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知 青 林 场”

  • 2016-12-29    廖学敏/文

内容导航:

1960年冬,鹿寨林场在三道村北边一公里的山凹里建立。当时叫三道林场,是县办林场。初建时,只有三个国家干部:场长、会计、技术员;五个工人:炊事员、采买和一个从江口林场来的工人、两个从县林业勘测队来的农民。他们住的是低矮的泥墙瓦房。

经过6年奋战,三道村这片两万多亩荒山野岭绿化完了。1966年场部迁到长盛坳南麓,离大村一公里,改名为大村林场。1990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场部迁到鹿寨大桥北边一公里的林场华编厂,改名鹿寨林场。

鹿寨林场管辖的荒山野岭,东到黄冕乡的十二,西到雒容镇的菜园村,北到平山镇的雨来山、英山镇的大伦村,南到洛清江。共11万多亩。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鹿寨林场先后接纳了好几批“插场”的知青。

1961913,从寨沙镇来的第一批知青:邓从高、钟善民、刘永康、欧德初、梁其礼、叶凤英、韦天佑、郑月生、韦端华、陆国安、赵民基、李桂玉、陶秋琼、阳素珍、郭伶玉、廖秋云、林中凤、何元珍。共18人。

1963年,从各乡镇来的第二批知青:蔡教民、黄翠云、余炳权、李琼华、廖学敏、韦鸿鸾、肖立珍、刘素兰、陈方成、秦少辉、梁孟宣、秦光才等。共98人。

1966410,从三江县来的第三批知青:黄美和、李长权、颜岱生、莫善贵、曾炳发、杨忠德、刘传忠、侯左发、潘远贵、陈立祥、陈继承、马庆梅、李美仁、温惠云、吴顺妹、吴腾燕、秦展屏、胡二妹、陈鸾姣、熊月云、关尚云、刘桂鸾、胡冬英、刘露云、周顺英、黄芳君、徐美玲、周东培、龙连刚、黄世康、黄世权、陈文富、陈文杰、邹高贤、陈秋元、聂干凤、郑金梅、伍老三、肖顺荣、张祥德、杨美英、高昌鸾、李秀英、王祝康、王祝余、郑兆雄、赖冬英、黄承良、唐雪梅、赖宪家、覃正德、唐月鸾、蒙太梅、陈配珍、陈彩凤、赖翠云、王应兰、赖均宜、伍江远、赖饧仁、叶应元、唐继承、赵富妹、王德延、赖巧玉、赖菊英、陈梅仙。共67人。

1974826,第四批来林场的知青50人:陈星旺、刘宜、李丽珠、余丽云、章圣旺、罗智、温小松、秦伍旺、王厚德、邱民兴、余元庆、黄忠原、陈善德、郑建辉、黄炳生、王老三、郑莲秀、黄雪萍、彭诚娥、沈绮凤、沈岐云、沈岐敏、唐玉萍、陈庚荣、肖玉勤、肖立杰、姚巧英、刘建华、陆怡珍、李秀珍、李喜琼、戴月华、徐月华、蒋美玉、刘木英、龚秀荣、陈凤玉、曾建琼、陈桂华、谢丽华、蒋清凤、白秀鸾、冯雪萍、罗月姣、罗慧萍、曾远芳、民树华、陈燕玲、彭秀琼、黄庆文。

期间,从柳州、合浦等地转来的知青有蒙惠兰、李素梨、匡志强、石玉珍、谭的英等20人。

1960年到1979年,鹿寨林场上山的劳动力,95%是知青。在知青们奋战的这19年中,11万多亩荒山野岭基本绿化完了。90%是松树,少部份是杉树和柠檬桉。近几年才改种速生桉。为了便于经营管理,鹿寨林场下设四个分场:十二、大村、三道、对亭;三个厂:华编厂、红砖厂、竹笋厂。因为知青成了鹿寨林场的主力军,附近村的农民都把鹿寨林场叫作“知青林场”。

知青们到林场后,才深深体会到林场比农村苦,比农村累。春天种树,夏、秋抚育幼林,冬天铲防火线、挖树坎。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当时的场长陈立珍原是桂北游击队中队长,农民出身。他带领知青们开垦出100多亩田地,教知青们用犁、用耙,种谷子、玉米、红薯、芋头……农民冬天有农闲,林场的冬天最辛苦。除了铲防火线、挖树坎以外,还要打火。50年前,人们对于护林防火的意识非常淡薄,随意放火烧田基、烧牧场、丢烟头火种。每年大小山林火灾不少于10次。经常是劳动了一天,好困好累,想甜甜地睡一觉,半夜却被警钟敲醒,催去打火。有一年,大年三十吃年夜饭,鸡肉、扣肉都上桌了,刚端起酒杯,打火的警钟敲响了。最惨烈的山林火灾是1981年元月16日凌晨两点钟,发生在英山镇大伦村附近的那场特大山林大火。北风呼啸,山火象猛兽一样,哗啦啦地吞灭山林……这场大火灾,烧毁松林两千多亩。全靠英山镇和城关乡的民兵、县消防、武警官兵、县直机关干部,加上林场职工,共2000多人,在当时的县长廖茂乾亲临火场指挥下,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才把这场特大山林火灾扑灭。这场火灾,严重烧伤了参加打火的林场两个知青:黄忠原、苏建忠和林场技术员樊宝光。烧得面目全非,生活不能自理,终身残废……

知青们扛着沉重的开山锄,天天爬山越岭。每天少则走三、五里,多则走十多天。带午饭去山上吃,饭盒盖紧了,饭菜臭馊,盖松了,蚂蚁爬满饭菜,难以下咽。可是,沉重的体力劳动,饿啊,眯起眼睛也要吃呀!为了不吃蚂蚁爬的臭馊饭菜,有的知青不带午饭上山。他们中午不休息,猛干!为的是尽快完成当天的定额任务,争取下午两三点钟回场里吃饭。这些知青,天天饿六、七个小时才吃午饭,没有胃病才怪呢!

知青们另一个职业病——风湿。雨天穿雨衣挥舞开山锄,里面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怕出汗,不穿雨衣戴雨帽,衣服被雨水淋透了。夏天在烈日下抚育幼林,也是一身汗水。冬天在高高的山脊上铲防火线,山脊上的北风最厉害。穿厚实些的棉衣棉裤挥舞镰刮,碍手碍脚,不好铲。穿薄一点,又冷。只有秋天最好,可一年有几个秋天?

1975年,为了节省来回走两个钟头路程的时间挖树坎,知青们在大蛋村背的山上搭鹧鸪厂住,铺禾草睡地上,整整睡了一个冬天的地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55年过去了。当年光秃秃的11万多亩荒山野岭,如今展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林海,是知青们辛勤的汗水浇灌成的。

当年朝气蓬勃的知青们,如今都成爷爷奶奶了。全国大批大批的知青回城了,但邓从高、王祝康、李秀英等近百个老知青还仍旧生活在林场里。他们的儿孙接过爷爷奶奶的开山锄,继续维护林海。

可惜,有几十个知青为了绿色的事业,已经长眠在林场的山岗上了。他们与林海在山上共度春秋。他们是:黄忠原、苏继忠、李长权、唐继成、伍老三、王德延、赖巧玉、龙连刚、陈文富、陈文杰、聂干凤……

他们与青山永存!与日月同光!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