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忆前县委书记史文同志

  • 2015-10-15    廖茂乾/文

内容导航:

  1957年,史文同志从自治区人委计委农林水利处调任中共鹿寨县委书记,在鹿寨工作了9个年头。屈指算来,他去世整整50年了,我至今还时常忆念起他,其中有几件事情依然历历在目。 

  1960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头一年,亦是人民公社化的第三个年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实行粮食供给制,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由公社把社员的口粮拨给大队,再由大队拨给生产队。生产队办集体食堂,群众吃饭不要钱。起初,平均每人500斤原粮,后来减少到450斤、400斤,甚至连360斤的保命线都没达到。生产队只好按劳动力、大小口分等定量计算到户,由集体食堂用瓦罐蒸饭,各户把饭菜领回家吃。劳动力少、老小人口多的户,显然不够吃,于是大人先让小孩吃饱,老人先让劳动力吃饱,余下的,老人就没有多少吃的了,有的只好以野菜掺合充饥。由于这样,首先是老人因缺乏营养而浮肿生病,甚至死亡——称为“非正常死亡”。当时采取的措施是:把浮肿病人集中到公社卫生所来,办所谓的“营养食堂”,一面治疗,一面补充点营养——吃点豆类、细粮什么的,尽量避免增加“非正常死亡”。这个时期,我在平山公社当党委书记,看着这种情况,心里十分难受,也十分焦急——到哪去给这么多浮肿病人弄“营养品”啊! 

  就在这个时候,史文同志步行来到平山检查工作,沿途路过的村庄,他都进食堂看看、问问。他到公社时,我和分管生活安排的同志向他汇报,讲了从春耕生产到生活安排,以及全公社浮肿病情和非正常死亡情况。史书记边听汇报,边翻阅病员和非正常死亡人员的花名册。当时,死亡人数已逾百人。随同前来的县财办程广复同志插话说:“老廖,莫讲那么多了,你就讲目前需要多少粮食。”我一时答不上来,他就向史书记说:“是否先调拨一车大米、一千斤黄豆和一百斤黄糖?”史书记点头表示同意,就亲自给县里的相关部门打电话,催促调运这些救命物资。史书记对我说:“这些东西,集中到营养食堂使用。你们要集中力量,深入下去,逐队检查,凡是浮肿病人,都集中到公社卫生所来。若是年老的病人不愿来,要做好动员工作。要给专人管好营养食堂,不要再饿死人了!同时,还要掌握好面上缺粮的情况,不要因粮食问题影响生产,也不能为了生产而乱闹缺粮。那些口粮标准低的生产队,食堂又办得不好,就解散食堂,把粮食分到户去,吃干吃稀,由群众自己煮。凡是办不好的食堂,群众要求分的,也都解散了!要允许群众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的小片荒地种些瓜菜和早熟作物,搞些代用食品;还要注意教育群众,不识别的野菜别乱吃,防止中毒。……”史文同志走后,我们紧急召开公社党委和全体公社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他的指示…… 

  在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年代里,到处盛行讲假话、讲空话、讲大话的“浮夸风”。以严肃认真著称的史文同志处事既不泼冷水,也不盲目表态、轻易表态。1958年夏收夏种时节,报上报导了湖北省孝感地区丰收高产的消息和经验。鹿寨县派人前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县委第一会议室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介绍“孝感经验”。与会者讨论得十分热烈,有的主张插秧规格为3×33×2,越密越好……史文同志站起来严肃地指出:“推广新的经验,还得因地制宜,没经过实践,不能盲目推广。你们回去后,各人只能搞三几分试验田,成功了明年再讲。”可是,有的人还是脑子发热,想创高产“奇迹”,结果搞禾苗搬家,拼蔸,两块田拼做一块,因而失败,遭受损失。史文同志严厉地批评说:“雷厉风行,决不是盲目乱搞!……”正因为史书记严格把关,不盲目推广“孝感经验”,鹿寨县才避免了类似“环江事件”的发生(即所谓“亩产稻谷13万斤”)。 

  史文同志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我记得他第一次到平山检查工作时,随同的工作人员刘炎森对我说:“史书记吃饭就在食堂和同志们一起吃,不要另加菜。如果你加了菜,他不但不吃,还要把你批评得头都抬不起。”所以我们不敢对他“特殊招待”,他和我们一道,吃的是食堂里普普通通的“大锅饭”。 

  史文同志第二次到平山,是1957年农历十二月,快要到春节了。当时,我正在古陇水库工地。他叫办公室的同志带路,到工地找我。他在工地上这走走,那看看,然后才找我和技术员给他汇报情况。他问技术员覃大宏:“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建水库?搞条坝首这么长,你是怎么设计的?”覃大宏也许是心情紧张,一时答不上话,我便说:“平山这个地方是石山地区,地下溶洞多。这个地方算是好的了。上面有个山冲,原先以为是很理想的库址,但群众讲下面有溶洞,蓄不起水,这才选中了这个地方。”覃大宏这才将坝首设计、排洪设计、积雨面积、有效库容、受益面积等等情况一一汇报。史书记听后说:你这个坝首200多米长,须填20000多土方,明年春雨到来之前是完成不了的。建议你们分一、二段进行施工:先填内侧,外坡留以后再搞;排洪道是天然的,也留以后再施工。……后来,我们遵照史文同志的指示,认真研究,更改了施工方案。春节期间,史文同志还派了慰问组,到水利工地来慰问民工。 

  为了改变鹿寨县的干旱状况,史文同志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连许多偏僻乡村的农民都知道:县里有个史书记。史文同志在鹿寨县工作的9个年头,有8个水利年度,除了“三年困难时期”的水利投资较少之外,其他5个水利年度的投资都在370万元以上,是之前投资最多的1956年的2倍以上——1956年的水利投资是110万元。而1959年,县里的水利投资多达630万元,创下了当时历史上的新高。在史书记的任职期间,鹿寨县共建了上了册的中小型水库31处,有效库容达3000多万立方,另有2处大型电灌站,确保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为鹿寨县成为产粮大县打下了物质基础。 

  史文同志为鹿寨县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任劳任怨。19621月,他与于德道同志参加党中央的“七千人大会”之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鹿寨县的经济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眼看三年困难时期即将过去,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因病逝世,后来女儿常秀珍也因病而亡。短短几年,两位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对他的精神打击是多么沉重啊!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忍着心灵上的创伤顽强地工作着。1964年冬天,他带领工作组赴融安搞“四清”,因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英年早逝。 

  史文同志虽然不是鹿寨人,但他已把鹿寨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人们怀念他——他永远是鹿寨人!  

   

   

  中国共产党柳州地方委员会讣告  

  中国共产党柳州地方委员会沉重地宣告: 

  中国共产党柳州地方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鹿寨县委员会书记史文同志因患心肌梗死病,经医治无效,于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上午九时十五分在柳州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史文同志系河北省隆尧县人,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委会组织员、县工作队组长、区救国会主任、区委书记、县农民协会副主席、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自治区计委处长、县委第一书记、书记等职。一九四九年南下广西后,担任过中共百色县委员会书记、自治区计委农林水利处处长等职,一九五七年调任中共鹿寨县委员会书记。 

  史文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终生的力量,二十七年如一日,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艰苦朴素,联系群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史文同志永垂不朽! 

  史文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王杞桓     

  副主任委员:于德道 

  委员:(按笔划排列) 

      朱渭川      马振东  李景昌  吴以基  金宝生  祖振兴  赵培然  姜肇初 

      张海波  张文卿  张延年      褚方珍  程继厚  杨文贵  潘体彩  戴春涛 

      崔树芝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