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渡镇又名鹰山镇,得名于当地一山酷似苍鹰。大约“鹰”字笔划繁琐,不知从何时起,后人有偷懒者,忽然懒筋大发,把“鹰山”写成了“英山”。谬则谬矣,但以讹传讹,一直沿袭下来,竟约定俗成了。在尚未“正名”之前,本文的“鹰山米粉”,也就随大流,成了“英山米粉”——这是题外话,一笑而已。
中渡镇不仅风景秀丽,山光水色怡人,还有许多风味小吃爽口。英山米粉就独具特色,声名远播他乡。
英山米粉以新街张家和对河陈家的干切粉、池炳记家祖传的水蒸软切粉、于家(于达)的祖传的酸水榨米粉为代表。这三种米粉,味道独特、味浓清香,可与桂林的马肉米粉和柳州的螺蛳米粉媲美。外地客商和身在异国他乡的中渡人,回到家乡时,都想到英山街池炳记米粉店和于家的榨粉店吃碗软切粉和酸水榨粉。当你走向米粉店时,远远地就闻到飘过来的阵阵香气。那酸香味、辣香味、肉香味……让你情不自禁地吞咽口水。当你抓耳挠腮大快朵颐吃完软粉之后,又想起英山街上陈家干切米粉的美味,便赶紧前去买上几斤干切粉,待离开古镇后带到异国他乡给家人、朋友分享。据英山街上的一些老人回忆说,以前,池炳记、池连记和于家米粉店算是最热闹的了,每日米粉的销量都在两300斤上下。有一首山歌这样唱道:“池家米粉味浓香,吃了个个都讲爽。于家榨粉更味道,连粉连水都喝光。”
在此,专说说池家的软切粉。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调到当时柳钢屯秋铁矿综合商店任经理时,为提高综合店米粉加工质量,曾回到英山街采访过池家米粉后代传人池绍纪。绍纪同志当时是中渡供销社会计。在与他交谈中,他讲述了池家做米粉卖的经验:一是工艺独特,二是讲究配方,三是清洁卫生、服务热情,四是得益于英山本地的大米独特。
说到工艺独特,旧时在没有电磨的情况下,加工米粉是用手工操作的:将浸泡发漂的大米洗净后用石磨磨浆,磨的过程中用小勺添米,并适当添水。这样磨出来的米浆才滑嫩、油腻。上蒸前要按一定的比例调配生熟浆,这道技术很关键——生熟适当,蒸出的米粉才有韧性,入口才有劲道。上蒸时,簸箕里布浆要厚薄均匀;起锅时,要掌握好火候,这样蒸出来的米粉才柔软适口。
再说讲究配方。池家祖传的卤水配方和汤水配方清香味浓、节省材料、成本低廉。(至于配方成分,池绍纪没有细说。)
三说清洁卫生、服务热情。池绍纪介绍说,重要的是把好卫生关,选好大米,不要违心肉(死猪死牛肉)。大米浸泡既要发漂又不发酸,勤于洗米,几次清洗后才上磨加工。再就是碗筷及用具勤于消毒。门面桌凳勤于擦洗,使客人进店后有一种舒适感。在顾客进店时,要热情口快地为顾客服务,使客人有一种亲切感,回头客才多。
说到英山大米独特,中渡古镇本是鱼米之乡,是桂中水稻特殊生产基地。优越的地理水源环境——洛江源头——香桥岩溶洞的地下水源灌溉农田,生产出来的大米品质优良、油软清香。用这样的大米作为米粉加工原料,加工出来的米粉无论是干切粉还是软切粉、榨粉,本身就有优良的特性,也就是英山米粉固有的清香特点。
除了英山米粉,中渡古镇还有许多特色美食。如梁世明的五层油糕,张金的桂花寸金糖等等。挖掘传统的美食工艺,开发具有特色的美食品种,舌尖的中渡古镇将更加吸引四海贵客,八方宾朋。(信息来源:鹿寨文史资料第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