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我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一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敢教日月换新天。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48个民族,全市总人口36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3.9%,全市辖六县四城区,其中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六个民族乡。自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柳州围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了共进共荣。
春风万里:积极推进民族区域自治
“山歌我来唱一支,民族政策像春风,山歌年年唱富裕,春风吹得人欢喜……”这首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山歌,既唱出了少数民族同胞对我市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欢迎,也唱出了50年来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喜悦。
5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针对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利用民族立法推动当地各项事业发展。融水县人大于2002年制定新的立法规划,将《融水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修改列入规划内容,三江县制定了《三江侗族自治县城镇道路管理条例》等,两个自治县民族立法工作逐步完善、规范,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如今在偏僻的苗山侗乡常见这样一幕:每逢选举县、乡人大代表等,苗侗同胞们总是穿上民族服装,投出自己神圣一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力,我们一定要认真行使好,参政议政的大事、喜事当然不能马虎!”
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认真贯彻实施,保障了生活于城市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维护、落实他们的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权以及各类社会保障权,促进城市民族团结,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8个民族在柳州这个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共同为民族团结进步而奉献、付出,已成全体柳州人的自觉行动。1984年以来,全市已经开展了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共表彰了268个先进集体和642名先进个人。全市先后有54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109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获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有10个模范集体和9名模范个人荣获国务院表彰。在刚刚召开的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我市又有19个先进集体、25位先进个人荣获表彰。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50年来,在柳州发展的大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2007年底,全市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6468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46%,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288人,占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总数的30.19%;三江、融水两自治县的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本县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86%、65%。
民族干部之所以成为柳州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与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的战略举措来抓密不可分。通过选派、调派、轮换、招聘录用、外出学习和挂职锻炼等办法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使得我市少数民族干部人数逐年增多,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逐步优化。
如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已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识。48个民族,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携手共进,加强大团结,促进大繁荣。
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
在冻灾、水灾、火灾为害的关键时刻,党、政府与各族人民心连心,及时保证受灾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利益;崇山峻岭,曾是重重阻隔,但现在一条条大道将山里山外连在一起,将城市乡村连在一起,将各族人民连在一起。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感受最为深刻,他们挂在嘴边最多的是这一句话:“感谢党、感谢政府替我们想得这么多。”
2002年,根据自治区的部署实行行政区划调整,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划归柳州市管辖,柳州人口随即由183万人增到350多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增至250万人;同时少数民族人口上升至占全市总人口53.9%。
5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团结和谐的基础。四县的加入,为柳州在新世纪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空间、丰富了柳州的文化内涵。于是,一幕又一幕加快发展的景象让农家感念:
——始终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摆在重要位置。三江、融水、融安、鹿寨4县划入我市后,市政府免收4县原上缴地区的4%的财政收入,使各县财政增加了1000多万元的财力。从2005年起,柳州逐年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民族地区扶贫项目实施。自2007年起,市财政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困难。
——改善基础设施,努力改善民生。2003年起,柳州用3年时间投入5.57亿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公路、沼气能源、重点村镇建设“三项会战”,各级干部在会战中,与各族群众谈政策、话发展,一心为民谋利益,得到各族群众交口称赞,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也树起了关注民生的丰碑。多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放1亿多元资金,解决了24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下一步我市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解决剩余6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原计划“十一五”末乡乡通油路的目标,要提前至今年底完成;原计划2012年全市65%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标,争取提前两年即至2010年完成。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持续的资金、技术、技能扶持,使目前三江、融水两县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个,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除加大对两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外,还帮助两县向自治区申请国家农业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项目。2004至2007年培训农民13500人,实现转移就业11284人。
——稳步推进村寨防火改造。2007年12月10日,我市村寨防火综合整治启动仪式在融水县举行,并列入2008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政府将用3年左右时间,投入约10亿元对融水、三江两县1057个50户以上的木质结构村寨实施水改、电改、灶改、寨改工程。现在,54个村寨已开始动工,一批村寨已完成了电改、灶改、水改、寨改等工作。
引水修路,发家致富。1978年,柳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2元,1998年为2155元,今年预计达3900元,农民收入30年间提高了47倍,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殷实,社会越来越团结稳定。
融水县香粉乡雨卜村何仙葵这位苗家姑娘说,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不仅娃娃们上得起学,人们生病也不用愁了。政府还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搞村寨防火工程,让他们踏踏实实地过生产生活,真是赶上了幸福日子。是党和政府的悉心关怀,让像她这样的少数民族群众备感民族大家庭的温暖,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
50年来,我市各民族兄弟相濡以沫,携手同行走出了一条社会事业大发展的道路:
——民族娃娃上得起学。2005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4120多万元用于支持少数民族自治县“普九”攻坚,2006年三江、融水通过自治区“普九”验收。从2005年起,市政府每年资助融安、融水、三江3县各1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到市各职业学校就读,之后范围扩大到六县共1000名。今年开始在融安、融水和三江三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实行学生“免费午餐”制度,更让少数民族同胞们竖起大拇指。
——民族文化体育繁荣发展。经过长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目前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和彩调等四个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项目已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还不断加大民族地区体育场建设,不仅全市每个乡镇都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且在三江、融水、融安建立了龙舟运动基地等,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民族语言文字良好发展。为了推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柳州把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法定单位名称牌匾的工作,作为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大事来抓,自1991年以来,三次下文要求全市各单位按规定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单位名称牌匾。几年来,市民语办举办培训班共辅导了238名壮文考生。
此外,“看病难”“如厕难”等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改建新建乡镇卫生院46个,村卫生室400多个;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已覆盖全市六县参合农民177.55万人,平均参合率79.58%。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1%以上。
上一篇: 风情柳州 激情人文 || 下一篇: 壮乡高歌起 八桂花正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