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夏之交,一列从南宁开往上海的直快客车到达鹿寨火车站,下车的旅客们争先恐后地排队出站。一位排在队伍最末尾的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年纪约50开外的乘客,面带微笑却又有些自愧地对检票员说:“同志,对不起哦!我是从柳州来的,没有车票……”他向检票员说明了没有车票的原因,检票员对他讲述的理由将信将疑,仍不让他出站。这时,他有些急了,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说:“这样好不好?——我把钢笔抵押在这里,待鹿寨县委的同志拿钱来补票,再把钢笔领回去。”检票员虽然仍不确信他自说的身份,但见他态度诚恳,就不再阻拦,让他出站了……
这人是中共柳州地委书记刘运生同志。
刘运生同志为何独自到鹿寨来,而且身上分文未带?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他正在地委会议室主持会议,突然小车司机来到会议室门口叫他,说是区党委乔晓光书记正在柳州南站的一列火车上等他,要他立刻赶到那里去。刘运生同志赶紧乘坐小车,赶往南站。原来,乔晓光书记前往桂林,得知列车在南站停留较久,便叫刘运生同志去谈谈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两位领导同志在火车上越谈越进板眼,直谈到列车开动了,才发觉忘了让刘运生同志下车。乔书记问:“怎么办?”刘书记说:“不要紧,列车经过鹿寨时,我在那里下车。”于是,就发生了上述这个故事。
提起刘运生同志,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记得是1967年春节前夕,刘运生同志主持地委、行署在我县龙江公社召开的群众生活安排现场会。会议快结束了,食堂安排给与会者加点菜,上点水酒。这事被当时的某群众组织视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说是“借安排群众生活为名,实为贪图资产阶级享受,搞大吃大喝”,而且冲击会场,勒令刘运生同志检讨,要与会者到六往大队黄家滩水利工地劳动,体验群众生活。刘运生同志心平气和地对群众组织代表说:“会议快结束了,给各县代表加点菜,要说是特殊的话,今后注意就是了。到水利工地劳动是可以的,只是,春节快到了,各县代表要回去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安排好群众生活,让群众过好年……”结果,各县代表连夜赶回去了,刘运生同志则带领地直机关的同志到水利工地参加劳动。
自那以后,刘运生同志长期联系鹿寨县的工作。上世纪70年代,战天斗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搞得热火朝天。鹿寨县大大小小的水利工地,山山水水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无处不留下他的身影。他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水利过关的地方,尚有潜力可挖——那里的许多坑洼和小片的荒地未能利用,便与县、社领导和基层干部商量,平整成“大寨式”农田,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灌溉效益,又开通了机耕路,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在他的领导下,于1976年冬,组织机关干部群众、学校师生,在城关公社的新胜和雒容公社的半塘等地,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靠的是人力,靠的是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平整出万亩“大寨田”,对全县乃至全地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龙母水库,是我县较大的水利工程。1975年春节期间,为使施工不间断,县委研究决定,大部分党委成员上工地与群众一道过年。就在这个时候,刘运生同志来到工地看望民工,也与大家一道在工地过年。这给群众极大的鼓舞,确保了施工正常进行。如今鹿寨县的水库星罗棋布,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粮食生产大县之一,与刘运生同志的直接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全县各族人民十分怀念他。
生活俭朴是刘运生同志的一大优点。无论是在县城,或者到公社,他总是在机关食堂与同志们一起用餐。一次到县委的点——城关公社波井大队检查工作,来到前进生产队队长潘积庭家,驻点工作队刘玉兰同志正在杀鸡拔毛,刘运生同志上前说:“不要煮了,你们留到晚上吃吧。”陪同前往的廖茂乾同志说:“既然弄了,就吃嘛!”午饭做好了,他坚持等主家人回齐了才一起吃。临走时,他特别交待随行的秘书蓝慕业结好账,不要搞特殊化。
刘运生同志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1968年,柳州地区革委会成立,刘运生同志任革委会副主任。12月,地区在半塘村研究成立“五·七干校”,他听说一些插队知识青年因生活困难,到江口林场去打工捡茶子维持生活。回到地区后,他立刻找有关部门研究拨款,解决插队知识青年生活困难的问题。
刘运生同志还非常注意和关心下级的思想情绪。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同志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和波折,心理不平衡。他以自身的坎坷经历,常对同志们说:“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为了取得胜利,建设新中国,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纯洁党的组织,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各种运动是很自然的,出现各种问题也在所难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党的政策、路线正确时,坚信党,跟党走,是没有问题的;当党的政策路线出现了偏差,也要坚信党,跟党走,相信党一定能纠正偏差。这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考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个人受点委屈,与党的事业比较,又算得了什么呢?”
刘运生同志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是坚信党,跟党走的一生,因而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于2010年6月27日离开人世,吊唁他、送别他的同志挤满了悼念大厅。前行署办公室主任张凤琴同志90高龄了,坐着轮椅去参加追悼会,含着眼泪说:“我要最后看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