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解放初期的儿童团活动纪实

  • 2018-04-02    易吉林

内容导航:

  时过境迁,解放初期的儿童团现在已被人们淡忘了。我们这些年过八旬的老人,有不少人是当时的儿童团员。当年一些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现在仍记忆犹新。 

  1949年12月16日,是中渡圩日。中午时分,解放军一枪不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浩浩荡荡开进了中渡城里。以陈伯明为首的国民党县政府早已闻风丧胆,逃进大兆乡的下翁弄。匪乱是几个月以后的事。 

  中渡解放不久,我们石墨乡来了几个工作队员,一个是童强(本地人,随军南下),另外,有两个女队员戚恒和小玲。他们发动群众,成立农会,并组织大家支援解放军剿匪;儿童团也成立了,我是其中的一员。 

  工作队员教我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唱“东北风呀,刮呀!刮呀!刮青天那么青了天,穷人们翻身了,大家喜洋洋”,唱“我问你,春天甚么花儿开?甚么人如今翻了身?三十年艰苦闹革命,胜利中诞生了新中华”,还有“谁养活谁呀,大家想一想”、“王家村庄谁最苦?东南角上王小五”……这些歌曲至今还不时在耳畔回响。 

  每逢召开什么大会,各村儿童团都扭秧歌参加。会前拉歌(即唱歌比赛),甲队唱完,马上齐声叫喊:“新民主,讲道理,我们唱完就到你!”或者:“XX队,来一个!XX队,来一个!”见对方还不唱,立刻又喊:“叫你唱,你不唱,扭扭捏捏不象样!”跟着就是有节奏地拍着巴掌。乙队当然不甘示弱,即刻应战。唱完后,又立刻向甲队反攻,或者选中别的队伍,同样喊起口号,拍响巴掌。就这样你来我往,比试哪支队伍的歌多、唱得好,挺热闹,挺好玩的。 

  儿童团还参与站岗放哨,查路条,盘问过往行人。石墨村背和平桥处有一个哨厂岭,儿童团员在那里放哨,监视石山那边的土匪,一有情况,即用“消息树”或燃起烽烟,迅速通知农会和工作队。 

  儿童团还帮人接亲。解放后花轿和吹鼓手都不时兴了,群众办红喜只好请儿童团来助兴,扭着秧歌去接新娘。主家只管吃饭,不给工钱,儿童们也乐而为之。 

  儿童团还成立识字站。解放前读书的人很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文盲。解放后初小毕业就算是“知识分子”了。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进行扫盲,成立了识字站。我们在中渡大码头两边“把卡”,在对河童超明家门口挂起一块黑板,教过往的人识字,教的无非是“人口刀手”、“耕田种地”这些农村常用的字。那时没有桥,过往的人学了生字,就在渡船上复习巩固,到了对岸码头,还要进行考试。 

  最让人难忘的是慰问解放军。195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驻扎在大兆乡大兆屯的解放军和村民,晚上在村中晒谷坪活动,遭到从山上下来的土匪袭击。虽然打退了土匪,可我们也有伤亡。大年初一,石墨乡农会主席覃朝文组织全乡民众去慰问解放军。 

  那天,几千人的队伍从石墨乡的上里屯出发,由工作队和民兵荷枪实弹护送,经波村大桥向响水方向的大桥屯开去。前面的群众挑着糍粑和年糕,跟着是儿童团的秧歌队。队伍中由群众化妆扮演的反面人物有杜鲁门(当时的美国总统)、蒋介石,还有土匪、恶霸、地主,在持枪民兵的押送下,也踩着十字步,跟着锣鼓的节奏,扭动身躯,洋相百出地前进,引得在路边观看的人们哈哈大笑。一路上,彩旗飘飘,彩带飞舞,场面十分壮观,激动人心。 

  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如今,每当我看到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参加儿童团的那些岁月……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