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我区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其表现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规模的扩大、从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口数量和素质下降,农业粗放经营,耕地抛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再次是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下降,组织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水平不高。
一、农村“空心化”原因主要有:
1、土地收益减少。在工业化、城镇化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农民对土地情感的逐渐疏远。
2、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弱。养殖业在饲料结构变化的推动下出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快速转型,而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没有出现对规模化经营有迫切要求的生产技术体系,致使种植业仍停留在超小规模经营的水平上。
3、城镇化步伐加快。一项针对青壮年劳动力的调查显示,春节过后,超过73%的受访者会去外省或本省的地级市打工,选择老家或者家乡附近县镇的受访者,仅占13.8%。
4、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可以遗弃的对象;同时,乡村文化精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出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导致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载体。
二、农村“空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
2、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
3、乡土文化被边缘化;
4、现代生产要素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永续发展;
5、增加了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
6、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三、“农村空心化”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投入,发展旅游农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业效益。在耕地资源少的地区,农业比较效益较低,从事农业难以吸引农民,造成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匮乏和耕地抛荒等空心化现象。在这类地区,不仅要加大农业投入,还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如发展“农家乐”、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增加农业效益。另外,目前的农业补贴方式以承包耕地面积为依据而不是以是否种粮为依据进行补贴,不能完全起到激励农民粮食作物种植的作用,也不利于农村耕地的流转合并和集中,需要改革。
2、对于日益消亡的自然村落,建议鼓励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对于交通便利,新建住宅较多的村落,应该加强其用地规划和利用,加强宅基地管理。要因地制宜,根据村情不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3、从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入手,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积极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加强对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祠堂等的保护,保持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氛围。把文化项目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使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让城市居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4、 改善农村交通和水利设施。应加快解决远郊农村、贫困落后农村的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
5、 完善和强化农业推广服务功能,农业推广应该向体现农村教育和信息服务的现代农业推广转变,加强科技和人员投入,对包括留守人员的培训。
6、抓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在服务方式上逐步从被动等病人上门向主动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上门服务转变。
上一篇: 关于关注我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几点建议 || 下一篇:关于促进广西蔗糖产业健康发展走出市场困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