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堡底吴氏后裔介绍,自从笔者三探堡底,写出《清代古村落——堡底》在《鹿寨文史资料》第十五集收录,在《文史春秋》2015年第三期公开刊发,又联系柳州电视台摆古栏目到堡底现场录制播发了一期节目后,堡底村民热情高涨,自发地召开了村民大会,通过了如何保护开发堡底的初步动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村史馆。还组织村民进行了两次义务劳动,对村后小山进行了初步清理,砍除乱枝,割去杂草,简单的修建了环山顶小路雏形。
在义务劳动中,村民又发现了一些老物件,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再次去堡底看看。我兴趣盎然,应邀四探堡底。
山顶上再现的风光
登上堡底后山山顶,顿时感觉与前大不相同。
整个山顶基本是一块平地,灌木乔木荒草杂陈。上几次登山,由于树木杂草太茂盛,目不能远视,脚不能前行,初步估算山顶面积是5000平米。现在,磕磕绊绊,攀树扶石,大汗淋漓,顺着环山顶小路雏形,绕整个山顶走了一圈,大概估算了一下,整个山顶有近20亩面积。
山顶上有这么一块大平地,确实少有,难怪以前又叫平头山。
山顶上,几株遒劲的古榕分置各处,使人们流连忘返,争相留影;粗大的藤蔓盘旋多姿,仪态万千;奇花异草,散发着清香,吸引着人们。
山顶古榕吸引着人们争相留影(吴大文/摄)
围绕山顶四周,赫然发现6座当年留下的瞭望台。其中2座是天然的大青石自然形成,每座面积达10多平米;另外4座是人工青石砌成,较天然瞭望台则更加宽敞,长宽各约5米。
想当年,站在瞭望台上放哨,极目远眺,毫无遮挡,数十里情况尽收眼底。有人若想白天偷袭堡底,不被观察哨发现,那是很困难的。
当年的瞭望台,早已失去了瞭望敌情的功能,如今变成了十分美妙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清风徐来,荡去了炎炎暑气。极目四眺,数十里风光、一览无遗,风景如画,良田无算,郁郁葱葱。
东边,是笔架山(景曰“书生笔架”)、仙人山(景曰“仙人筛酒”);
南边,是五指山(景曰“神手五指”)、神龙山(景曰“神龙摆尾”)、平龙山(景曰“金猫捕鼠”);
西边,是福元寨(景曰“将军下马”。临解放时,国民党残匪在福元寨山上建筑碉堡,负隅顽抗,后被解放军438团攻下,一举歼灭残匪。现在,福元寨碉堡遗址仍存);
北边,是行止山(景曰“猛虎擒羊”)、大捐山(景曰“大象起身”)。
好一派南国风光,平山八大风景!
在小山的后山,人们又发现了一座山顶后门的遗址。据同行的堡底吴氏后裔吴大文、吴大义、吴宏礼介绍,这座山顶后门,宽约1.2米,高约2米,设置在后山,是为了安全的考虑。一旦发生战乱,堡底村被攻破,人们可以攀上后山,从这座山门安全下山撤离。
如今,山顶后门的石制门坎,门坎上安放门枋的孔洞,依然保存完好。这些历史的遗物,依然静静的躺在山顶上,印证着堡底吴氏后裔的解说。
在山顶的中央,原来堡底吴氏老人回忆,是前后依次排列着三座建筑:吴氏宗祠、学堂、花婆庙。现在,据堡底吴氏后裔长者仔细回忆,慢慢地、由模糊到清晰,再次陈述了当年山顶的建筑布局:前面的吴氏宗祠、学堂是前后依次排列,在学堂后面,是横排着两座庙——花婆庙和北极庙。
堡底吴氏后裔长者的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在山顶,人们发现了一块关于北极庙的碑刻,可作佐证。
这块碑文,对研究堡底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总太公”吴祖胤,确实是在康熙年间来到堡底的。这块碑文刻于康熙四十年,即辛巳年(公元1701年)。这样算来,这块碑刻距今已有314年了,也就是说,堡底建村至少在距今314年以前。来到一个地方居住,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在山顶建庙吧!这块碑文,无可争辩地证实了堡底吴氏族谱记载的“总太公”吴祖胤,确实是在康熙年间来到堡底的。
第二、毋容置疑,在堡底小山上,当年确实建的是北极庙。堡底吴氏后裔口口相传,说是山上有一座北帝庙。由于桂柳方言中,“北”、“白”同一读音,都读“béi”。因此,到底是“白帝庙”,还是“北帝庙”,弄不清楚。“白帝庙”是供奉“白帝”的庙,是供奉太白金星神的;而“北帝庙”是供奉玄武大帝,北极仙翁的(玄的方位就是指北方)。有了这块碑,就无可争辩了,山顶上建的是“北极庙”而非“白帝庙”。
第三、印证了堡底吴氏当年的辉煌。碑文记载,当年,北极庙有那么多的田产地产,用佃租收入,供养北极庙的“侍奉香灯者”以及春秋祭祀、维修庙宇,堡底吴氏当年的辉煌可见一斑。
第四、堡底吴氏先辈是注重文化的,眼光是长远的。堡底吴氏先辈能预见到“守成”的不易,告诫子孙后代切记:“勿替祖宗基业”。
由此想到堡底吴氏的家训:家无论贫富,总要子孙贤肖。人无论智愚,总宜教之诗书。大之扬名显亲,荣宗耀祖;小之明理达词,知名识数,以及星象医卜,皆不能外级。有贫极不能近师,鲁极不能记诵者,农工商贾皆为正业。亦宜从幼时教习礼仪,讲明孝悌,庻知凛王章而守本分。不然,子弟之不逮,实父母之教不先,谁之过矣!
又想到堡底吴氏的家规: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乡里,勤本业,莫非为,择婚配,慎祭扫。
将这些与当年在山顶上建学堂,教诲族人联系到一起,堡底吴家的理念大体可见。
第五、清代康熙年间,堡底已经有“粪土田”的存在。何谓“粪土田”?即所有者、业主、佃农,各占一定的股份,佃农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使生活好一些。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田地股份制”。应该说,这在当年,这样的田地生产方式是相当进步的了。
这块碑文,对于研究堡底,研究鹿寨、研究广西、甚至于研究整个康熙年间的田地存在方式,都很有价值。可惜,现在还未能找到更多的有关堡底“粪土田”的记载。
对堡底“粪土田”存在方式的新发现,我们充满了期待。
北极庙石刻(吴宏礼/摄)
拉敢岩与堡底吴家的渊源
鹿寨县中渡镇朝阳村民委拉敢村附近山上,有一个岩洞。这个岩洞有好几个名字,因为在拉敢村附近,所以叫拉敢岩;据当地老人传说,宋朝时,这个岩洞曾有尼姑主持岩内,故而此岩原名“尼姑岩”;又因岩内有“观音大仕”像,又叫“观音寺”。现在,“尼姑岩”的叫法已渐渐远去,人们叫“尼姑岩”的,已十分稀少,叫得比较多的是拉敢岩、观音岩。
拉敢岩距地面约10米,从山下水泥公路直至岩口,铺设有水泥石阶。沿石阶缓缓拾级而上,不时回望四周,你就会发现,每上几步石阶,就是一个景色,真可谓“移步换景”。
岩口高约10米,约宽9米,进深约25米。距离岩口约5米处的正中地面上,一头栩栩如生的天然石狮,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天然石狮高约120厘米,长约150厘米。
拉敢岩石狮(吴宏礼/摄)
狮子,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是吉祥的动物。有“神狮”、“瑞狮”、“雄狮拜寿”这些吉祥的词语。逢年过节,人们喜欢舞龙舞狮以庆祝。
往前走几步,从侧面再看,天然石狮活脱脱变成了一头犀牛。
善男信女们十分虔诚,给石狮子披红挂带。也许,这是上香火的善男信女们,祈求“有求必应”吧!
在石狮子后面,供奉着观音,据说,这里历来香火旺盛。
在岩洞右边,有一块十分醒目的红色“寿”字石刻。“寿”字高120厘米,宽85厘米,这是原中渡县县长梁恒义民国三十一年春(1942年)70岁来游拉敢岩时所刻写。
拉敢岩寿字碑(吴宏礼/摄)
离此石刻约3米处,另有一块石刻。这块石刻,不着颜色,与岩石几乎同色,不注意观察,不易发现。石刻高45厘米,宽43厘米。这块看似普普通通的石刻,却是赫赫有名的“三绝碑”,是拉敢岩被鹿寨县人民政府立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原因。
说这块石刻珍贵,出于几个缘由:
第一, 这块石刻,年代久远。此石刻镌刻于淳熙甲午年。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淳熙甲午年是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屈指算来,距今已有840多年。这是迄今为止,在鹿寨县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碑刻之一。这昭示着,在840多年前,拉敢岩就是一个旅游点,是人们消暑的好去处,是香客供奉香火的地方,也印证了“尼姑岩”的说法。
第二, 这块石刻,是“三绝碑”。当年,当地名僧佛祐与桂林进士蒋琏,陪
同大臣王仲显来游此岩时,由大臣王仲显题词,桂林进士蒋琏作记,僧人佛祐刊石。因此而得名“三绝碑”。这在县内可能是绝无仅有,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王仲显,睢阳人(今河南睢阳),常与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诗人范成大互相唱和,你送我,我送你。都为当时名士,竟然相邀来到此地,并欣然题词、作记、刊石,可见此地当时的声名显赫。
拉敢岩三绝碑(吴宏礼/摄)
拉敢岩,位于中渡镇朝阳村民委,与位于平山镇的堡底吴家有什么联系呢?
从距离上来说,从拉敢岩到堡底,沿公路,约10公里;沿小路,约6公里,不算太远。
重要的是,堡底吴氏后裔,80多岁的老人吴声哲在《回忆录》中说,1945年,自己年纪尚小,在跑日本的时候,有人提议跑到拉敢岩去躲避日本兵的烧杀抢劫。村里老人说,那个拉敢岩,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能去,想进就能进的,因为那个岩洞里有观音寺,供奉有观音神像,那是当年堡底吴元鸿、吴元鹍、吴元凤吴氏三兄弟出资修建的。
这个说法没有找到文字依据,也没有实物佐证,堡底吴氏族谱也没有记载,不知真伪,但从这个传言,可以推测,拉敢岩与堡底吴家可能会有一点关系。
行止遗址
为证实我的“行止是当年的‘新造圩’”的推断,我与堡底吴氏后裔吴宏礼、县文管所所长黄小斌一行三人,正午时光,顶着烈日,从堡底开始,沿着当年的石砌古道,慢慢向行止走去。
这条古道,基本保留了原貌。两尺来宽的古道,青石铺就,遇有水流,则条石搭架,供行人跨越。古道蜿蜿蜒蜒,迤逦向前,间或流水淙淙,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古道两旁,长满了蜜桔、甘蔗、玉米、时新蔬菜、稻谷等农作物。春天,在绿色的掩映下,别有一番情趣;待到果实成熟,黄的蜜桔,红的番茄,游人可随意欣赏。在热情好客主人的同意下,顺手择下三几颗尝鲜,令人心旷神怡。尤其久居城市,被喧闹包围,烦躁之余,能到这里走走玩玩,边陶然于美景,边追忆历史的沧桑,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保存较完好的古道(吴宏礼/摄)
行止山,俨然一座猛虎,在对面,在思洋村附近,(原为思羊)有一座羊山,这就是平山著名八大风景之一的“猛虎擒羊”。
行止山下,好宽的一片遗址!广达近20亩。数不清的陶片、瓷片、残断青砖,散落一地。对于爱好考古,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们,那些陶片、瓷片、残断青砖,会吸引着人们乐不思蜀。县文管所所长黄小斌当即高兴地表示,有机会,会向有关考古专家推荐,带上考古专用的洛阳铲来,好好地挖掘挖掘,看能不能找到更感兴趣的东西。
行止遗址上,还保存着清晰的长40多米,高近2米的墙基,看架势,可能是围墙的墙基。
行止遗址附近,确实有充足的水源,至今还灌溉着庄稼。
行止遗址神秘的面纱,等待着专家们来解开。我充满着期待。
行止遗址神秘的面纱,等待专家们掀开(吴宏礼/摄)
堡底,这座清代的古村落,既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人文景观,也有旖旎的自然风光。现在,这一切都还只是初露峥嵘,还属于待开发状态。假以时日,给予投入,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景点,相信来日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