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日产二十万吨生铁“卫星”上天前后

  • 2014-08-29    文/廖茂乾 图/李锦华

内容导航:

1958年,大办钢铁,大放“卫星”。《鹿寨县志》记载:1018中共鹿寨县委员会专电报导,鹿寨县人民以一天的时间炼出生铁207243.4吨,另有烧结铁288140.435吨。宣布这一天的产量等于解放前广西300年的产量。

当年,我任平山乡党委书记兼大阳铁厂党委书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在钢铁生产第一线。可以这么说:在大办钢铁运动中,广大干部群众的干劲是够大的,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作为亲历过那一段岁月的我,每当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回忆那些往事,既有一种亲切感,但更多的是感到荒唐和可笑……

19585月,党中央召开了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6月,县委召开会议贯彻:鼓干劲,争上游,大比武,打擂台。打擂台的人,豪言壮语一个比一个喊得响亮,似乎嗓门喊得越大,越能压倒别人。上台的人,有的打扮成上水利工地或在田间劳动的模样,挑粪箕,扛锄头,背雨帽,挽裤脚;有的甚至打起赤膊,在胸前写上“大干”“鼓劲”之类的大字。但在前头发言的人,总被在后头发言的人“压倒”。一时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空洞口号铺天盖地而来。

8月,大办钢铁开始了。原来鼓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干劲,全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什么顾忌也没有了。气可鼓,不可泄!党中央、区党委、地委都发了大办钢铁的文件和决定。当时,大干没有错,不干,或者怀疑,就是右倾,因而自上而下思想是统一的。不过,我们县各乡的领导们心里是有数的:大搞炼铁,在英山、平山、大阳几个乡有条件,因为这里有铁矿,有石山柴可以烧炭,又有六末铁厂劳改犯用木炭炼铁的实践经验;而在其他乡,就困难多了。

8月初,区党委召开大办钢铁电话会议,各乡党委书记和县委、部办领导都集中在县委第一会议室收听。在讨论中,大家都盯着各乡党委书记,只有英山、黄腊、平山、大阳的书记表态,说回去试试。平山、大阳原属一个区,刚分成两个乡不久。大阳乡党委书记丁巨实和我吱咕几句后表态:“我们同平山共办一个厂啦!”我表示赞同,县委史文书记点头认可。在总结时,史书记反复强调:“大办钢铁是党中央的决定,区党委、地委都有指示,要深刻领会,坚决执行。大办钢铁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要深刻认识其深远意义。要向英山、黄腊、平山、大阳学习!没有矿石回去找,木炭到处都可以烧嘛!……”

会后,我和丁巨实商量行动方案,筹备共同办炼铁厂的事。大阳乡抽副书记黄大在同志,平山乡则由我上阵,厂址设在英山、平山、大阳交界处把拉村的耕作区内,定为大阳铁厂;先上500人,从平山抽调木匠、石匠、泥水匠10多人到六末铁厂(监狱)参观学习,回来后一面筹集物资材料,一面挖矿、搭厂、建土高炉。一个星期后,一座土高炉建起来了,耐火材料是用磨刀石材代替的。黄大在负责烧的木炭也很快运到了厂里。土高炉开始点火试炼!可是,炉温升不上来,铁矿石熔化不了,只好从六末铁厂请技工(劳改犯新人)来指导:先投放废铁,逐步投放矿石,由少到多,逐步加大比例并掺入石灰石,促进矿石熔化。终于,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浇成铁锭——成功了!我们马上向县委报喜,县委发来贺电,并向全县大力宣传,鼓舞士气。

半个月后,土炼铁炉建了好几座,需要许多板材和鸡毛制造风箱,还需要许多废铁作原料;还有,每天数百人吃饭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一切,由管面上工作的乡长李华堂负责解决。由于党委书记在炼铁第一线指挥,凡涉及炼铁和后方的重大事情,党委会都在铁厂召开,作统一布署。难解决的问题,依靠和发动群众解决。如需要的板材、鸡毛和废铁,就发动群众捐献。结果,群众把门板、床板捐了;把公鸡、阉鸡杀了,捐出鸡毛;甚至把能用的铁锅砸了,当作废铁捐献出来。铁厂食堂需要小菜,群众把黄豆、白米豆、南瓜,甚至生猪也捐了……这些东西,大件的,如木材、生猪,都记了账;小件的,就不记账了。(后来,都当作“刮共产风”处理。)另外,所需的木炭,都将任务分到生产队去。这些物资,天天都有人源源不断地送到大阳铁厂来。

919,县委在英山铁厂响水车间召开现场会。县委副书记、钢铁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邓文光主持会议。英山乡党委书记施云介绍经验:“为了国家工业化,我们日夜奋战,大办钢铁,要赶上英国超过英国,要让铁水奔流,淹没英伦三岛!……”在前些时候,响水车间已建成土高炉10多座,有一半已投入生产。现场会开得十分热烈。以陶爱英为代表的铁姑娘们,剪下头发献出来做风箱用,每人剪了个后生仔的头型,肩上搭着擦汗的毛巾,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呼呼的风箱声伴着她们的山歌声:“先有树叶后有花,先有祖国后有家;为了国家工业化,我们剪下长头发。……”现场会开到一半,县委史书记陪着来视察的自治区主席韦国清来了。韦国清给与会的同志作了指示:“大办钢铁是党中央决定的。国家没有钢铁,谈不上工业化,更谈不上强大。我们要学会炼钢炼铁,要突破和克服困难……”(后来,县委常委、检察长张世泽对我说:“韦国清同志视察英山后,给县委指示,史书记向韦国清同志立了军令状的呀!”

现场会后,大阳铁厂在9月份也建成了土高炉10多座,在厂人数已超过800人。县委给厂里分配的任务是:建土高炉35座,炼出生铁6000吨、烧结铁8000吨。未建厂的乡(当时已建立人民公社),也都分配了任务。

10月初,全县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形成了高潮。任务繁重而且紧急,为了加强领导,县委任命组织部副部长刘瑞亭为大阳铁厂党委第一书记,并同县委常委、检察长张世泽专门负责指导大阳厂的工作。

与此同时,更大规模的柳州地区钢铁生产大协作大会战也拉开了序幕!各路钢铁野战军汇集鹿寨,成立了中共鹿寨县钢铁生产临时工作委员会,柳州行署专员覃宝龙任第一书记,马振东、钟国松、史文任书记。鹿寨县抽调20万人上阵,另从柳江、融水、石龙、融安等地抽调28000人到鹿寨。一场声势浩大的钢铁生产群众运动打响了!1010,柳江县县长韦日荣和白沙公社党委书记梁水生,带领3000人马,挑着行李、粮食、炊具,来支援大阳铁厂烧木炭。韦日荣对坐满石堰闷草坪上的支援队伍进行思想动员。他很会用山歌鼓动群众,拿着铁皮喇叭筒连喊带唱:“如今大家进山来,进到山间砍山柴;砍来山柴烧成炭,炼出生铁炼钢材。跃进跃进大跃进,来和鹿寨比干劲;大家齐心共努力,莫给柳江脸丢尽。……”他和数千民工来到四十八,餐风宿露,坐镇白马坪指挥烧炭。梁水生带领一队人马,专门运送木炭。融安县委书记宋景山带领数千人来到屯秋烧炭炼铁,在拉洞村背建土炉群;他的重点炉前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宋景山指挥炉”几个大字。一时间,数万钢铁大军大闹四十八

为保证有足够的木材烧炭,外地民工从山里砍出山外,本地群众从村头砍进山里——不论百年古树,也不管风景林木,连房前屋后的果树也难存留,通通砍伐。一时间,炭窑密布,处处点火,弄弄冒烟。芝山村莫桂文的父亲、堡底村的吴家施和龙婆大镇村的几位老人挺身阻止,才保留了村背的风景树。山里生长缓慢的石山杂木几乎被砍光了,历时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未恢复过来。当年,这里曾经是茂密的山林啊!

木炭烧出来了,运输却是一大难题。从平山到大阳铁厂,仅有一条只能通牛马车的乡路;四十八里,更是羊肠小道,全靠肩挑人扛。平山公社组织了2200人的运输队伍,交由黄大在指挥调动。实际上大大超过了2200人——连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学校师生都动员组织起来,加入了这支队伍。运输队改长途运输为短途运送,一站一站地往前传送,如同田径运动跑步的接力赛一般。从屯秋用汽车运输只能送到平山,然后就用人工或牛车、马车运到大阳铁厂。一次,黄大在从矿山借来一辆小嘎斯汽车,将木炭从板塘村运往平山。车到棉花坳,木炭死灰复燃,黄大在和司机等人忙将木炭从车上丢下。岂料一不小心,黄大在随身配带的驳壳枪掉到大火里烧坏了,幸好不曾伤着人。回来后,他把枪拿给我看,我说:“用不得了,让公安局再给你配一支好了。”

最辛苦的是炉前工,他们的劳动强度很大。厂里40座土高炉,能正常生产的有一半左右。一座炉生产,另一座炉要做预备,一旦死火结“牛牯”(炉膛里的铁水凝固),一班人立刻抢时间打“牛牯”,另一班人立即生火起新炉,炉停人不停,日夜轮番干。别以为拉风箱的人轻松,其实他们更加劳累。只有始终保持高风速、旺火势,才能保证炉的寿命,炉温降低,炉膛就结“牛牯”。为保证有足够的体力,拉风箱的人每隔一两小时就得轮换一次。炼铁的实行三班制,干部只安排白班和夜班两班倒。支部书记陶昌业(乡党委宣委)为保持炉的寿命,成天都在炉边转,和民工一起战斗,凡是打“牛牯”都有他的份,人熬瘦了,也没叫一声苦。我和刘瑞亭轮班,我夜班,他白班。可是,他竟66夜都没合过眼睛。有一次开会前,他抓紧时间睡觉,一闭眼就睡着了。大家见他实在太累了,有意没叫醒他,让他好好睡上一觉。可他,醒来时一个劲地责怪别人没喊他。机械队长马景春为保证晚上灯光照明、鼓风机正常运转,也是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从高炉到伙房,从挖矿到烧炭,人人心住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的是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让“钢铁元帅升宝帐”!

1018,鹿寨县放出日产生铁20万吨“卫星”,轰动全国!地委、区党委、国家冶金部发来贺电,广西日报、人民日报不仅作了新闻报导,还发表了社论:《祝广西大捷》、《再祝广西大捷》,称赞“群众运动,威力无穷”,“鹿寨炼铁一日,飞过广西一年”,“从小土群,发展大土群,瓦窑、炮楼、碉堡变成大熔炉”……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纷纷派人到鹿寨参观学习取经。这些消息传达到基层,极大地鼓舞了干部和群众,于是,继续动员,“再接再厉,再放更多更大的‘卫星’”。

20万吨生铁是不小的数目,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有人敢报,也有人敢信,才有这种轰动全国的“奇迹”。一次,我到屯秋检查烧炭工作,来到石盆村背的石盆。这个山冲到处是露天的铁矿石,山冲两则长满杂柴。把柴火砍下,再从上面把铁矿石滚下来,铺一层柴火滚一层矿石,然后点火,燃烧了十几天,有的成了烧结铁,有的熏黑了还是矿石。县钢铁生产办公室打电话问我烧结铁的情况,我把石盆的情况讲了。那20万吨的数目里,也许就包括石盆弄的烧结铁和熏黑的铁矿石。

正当喜讯频传,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参观的客人,内部传达了党中央邓小平同志要到广西检查工作,并且说要到鹿寨来。这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全县上上下下更加忙碌,一来要继续接待参观的客人,二来要准备材料向小平同志汇报,更重要的是要迎接他到现场看看……谁知到头来是白忙一场——小平同志只到了罗城,没来鹿寨,回北京去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无不遗憾……

说起接待来参观的客人,我们大阳铁厂却没有这项任务。因为大阳铁厂前面有个劳改场——六末铁厂。那时顶讲政治形象,是绝不让外来的参观者看到这个地方的,所以大阳铁厂就幸免了。可是,不久却来了一支特殊的参观队伍——国家冶金部王副部长带了一队人马来鹿寨检查工作。大阳铁厂是地委覃宝龙书记抓的三个重点厂之一,王副部长能不来检查吗?所以,在王部长到来之前,覃宝龙书记先到大阳铁厂检查了一遍,每座高炉都仔细查看,还作了指示。覃书记走后,我们将炼出的铁锭搬到厂门前,每堆一吨,沿路边码得整整齐齐的,一直摆放到石堰闷旁。为了接待和汇报不出纰漏,县委研究由张世泽以厂党委第一书记的身份和刘瑞亭一道负责向王副部长汇报,我就不出面了。我专门负责高炉生产不出问题,不结“牛牯”,免得在领导面前出丑。好在王副部长来视察后,还蛮满意,我们才放下了悬着的心。

王副部长离开鹿寨后,留下了随来的马司长,负责和指导在英山铁厂潮水车间安装小型轧钢机。这马司长工作特细致,什么都要问一问,而且爱挑毛病。几天后,在潮水召开现场会,指定要大阳铁厂的党委书记参加。开会时,马司长逐个点名。点到大阳铁厂,我应声站起。他问:“我那天在大阳铁厂怎么没看见你?”我说:“那天我刚好进山运木炭去了。”他点点头,表示明白了。随后,他向与会者讲了一通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就领着大家来到小轧钢机旁边。他一面讲解,一面叫操作人员将一块烧红的铁锭通过轧钢机的滚筒,反复压了几次,铁锭被压成了钢板。他说:“这样的钢材,就可以制造农机具了。”接着又让操作人员把一团烧红了的烧结铁通过滚筒,一压,全散了。他说:“烧结铁不是铁,是烧结了的矿石,它仍然是矿石……”我心想:土高炉炼出那么多烧结铁有什么用呢?……

到了11月初,区党委给鹿寨下达任务:给上海支援一个专列的生铁——1200吨,并在1110日前送达鹿寨火车站待运。覃宝龙、史文两位书记算了又算,找英山、大阳、黄腊三个铁厂核实数字,总算放心地笑了。这次调运,从大阳铁厂调出了400多吨,而且大部分是灰口铁。过去“放卫星”的数目,虚假也罢,浮夸也罢,但这一次却是真东西。作为没有工业基础的鹿寨县,全县上下一条心,奋战数月,炼出了1200吨铁,也是个奇迹啊!不过,付出的代价却是太大太高了!……

大办钢铁结束了,各县来支援的队伍撤兵了。覃宝龙书记在电话会议上进行总结,并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到广西视察的指示。覃宝龙书记讲到20万吨生铁“卫星”的数字时,是这样说的:“群众不知道什么是‘吨’,以为挑一担东西来,放在那里一顿就是‘吨’。那20万吨就是这样报上来的……”我们在会议室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就这么一“顿”,让全国都震动了啊!

大办钢铁抽调了大批青壮劳力上山烧炭炼铁,广大农村面上的生产,全由妇女老人承担。在田间管理中还能勉强应付,到了秋收,任务就非常繁重,因而使秋收的时间拖得很长,许多谷粒掉在田里;个别生产队还出现用耪镰割禾,造成极大的损失。冬季兴修水利也被推迟了,造成来年春耕生产被动……彭德怀元帅在一首诗中是这样描述的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至于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环境等等弊端,更是有目共睹的。总之,这场违背客观规律的轰轰烈烈的大办钢铁群众运动,教训是深刻的,是值得后来者深思的。

(信息来源:鹿寨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