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鹿寨文史

穿越时空 扫描古城

  • 2014-05-05    文/易吉林 题字/古栩睿

内容导航:

  2014年3月,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鹿寨县中渡镇榜上有名。本文从以下几个侧面进行阐述,以飨读者。 

  中渡古城概况 

  太久远的历史暂且略去,让我直奔主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中渡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把抚民厅更名为中渡县。1951年,中渡县与雒容县、榴江县合并为鹿寨县。 

  中渡是个袖珍小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依山傍水而建,周边有护城河,筑有3米来高的城墙(现存城墙仅几百米),有4个坚固的闸门和碉楼,可谓固若金汤。周边凡有沟河的地方都建有石桥,如马路桥、狮子桥、波村桥、大伦桥、朝阳桥等。最有名的是中渡大桥,建于清初。后来一连七天七夜大雨,洪水来势汹汹,把这座造型优美的桥冲垮了。现在河边那几棵古老的大榕树,就是在两岸残存的桥墩上长出来的。古城通往外地的道路上都有凉亭和贞节牌坊,造型雄伟。新街街头的牌坊上书:“岚光万里”。 

  自给自足的经济 

  麻雀虽小,肝胆齐全。1941年中渡新街开市。在此之前,老街的武庙、戏台周边是当时文化、经济、娱乐中心。老城手工业有木匠铺、打铁铺、银匠铺、纺织印染行业。大家偶尔见到像元宝式的石头制品叫踩石,是染布作坊用的。讲到银匠,大家可能有些生疏。当宝贝外孙对岁时,外婆要送吉祥饰物给他,一般人家送的多是银制品,诸如银镯子、项圈、长命锁等等,把外孙打扮得银光闪闪,琳琅满目,漂亮极了。这些银饰就是银匠打制的。 

  中渡古城的商业很繁荣,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纷纷前来经营。当时有诸如江西、湖南等会馆,现仅存粤东会馆。本地人张管带(张德龙)的次子张仲华经营的当铺很出名,有一座7层高楼,可惜当年被日本鬼子烧毁了。 

  大码头的河面上有几十艘船,船家平时打渔为生,一旦有货物运输,便结伴启航,扬起风帆,顺着洛江向旧街驶去。返回时,亦结伴而行。一路上,大家互帮拉纤,喊起号子,既欢乐又有趣。 

  中渡的农业也较发达。周边有黄腊、马安、朝阳、长盛等米粮川,所产粮食供当地人食用绰绰有余。 

  丰富的文化生活 

  每逢年节时候,古戏台都有戏看。有时请桂林戏班,有时是当地的国乐社演出。他们所唱的是《郭暧打金枝》、《辕门斩子》、《三气周瑜》、《孟良搬兵》、《平贵回窑》、《四郎探母》、《三英战吕布》、《狸猫换太子》等传统剧目。记得每当正面人物出场都爱唱这几句:天有道定然是风调雨顺,地有道必然是五谷丰登,国有道定出那忠臣良将,家有道定出那孝子贤孙。 

  还有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叫“过街蹓”,也叫“喊干板子”。每逢月朗星稀的晚上,刘引生、牢丘、潘振昆等老艺人在扬琴、长箫、二胡、渔鼓的伴奏下,沿着大街小巷唱起《贵妃醉酒》、《陈姑追舟》、《金莲调叔》、《骂玉郎》、《日落黄昏》、《宝玉哭灵》等传统剧目唱段。那悠扬悦耳的器乐声,娓娓动听的唱词唱腔,犹如天籁之声传来,让人凝神聆听,摇动心旌……他们演唱的是劝世文艺,绝不是诲淫诲盗的东西。当地民众在这种优秀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是非观念明确,忠厚老实,道德情操高尚,人们友爱和睦。老人们常说:“关起四闸门都是一家亲。”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好,刑事案件很少发生。 

  民族瑰宝有韵味 

  中渡民众有句歇后语:五月二十八——有看。五月节是当地第二大集体节日,历时10天左右。届时有龙船比赛、抬神游街、文艺演出、武术比赛、美食节等等。 

  每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年份,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群众乐不可支。元宵的当天早上便有龙狮队来通知:“恭喜发财,今夜有龙来!”各家各户便自动做好相应的准备。届时张灯结彩,烧香燃烛,堂中放有糖果、红包招待客人。晚上七八点钟活动开始了,狮子先行,龙灯跟后,接着是抬阁、挺马、骨牌灯、大小脸、还有纸扎的蚌壳、鲤鱼等等。锣鼓铿锵,鞭炮齐鸣,烟雾弥漫,口哨声响彻夜空。在龙珠的逗引下,龙不断地左右摇摆,上下翻滚。小孩在龙身下穿梭嬉闹,大人们祈求消灾纳福。各家互相攀比,看谁家的炮仗放得多。这欢乐热闹的场面,衬出一派太平景象。 

  旧时中渡有个体育场,在现在的凤凰酒家、粮所仓库一带。广场南面有舞台,抢花炮、武术比赛就在这里举行。平山大阳社八,中渡六末、马安、黄腊及城中都有武馆。比武时有个项目叫“鲤鱼跳龙门”,太惊险了!——一个篮球圈大小的铁环,周边安有4把锋利的尖刀,放在八仙桌上。表演者从远处跑来,一个跳跃飞身穿圈而过,观众都为之捏着一把汗。飞三叉也很惊险,还有用五尺棍对打,分双人棍、四人棍、八人棍,高潮时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阵势简直是水泼不进,当然表演者自有固定的套路。 

  狮子摘红包也十分有趣。赞助者把大红包高高吊起,舞狮者叠罗汉摘包。眼看红包到手,红包却又被吊高了一点,如此反复数次,引得红男绿女哈哈大笑,不断喝彩,报以热烈的掌声。 

  关于三块横匾的传说 

  旧戏台前面的檐下有一块横匾写着“观今鉴古”此匾含义深刻,。常言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怎样接人待物,也是尊孔的象征。据说孔夫子的母亲在生他的前夜梦见麒麟献彩,戏台前面的两根大柱子上就雕刻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麒麟。 

  城隍爷宝座前的横匾是“高泽庇荫”(繁体字)。据说光绪年间北京故宫失火,太和殿(金銮宝殿)旁虽有两个大水缸,用完所存之水都无济于事。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天空中来了一个打着灯笼的神爷用扇子搧灭了大火。后经皇上查实,是来自中渡的城隍爷显佑伯。为了表彰他的功劳,皇上御笔钦点此匾送给他。 

  武庙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横匾是“神公止戈”,颂扬的是“义成汉室三分鼎,熟读春秋一部书”的关公关云长。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编成歌词来赞颂他:“五月比古是端阳,红脸黑须关云长,过了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斩蔡阳。 

  丰富的文化遗产 

  漫长的岁月中,中渡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不计其数。光是梁立亚(中渡人,新桂系第四集团军总部编训处少将处长)就写有300首诗,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找到了。 

  中渡香桥的风景优美,是大家公认的。较全面的八景排律诗是:西眉烟雨起蒸台,独秀山色一门开,响水瀑布供渡酿,香桥洞内似仙般,鹰嘴尖来添异景,东坪春讯报祥栾,龙潭应月轮旋转,马腰石翠涌雪滩。 

  前清秀才、日本留学生、同盟会会员陈宝轩(中渡人)写有独领风骚的诗句:西眉秀镇台凌空,风起鹰扬间气钟。白塔仙翁劳蝶梦,南潭赤鲤快登龙。雷惊瀑布三千浪,霁后岚横十二峰。微持麒麟山有色,擎天一柱起鸿蒙。 

  至于专门歌颂香桥的诗就更多了。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渡讯防主任赖进陛游香桥时写道:“香桥洞内有神仙,至此惊疑别有天。桥上逍遥唯野叟,河边游玩打鱼船。蟠桃倒吊千秋在,石径藤盘四壁悬。樵子扒山身已倦,归来犹向竹林眠。 

  1947年,中渡小政客刘策华等聚会时写道:“揽胜搜奇不觉遥,溯源廿里到香桥。峰恋环绕成佳境,泉水潺激乱礁。摘去蟠桃留旧迹,低徊苔径绝尘嚣。浮沉宦海空烦恼,此际方知百念消。”因其仕途不畅,发点牢骚,情有可原。 

  以上二诗提到的蟠桃,1944年因避乱,有一个连的国民党兵驻扎在香桥内,他们用机枪点射,打掉了蟠桃。 

  潘文经(著名画家,以画梅著称)、韦晓萍(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编辑,柳州诗词学会会长)、袁采芝(原英山中学教师)、吴狄(原鹿寨县常务副县长)、阳运龙(大老板阳立云之父),以及梁寿笙、梁立亚等中渡人写的诗词也很多。 

  久盛不衰的庙会 

  每当皇恩浩荡,社会太平,人们安居乐业的时候,中渡的民众都喜爱举行各种有益的活动,以此来纪念祖先和自己崇拜的神灵,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现时的美好生活。 

  2005年5月,中渡人仅用两个月的时间踊跃捐资,积极参与,把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武庙修葺一新,重塑神灵金身,开展活动。从那时至今,人们把传统庙会与美食节结合起来,越办越红火,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里的活动外人很少察觉得到。因为活动从凌晨开始。人们抬着全猪全羊来摆贡,届时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香烟缭绕,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好一个热烈场面。 

  庙会办得如此盛况空前,原因有三点:一、群众热情很高,积极参与;二、以阳立云等为首的几个大老板大力支持,慷慨解囊资助,只要家乡父老欢乐,花点钱在所不惜。三、最主要的是县府、乡镇、社区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所以活动才办得有声有色,使这朵传统文化的奇葩开得长盛不衰,充满蓬勃生机。 

        

   

   

   

 其它点滴

  西眉山上的炮楼修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据说是为防御太平军的进攻而建的。 

  中渡北街通往青山里的街口处有一个宝塔式的建筑叫字纸炉。旧时街民对于文字是很珍重的,谁把字纸丢在地上会受到指责,于是每天派人收拾起来于炉内焚烧。 

  最痛恨的是东洋鬼子!他们溃败时,把中渡40%的房屋烧毁了,而且被烧的都是最好的房子。第二个让人痛心的是十年浩劫,“小将们”把那些艺术含量高的东西都破坏了,包括古戏台、石狮子、城隍爷和关公塑像全都毁掉,如今荡然无存。 

  穿越时空,扫描古城中渡,把她的昨天和今天结合在一起,呈现给世人的是一本很厚重的画册!

  (信息来源:鹿寨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上一篇: 中渡的粤东会馆 || 下一篇:从一枝钢笔说起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