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定是鹿寨县黄冕乡最北边的一个村屯,与永福县兰麻村互为两县交界地。里定屯背靠金鸡岭,前临洛清江。在湘桂铁路及桂柳公路未开通前,1400多年来这里是桂林通往柳州唯一的水陆交通要道,横贯广西南北交通的主动脉——古驿道在此穿城而过。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登基后,即在此设治定县。武德四年将宣凤县并入治定后,称为理定县。县治设在金石镇,即今天的理定村。宋代县治迁清音,元朝迁权唐,明初又迁回这里。鹿寨.龙江.寨沙.黄冕等地均属其辖区。该县唐、宋属桂林府,明隆庆五年改归永宁州,明正统五年废县设堡划归永福。理定建县前后共829年,后由县降格为堡、镇、街、乡、村、屯。
整个桂柳驿道以兰麻至里定这一段山路最为艰险难行,所以当地民谚说:“兰麻、里定,好人走出病。”这里四周群山连绵,擎天直上,坡陡道窄,旅途十分艰辛。如果碰上雨天,几乎是四足爬行,更加苦不堪言。当年大文学家柳宗元被眨到柳州时途经此地,曾留下“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兰麻高”的绝佳写照。因山高林密,这里不仅是整条线路的瓶颈,还因山险洞多,更适合绿林好汉或山贼强盗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拦路抢劫。这一带有龙凤寨、竹叶寨、竹山寨、孟良寨、福建寨、三里寨等大大小小山寨10多处。
唐武德四年,李渊将宣凤县并入理定县后,为了疏导交通,开发岭南这片蛮荒之地,他下旨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在这一线开山劈岭修筑官马大道。驿道路面是将河滩上的鹅卵石用竹筐挑上来,再一块紧接一块镶拼而成。驿道依山势而建,大多数为分段梯级道路,每段长15丈,宽3尺。在里定城东和城西各建一座单拱“迎龙桥”。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为了加强防卫,知县在土城墙内又兴建一道砖石城墙。由于陆路路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官人坐轿骑马,商旅贩夫徒步行走,更为方便。为迅速传递朝庭和官府文书,唐时还设立洛容(现中渡)和里定两驿站,配备正马及贻牛各15匹。明代增设大汾塘和旧街驿,清朝又增设三门江、崖头、新村和牛摆堡等驿站。这里还有拦马关、汉河关等著名险关要隘8处。这些关卡要隘平时可收关税,战时既可阻挡外部入侵,又可防止造反队伍冲杀出去。每当暴发大战,官府必派重兵前来防守,以保地方和商旅平安。
女皇武则天持政时,不但唐朝的政权更牢固,而且府库更为丰盈富足。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西的开发和控制,武则天于长寿元年下旨开挖桂柳运河。此渠又叫南陡运河,全长30华里,主体工程的相思埭河道大部份在临桂县,其余在永福县。这条人工运河史称“唐渠”,因工程与作用可与秦渠相媲美,故谓“北有灵渠,南有陡河”。相思埭分相思河水为二,一水东流接漓江,一水西下通洛清江。从此使柳江、洛清江与漓江、长江连成一线。运河修通后,除陆路外南来北往的官员、商客也可从京城长安乘船经里定直抵柳州。水陆交通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后,北从永福,南从旧街,不管是坐船还是走路,行程刚好都是一天。此时已夕阳西下,商旅不但饥肠辘辘,更是疲惫不堪,需要寻找伙铺投宿住夜;乘船的需上岸打酒割肉,行路的要饱食一餐——故而,里定这个中转站变得更加热闹。
里定城旁的洛江两岸古木参天,江水碧绿,鱼虾肥美。金鸡岭山峦叠嶂,景色秀美。鸡罩山山形奇特,酷似倒置的鸡罩。县城内街头街尾及城外有雷王庙、盘古庙和龙王庙等寺院,每天钟声缈缈木鱼阵阵,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到此旅游。唐朝著名大诗人李商隐在大中元年,任桂林观察判官三年,闲暇时专程到理定游玩,刚好碰上此地举行庙会,留下《赛古榄山祠神文》一篇:“惟神爰,因硕果,遂启灵祠。爪美邵平,且传旧志。李标朱仲,亦茂前经。胙者瘴署为灾,油云不起。式存心祷,虑作神羞。神能感气,戾泉传祥……”
这条古驿道的开通更方便了朝庭运兵运粮,巩固南疆。北宋仁宗时,朝庭腐败,壮族农民领袖侬智高在南宁揭竿而起后,领兵北上攻下柳州。由于半个广西被起义军占据,引起朝庭震惊,派杨文广为广西柳州路兵马铃辖,沿着这条驿道前来征剿。传说,杨文广被围困在驾鹤山,杨八姐赶忙带10万大军又沿着这条驿道前来营救。当前锋部队要在旧街渡河过清江时,因人多船小进展十分缓慢。大队官兵只好在离河边不远的山村安营扎寨等待。军营里每天早上鼓号齐鸣,震天动地,故将此村叫“大鸣”,后演变为“大明”(今属黄冕)。运送粮草军需物资的马队驻扎在更后面的村寨。一时间这里战马云集,铺天盖地,后来人们将此村改名叫“马村”。在壮语里“马”和“麻”同声,经演变后叫此村为“麻村”。再说前锋部队虽已过河来到中渡地界,但后续兵马仍在缓慢渡河,所以前面的只好安营扎寨,待全军过河后再开往柳州。前锋住下后每天操兵练武,擂鼓之声震耳欲聋,喊杀之声飞荡云外,后人将此村叫作“雷村”(今属中渡),传至今日。
这条驿道在鹿寨境内的第一次改道是在明朝万历初年。当时的老路是在旧街渡洛江后,走长盛,经东泉,到柳州。自从古田起义军的余部在托定和洛斗(今均属平山)两地再渡起义后,其声势把知县邵廷臣吓得躲在柳州不敢回衙,主簿谢漳代行职务。起义军攻破洛容县城米洞后,主簿被斩,全城被大火焚毁。当局迫不得已只好将县城迁到灵塘(即今雒容)立新的县城。也在此时,鹿寨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的圩市。为方便往来柳州府,新建立的雒容县在大汾塘设立官渡,解决“隔河千里”的困难。驿道上行走的商旅从此不再在旧街过洛江,而是渡过清江走新村到鹿寨、雒容去柳州,柳州府也在三门江设立官渡过三门江。因为这边的路既平坦宽阔又缩短行程,比由老路爬山过岭好走了许多。
对这条古驿道冲击最大的,当是民国二十七年动工修筑的湘桂铁路,及后来的323国道将桂林至柳州的公路从荔浦到榴江、鹿寨去柳州。自从铁路和公路不再经过理定,这座昔日的古县城马上衰败下来。也正是由于它的冷落荒凉,城里的老旧房屋还残存一些,城西的单拱迎龙桥及断断续续的古驿道还能保存一些,留待人们参观、忆古。
上一篇: 解放初期鹿寨镇的老城区 || 下一篇:中渡、雒容、榴江三县合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