月,“世界苗都”这一估算投资7.8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签约,现在第一期工程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大苗山农民还以“股份制”合作发展风情旅游,已成为广西自驾游重要目的地的龙女沟景区的负责人潘绍宏介绍,这几年来景区的年收入已有几十万元。
不仅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从市区到其他乡村,柳州风情同样迷倒四方游客。“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每天都用美丽愉悦着人们的生活。从2006年开始,我市连续评出三届“十大美丽乡村”,作为主人的乡村居民开办“农家乐”,积极投入到风情柳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风情呼唤柳州成为“旅游名城”。柳州旅游“二次创业”思路开阔:“以建设‘旅游名城’为目标,打造市区旅游为中心,建设百里柳江核心,‘风情柳州’为主题,资源整合为主线,项目开发为重点,区域合作为基础,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至2010年,柳州将成为广西旅游中心城市之一,至2015年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名城。
2005年3月,柳州、桂林两市签署了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以“山水桂林,风情柳州”为主题,共同打造大桂林黄金旅游圈。如今,“百里柳江”都市旅游产品集群、“百里风情”旅游产品集群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产品集群三大集群已如航母出海,“桂柳旅游圈”悄然形成。
自桂林柳州进行旅游一体化合作之后,我市旅行社旅游接待意识明显增强,打破了以往以组团出去为主的经营模式,把桂林的部分客源引入柳州。而来柳的外国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桂林的旅行社组织到我市的三江和融水观光的旅游者。目前在桂林、柳州之间开始形成了以“桂林-龙胜-三江-融安-融水-柳州”和“桂林-阳朔-鹿寨-柳城-柳州”为两廊的“桂柳旅游圈”。
绽放的风情吸引了中国及世界的目光:1985年,柳州旅游接待总人数15723人,其中港、澳、台地区54人,国外游客99人;2007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90.1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游客5万多人次。旅行社由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36家旅行社将柳州风情推向四方,我市旅游业也因此迅速变强,去年旅游总收入达42.46亿元。
风情柳州,正以独特的都市风情、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民族文化:时代强音唱响精彩华夏
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术片《一幅壮锦》,堪称柳州文坛首现银幕的开山之作。随后,柳州的电影电视文学及电视片创作日见活跃,美术短片《学步》、电视故事片《陷阱在你脚下》、纪实片《龙城恋》等作品相继问世。2002年7月,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让柳州创作的电视剧《红蜻蜓》突破了柳州电视艺术创作获国内大奖的零纪录,获得了短篇电视剧奖。
柳州的艺术文学创作在新世纪进入又一个繁盛时期,2003年4月,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演出115场,连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三项国家级舞台艺术最高奖。大型新编桂剧《柳宗元》等一大批柳州自创剧目,也将国家和省级大奖尽收囊中。
侗楼苗节向世界展示了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魅力。50年来,柳州的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了在传承中向前发展的目标。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州申报的四个项目全部上榜。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6项,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3人,在全区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在三江、融水建立侗族文化传承基地、苗族芦笙斗马传承点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或传承点16个。
民族地区文化硕果累累,与中央、自治区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投入分不开。文化的繁荣,学校的数量可以见证:上个世纪50年代,柳州仅有小学99所,中学18所,高校7所。从80年代起,柳州开始大兴教育,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目前柳州有幼儿园300所,小学1096所,普通中学217所,市属中等职业学校32所,驻柳高校7所。
科技支撑力日益强劲,城乡教育面貌日新月异。2000年全国高校在柳录取6000人,2005年已达13000人。2003年和2005年,广西文理科总分状元名落柳州。近年来还把柳高、十二中和景行小学3所名校东迁,从而延伸和完善了人才教育基地产业链。另外,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受到极大重视和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定点学校从2005年的7所增加到现在的32所,城乡学校危房得以维修、重建,校舍、操场等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现代手段让民族地区文化生活更丰富,也传播得更快。现在即使在融水、三江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可收看到柳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这是因为近年来市政府投资172万元建立了广播电视数字微波链路和光纤通道。今年,市政府又投入约280万元建设融水茶花岭和三江卖柴坡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基站,免费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面积近9个乡镇,15万人口。这几年市政府大力投入建设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柳州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更远、更广;由市委组织部和文化局结合“党员远程现代教育”的663个村级节点不仅丰富了农村民文化生活,还给村民带来了致富信息与知识。
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扩容。“广西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推进的试点建设在全市各县区有9个,落实2007-2008年乡镇综合文化建设项目16个。到2010年,全市要基本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已通电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北京奥运圣火已熄,但激情仍在激荡。体操王子李宁在世界体操史及奥运史上,绝对是个大写的名字,朱芳雨、钟玲、陈扬等名将,也都是在柳州的人文环境中成长成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柳州仔陆永以总成绩394公斤获得男子举重85公斤级金牌,柳州妹江钰源成为体操女子团体冠军队成员;2008年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成功举办,让世界再次聚焦柳州并接受柳州文化的魅力。
50年民族团结,50年民族奋进。50年里,柳州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因此风情万种、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经济繁荣。
上一篇: 郑俊康在邕会见中国中铁总裁李长进 || 下一篇: 合唱和谐 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