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中渡古镇的香桥美酒

  • 2016-12-29    罗富忠/文

内容导航: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鹿寨县中渡香桥酒厂生产的香桥米酒和高梁酒以醇厚清香、纯净可口著称,畅销广西区内外。特别是香桥高梁酒,在运输途中,有人竟可闻出其特异香味,故誉之为“香桥美酒”。有人常说“好吃不过高梁酒,好耍不过满姑娘”,香桥高梁酒正是高梁酒中之酒!

一方水土出一方人才,出一方特产。香桥酒之所以受人们青睐,获如此美称,得如此畅销,与其生产的独特地理环境和酿酒技术的历史渊源,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香桥酒出自具有2000多年文化历史的中渡古镇。这里地处广西四十八大石山区,地下水纵横交错,属喀斯特地质溶岩地区。古镇依山傍水,西北面是连绵不断的大石山,东北面是全国著名香桥岩天生桥——桥下流水发源于香桥岩地下河,谓之洛江。洛江水常年清幽、纯净、凉爽、甜美。

清代前,中渡地区是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同胞居住的地方,人口稀少,村落稀疏。清朝建立后,外来移民逐年增多,先后建立有粤东、江西和湖南会馆。当时,一些外来人员看到这地方山好,水好,土地好,料想将来一定会大有发展,于是,他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了商业、小手工业、饮食业、采矿业、土法冶炼、铸造和水上运输业。当时,在这不足千户人家的小古镇内,就有五、六家酿酒坊。清朝末期以后,颇具规模和名气的是吴氏“隆记”酒坊。该酒坊聘请桂林和本地的高级酿酒师傅,利用发源于香桥地下河的洛江河水酿酒。酿出的酒特别醇香可口,无异味,质量、品味既高且好,酒客酒商赞不绝口,故而销路广、销量大,供不应求。

当时,“隆记酒”全是散装,没有瓶装。到过外地的商人见识广,有头脑,办法多,其中有人将“隆记酒”悄悄买回来,把散装改成桶装,贴上漂亮惹人注目的商标,美其名曰“香桥仙酒”和“香桥渡酒”(前者借取中渡八景中的“香桥洞内远仙般”一景中的“仙”字为酒名;“香桥渡酒”是借中渡地名中的“渡”字为酒名),暗中请船经柳州、梧州运到香港销售。除香港人外,很多到过香港的外国人也喝到了远产于广西中渡古镇的美酒。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外形势日趋紧张,中渡再无人敢远出香港做生意。从此,曾风靡一时的“香桥仙酒”和“香桥渡酒”便在香港销声匿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渡有人透露:当年远销香港的“香桥仙酒”和“香桥渡酒”,都是出自本地“隆记”酒坊生产的“隆记酒”。还有人说,事后,在香港曾有外国人询问过有关“香桥仙酒”和“香桥渡酒”之事,因年代久远,无人能回答得清楚。

岁月如水,时光流逝。当年“隆记”酒坊老板已经“仙游”,其酒坊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香桥仙酒”和“香桥渡酒”远销香港的美名,至今仍在中渡古镇流传。

解放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大建设中,县里利用中渡古镇特殊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传承下来的宝贵酿酒技术,在镇上办起了“中渡酒厂”。到七十年代末,该酒厂迁至城北郊山湾村潮水,更名为“鹿寨县中渡香桥酒厂”,直接利用从大山脚下的潮水岩洞里流出的优质地下河水,运用传承下来的酿酒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生产了一批批更纯净、更优质的“香桥米酒”和“香桥高梁酒”。但遗憾的是,由于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中渡香桥酒”停产了。

“美酒一壶千年醉,点点滴滴记在心。”人们期盼着,中渡古镇盛产的香桥美酒一定会重整旗鼓,重振雄风,再享盛名!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