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鹿寨县平山镇约7.3公里,距鹿寨县火车北站仅3公里,坐落着一个古村落——大阳村民委大社八屯。大社八建村于公元1300年,即元朝大德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了。这是鹿寨县最古老的古村落之一。
弯弯曲曲的坡州河(也叫大阳河)南边,是大阳新村,坡州河北边,是大社八、中社八、小社八。这几个村庄,统称“社八”。
坡州河围绕着社八缓缓流淌着。沿河两岸,翠绿的农作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清澈的流水旁,不时发现怡然自得的垂钓人身影。坡州河水量丰富,一年四季,清泉不断,灌溉着社八一带千亩良田,养育着社八村民。因为这条河,社八被誉为“龙死天不旱”的村庄。
不知多少人对我说过,社八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至今保存有比较完好的老屋,有关于太平军活动的摩崖石刻,有……有……。笔者是个文史爱好者,总想一探究竟。
在社八陶氏后裔陶克豪的陪同下,笔者一行顶着六月的太阳,冒着三十六七度酷暑,实地考察了社八,现场采访了陶业秀(92岁)、陶业道(86岁)、陶业柳(73岁)、陶业庆(75岁)、陶绍鲁(65岁),电话采访了陶绍睦(55岁)等社八陶氏后裔。
随着采访面的不断增大,探究的逐渐深入,社八那古老神秘的面纱,终于慢慢撩开,露出了她的本来尊容。
社八村名来历探究
在社八一带,流传着一句口头语。当某人狂妄自大,高谈阔论,妄称第一或吹牛过甚时,往往会受到一句讥笑:“你以为你是谢老八?”
谢老八何许人也,竟享有如此高的威信,值得大家那么尊重?
据鹿寨县地名委员会1982年编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地名志》记载:平山大阳大社八“约公元1300年一个名谢老八的人在此先居,后讹为‘社八’”。
哦!谢老八原来是社八最早的居住者,是“第一人”,难怪会有如此高的威信,受到大家如此的尊重。
为什么“讹为‘社八’”呢?问社八陶氏长者,他们不知所以,仔细查找手头三本社八陶氏族谱,也未找到答案。
笔者尝试着,作了如下推想:
时序到了明末清初,大约是在400多年前,谢老八等谢氏家族已从“谢八”村外迁,不知所踪。陶正安等陶氏家族先辈取代谢氏家族,成了“谢八”村的主人。如此一来,谢姓更换为陶姓,再名“谢八”村,显然不合适。但“谢八”这个村,历史悠久,如重新再取一村名,就会将“谢八”村久远的历史割裂。如何不割裂“谢八”村久远的历史,又让人知道这里已经谢姓换陶姓了呢?陶氏家族先辈们是聪明的,他们运用了方言谐音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桂柳话方言中,“社(shè)”读作“谢”(xiè),“社”、“谢”同音,都读(xiè)。“谢八”名“社八”,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许,这就是“谢八”被“讹为‘社八’”的原因及由来了。
随着历史的进程,社八陶氏家族人口繁衍,逐年增多,原有地域已不能满足族人居住的需要,便不断向外扩展。民国时期,发展到了新村(即大阳新村,今大阳村民委所在地;以前的社八陶氏祠堂就建在新村。现在村民说老村,是指大社八,新村就是指这里)。解放后,又发展了中社八、小社八。
据社八陶氏后裔陶业道、陶业柳编撰的《社八陶氏族谱》统计,到1997年底,社八陶氏家族已达342户,人口2121人。到现在,社八陶氏到底有多少人口,未见有具体统计数字,但社八(包括大社八、大阳新村、中社八、小社八)以陶姓居绝对多数,约占95%。由此看来,社八陶氏更加枝繁叶茂这是肯定的。
大社八、大阳新村、中社八、小社八,这四个村落的陶姓,都同宗同源,是没有疑义的。
社八陶氏祖墓疑点探究
社八陶氏最早的祖墓,位于平山镇大阳村民委旁公路边。
我们现在看到的社八陶氏最早的祖墓是一个建筑群。建筑群由祖墓、两座凉亭、四块功德碑、祖墓前水泥地坪、祖墓后草坪组成,总面积约400平米。
富顺老太公墓
祖墓碑中间,是正楷书体:清故祖考陶公讳富顺老太公墓。
碑文上首:“生于顺治辛巳年三月二十日巳时,享阳八十有九”。
碑文下首“殁于雍正戊申年十一月二日”。
这个碑文,有几个地方有疑点,值得探究。
一、查年历可以知道,清顺治没有辛巳年。碑文为何会出现富顺老太公“生于顺治辛巳年”呢?
请教随行陶氏家族后裔,再问陶氏家族后裔长者,均无人能回答,到社八陶氏族谱寻找,也没有找到答案。
二、陶富顺不是生于清顺治辛巳年,那么,生于何年?
笔者翻阅残存的、最早的、大约编于民国时期的社八陶氏老族谱,试图找到答案。可惜,老族谱只简单记载了陶氏宗族的姓氏、辈分,而均无出生日期。
笔者又查找清代年历,距清顺治最近的辛巳年,是崇祯十四年,亦即崇德六年(清军未入关前年号),公元1641年。
从崇祯辛巳年往上推辛巳年,是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我们推想,如果陶富顺是生于明朝万历辛巳年,殁于雍正戊申年(公元1728年),陶富顺就活了140多年,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从崇祯辛巳年往下推辛巳年,是清朝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我们推想,如果陶富顺是生于清朝康熙辛巳年,殁于雍正戊申年(公元1728年),陶富顺就只活了27年。从陶富顺繁衍子孙的情况来看,这显然也是不太可能的。
由此,笔者推论,陶富顺是生于清崇祯辛巳年(亦即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生于清顺治辛巳年是当年碑文撰写者或镌刻者的笔误。
三、墓碑记载,陶富顺“享阳八十有九”,而非八十七,这是为什么?
按上述生卒年月推算,陶富顺应该是享年八十七,为何墓碑又说是八十九岁呢?。
这牵涉到过去人对年岁的计算方法问题。
过去人对年岁的计算,不像现代人按周岁计算,而往往是按农历虚岁计算。按农历虚岁计算,比按周岁计算,显得长寿。这无论是对谁,这是大家都乐于接受的。这种计算方法,至今在民间,在老一辈人中,依然沿袭。
从农历历法计算,每逢三年多一个闰月,也就是说,三年多出一个月。那么,八十七年就多出近30个月,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两年了。因此说,从农历虚岁来计算,八十七岁写成八十九岁是正常的,是符合民间老一辈人的年岁计算方法的。
四、陶富顺是不是社八陶氏始祖?
富顺老太公墓碑顶部,有楷书“四世祖”三字。这样看来,陶富顺仅是社八陶氏的四世祖而非始祖。那么,始祖是谁?一、二、三世祖呢,去向何处?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又到社八陶氏老族谱去寻找答案。
社八陶氏老族谱由于残缺厉害,没有找到答案。
又到社八陶氏后裔陶克豪提供的社八陶氏后裔陶诚编撰的《广西省鹿寨县社八陶氏族谱》中寻找答案。
《广西省鹿寨县社八陶氏族谱》中记载:“本支始祖讳正安,于明朝之时,从祁阳县石板村来到广西中渡社八村定居,二世道通、三世陶政,先后都回湖南归世”。
这就清楚了,原来,社八陶氏始祖是陶正安,他与二世祖道通、三世祖陶政,都先后回湖南归世。只有四世祖陶富顺留在了广西社八发展,繁衍后代,并在这里过世。于是,富顺老太公墓,就成了社八陶氏最早的祖墓了。
五、富顺太公墓建于何时?现在看到的是不是原墓?
从功德碑知道,富顺太公墓始建于清乾隆壬戌年(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正月初六日,维修于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十一月初五日,1997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卯时动工再修,1998年农历正月二十日竣工树碑。
1997年再修时,在富顺太公墓两旁,增建了两座凉亭。右边名“五柳亭”(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因门前有五棵柳树而号“五柳先生”),左边名“思源亭”(取“饮水思源”之意);凉亭中,各安放有石桌,以便扫墓时休憩。
1998年再修竣工时,社八陶氏后裔、鹿寨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陶业柳先生曾撰二副对联云:“得桃园胜地,传五柳家风”、“蒙高祖万代洪恩承前启后,盼子孙千秋伟业继往开来”。
据社八陶氏后裔回忆,当时,陶业柳先生的对联是用红纸书写,分别张贴于五柳亭和思源亭廊柱上的。如今,年长月久,日晒雨淋,当年的对联早已不见踪影。如今目击到的,只是清明时节陶氏宗亲从各地归来祭扫时临时撰写张贴的对联。
可惜,“五柳亭”、“思源亭”的亭名和陶老先生的对联都没有篆刻上去,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实为憾事。
老屋探究
在大社八屯,至今仍保存着两座比较完好的老屋。
听社八陶氏后裔介绍,现存的两处老屋是社八陶氏九世陶钦、陶鑑兄弟的。
从陶钦、陶鑑生活的年代,可以推算出,这两处房子大约建于晚清时期。从老屋及其它遗址(遗留下来的墙基等)可以看出,这一带老屋,原来应该是三座两进的青砖瓦房,有小拱门连通。三家人不出大门,即可互相串门来往。三座房子,外有围墙,很是安全。
登上三级石阶,是第一进房子;再登上五级石阶,是第二进房子。
两栋老屋,是三一砖,每块砖宽12公分,再加上灰浆、伸缩缝,总厚度约36公分左右。
每座房子由三间组成,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厢房。前面是大步廊檐,廊檐宽约120公分。
每座房子有两根廊柱,廊柱下是约40公分的八角形基石。廊柱的基石,或雕龙画凤,或梅兰竹菊,或名诗名句。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名句)、“雨中春树万人家”(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诗中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名句)等等。由此可推断出,房屋的主人是大户人家,是有文化的人。
如今,錾凿成型的条石台阶,仍保存完好。芳草萋萋,难掩她的身影。条石台阶、老房子、古巷道、老物件,共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当年的老屋
进士、武举之谜探究
在社八一带,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口口声声,众口一词都说社八历史上有两名进士两名武举。
两名进士,一名陶于洲(又名陶方表、陶廷寿),一名陶廷琛(又名陶宝才)。陶业道、陶业柳族谱记载:陶于洲“列贡生,从九职(进士)”。陶廷琛“任县长(进士)”。据陶业柳先生介绍,陶廷琛是其叔爹(方言,祖父的兄弟),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任过百寿县县长。
两名武举,一名陶业鳌、一名陶鸿熛(又名陶彩廷)。据陶业道、陶业柳族谱记载:“邑武生举人,戴铜顶”。
为了证实其确实性,现年75岁的社八陶氏后裔陶业庆带领我们一行人来到现场,手指着陶绍俊家的门楣,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悬挂进士牌匾的地方。
这就是当年悬挂进士牌匾的地方
为了考证进士牌匾存在的真伪,笔者有意设置了与陶业庆的一段对话:
笔者:您见过这块进士牌匾吗?
陶业庆:(十分肯定)见过。我就住在陶业进(陶于洲后裔,已过世)家前面。我有一后门,我每开后门,就看见他们家门上挂着一块进士牌匾。
笔者:这块进士牌匾的“进士”二字,是不是繁体字?(陶业庆楞住了,我估计他是一下子不太明白我问的是什么意思,我接着具体问)走之旁中间是不是一个“井”字?
陶业庆:不是“井”字,走之旁中间是这样写的(接着,用手比划繁体的“進”字)。
笔者:“进士”二字,是从右到左,还是从左到右排列?
陶业庆:(回忆蛮久,肯定地)从右到左。
笔者:这块牌匾呢?
陶业庆:可惜了,“四清”、“文化大革命”时不见了。
从这段对话来看,进士牌匾的存在应该是存在的。
陶于洲后裔陶鸿权、陶业进均已过世,现在陶业进后代名叫陶绍俊,陶绍俊现在外出创业,不在家中。
为了进一步证实进士牌匾存在的真实性,笔者请陶克豪电话联系陶绍俊。陶绍俊电话中声言,当年他家确实有一块牌匾,但那时由于自己年纪尚小,不谙世事,现不知牌匾归于何处。
从这些情况分析,有一块进士牌匾当年悬挂在陶于洲后裔陶业进的家门上,这个情况是真实可信的。
陶业柳先生也说,在陶廷琛的门楣上,也曾悬挂过一块进士牌匾,不知何时,也不见了踪迹。
为了寻找武举的踪迹,陶克豪等人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来到一个菜园。陶克豪拨开茂盛的草丛,拂去尘土,一座插放兵器的石制架子较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陶克豪及同行的社八陶氏后裔长者们都说,听前辈们口口相传,这是当年武举练武时插放兵器的器物。
平山、中渡一带,清代时是洛容县管辖之地,为了考证进士、武举传言的可信度,笔者翻阅了乾隆版和民国版的《雒容县志》。
但是,在功名名录里,找不到这四人的名字,就连贡生、拔贡的名录里也没有。
从县志来说,如果高中进士、武举,编者不可能不收录进来的。或许,是编者当年不知情,或疏忽,产生了遗漏?
从现存的清代进士牌匾来看,不一定要考中进士才授予进士牌匾的,有考中贡生就授予进士牌匾,“享受进士荣誉”的,但起码应该是有功名的。
社八到底有没有出过两名进士、两名武举,由于没有得到实物或文字的证实,现在成了一个迷,有待以后继续发现、考证。
《述旧碑记》探究
在大社八村旁,有一座秀丽、郁郁葱葱的小山——占乐山,占乐山半山腰有一个岩洞——高岩。高岩很宽敞,可容纳三四百人。
在高岩下,有一方摩崖石刻——《述旧碑记》。
《述旧碑记》落款“里人陶日显”。“里人”,邻居,邑人之意。
陶日显,何许人也?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到残存的社八陶氏老族谱去寻找答案。老族谱只记载陶日显是社八陶氏二房七支七世祖,没有其他记载。笔者又到社八陶氏后裔陶业道、陶业柳撰写的《社八陶氏族谱》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
陶业道、陶业柳撰写的《社八陶氏族谱》里记载:“日显(东山),任过三板团保统”。这里说的是,陶日显,又名陶东山,曾任三板团保统。
“三板团”是什么?
经讨教社八陶氏后裔,原来,“三板”是地名,就是现在社八陶氏富顺太公祖墓一带。
“保统”又是什么职务?
讨教社八陶氏后裔,他们不知道。笔者找遍了手头的资料,没有发现“保统”这个职务名称。电话请教一些学者,也无明确答案。
笔者从清代基层组织去寻找答案。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定保甲法,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以上为里,设里长一人,粮长一人司赋税;里以上为乡,设乡董1-3人。
按这个体制,“保”属户籍编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一保约管辖1000户人口。在那个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子孙,有许多儿孙成家也不分户的时代,每户人口是不少的。那时又是人少地广的时代,千户人口管辖的范围那也是不小的了。社八陶氏后裔也口口相传,当时陶日显保统管辖的范围,方圆达40多里,直到柳城的地界。这个口口相传的范围,与笔者的这个推理应该是接近的。
统,就是“统领”、“统帅”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头头”。
根据以上这些资料,笔者作了如下推测:“保统”,可能就是一保的“头头”,也就是“保长”,在民间的口头上称为“保统”,这是一个不拿俸禄的基层官员。
社八一带,还流传着陶日显如何用太平军战士的鲜血染红顶戴,成为“保统”的故事:
咸丰年间,陶日显在大阳新村三板良玖塘捕杀了“贼人”(太平军)头目黄金亮,将黄金亮头颅拿到洛容县报官。由于有功,遂被任命为“保统”。
天京之乱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精兵10余万回师广西,曾在平山、中渡一带活动。《述旧碑记》就是记述这个时期的太平军在这一带活动的情况。
《述旧碑记》虽有许多污蔑太平军之词,但从太平军“屯驻数十里,炮声震耳,刀影寒心”,仍可见太平军声势浩大,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的磅礴阵势,仍可见太平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身姿。
《述旧碑记》记载的情况与陶日显升为保统的传说,是不是有一些相连呢?
陶日显的儿子陶钦、陶鑑,为光宗耀祖,铭记陶日显的“功劳”,遂将《述旧碑记》篆刻成碑文,立于占乐山高岩之下。
这块碑被鹿寨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在《鹿寨县志》中全文收录。它与中渡镇贝塘村三门隘牛角坳“太平军好行”石刻,共同见证了太平军在鹿寨中渡、平山一带的活动。
陶松其人探究
平山社八陶氏家族出了个名人——陶松。
陶松(1903—1970),又名培松,在社八陶氏族谱中叫鸿寿,是陶日显的重孙,陶鑑的孙子,陶廷琛的儿子。
陶松启蒙于社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入中渡两等小学读书。后考入桂林桂山中学。毕业后,回中渡两等小学任教,旋任校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考入南宁军校第五期。期间投靠李宗仁,成为新桂系中坚分子。1936年,保送南京交通学校学习,为李宗仁收集蒋介石军事情报;后被军统察觉,逃回南宁。1938年,任五路军交通兵团上尉团副。1939年后,历任皖干训团少校大队副、合肥县长、舒城县长、十战区少将处长、湖北三区专员、第三兵团少将高参。1950年返回广西,1953年由柳州专区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70年8月,因病逝世。
据说,陶松的儿子陶健,到北京时,曾得到黄维的接待。因为有一段时间,黄维曾与陶松共同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由此可见,陶松影响之大。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八的历史沉淀太久了,少有人去关注。
有爱好者,不妨到社八去看看,探究一番,挖掘它的历史,不也是一种乐趣?
假如能开发成旅游观光点,与平山堡底、中渡镇连成一条旅游线路,可能也会丰富中渡的旅游线路吧!
上一篇: 四探清代古村落——堡底 || 下一篇:解放初期鹿寨镇的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