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郊太阳村镇西南面约5公里的大石山区,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山路,翻越一个山坳,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四面被群山围绕环抱的小盆地。盆地内,曾经肥沃、熟耕的数百亩土地现已显得一片荒凉,除了两排用石头垒成的平房不时冒出些许袅袅炊烟和山坡上彼起此伏的山羊咩叫声,表示这里还有人居住,分布于盆地四周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房,有的已塌了半边,有的只剩下隐约可见的残砖断墙……这里,就是曾经让人感到神秘、恐惧、望而却步、绝对不敢轻易靠近的柳州麻风村。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麻风院。
建国初期,麻风病曾一度流行。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感染后两到七年才发病。麻风杆菌从侵犯皮肤开始,然后深入到人的头和四肢的神经系统,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侵害。如有脸部神经被严重侵害,整个鼻子被麻风病细菌破坏、蚕食,只剩下两个鼻孔,有的眼睛成了兔眼,眼睛无法闭合,永远是睁着眼睛,或永久性视力减退、失明;有的面部肌肉萎缩,整个脸部畸残变形像狮子脸;有的手足糜烂,导致“鹰爪手”、“猿手”、“垂腕”等功能障碍,变成终身残疾。此病被称为世界第二大传染病,在旧社会,如果哪个地方有麻风病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麻风病人驱赶到深山、荒岛,有的地方把他们活埋、烧死,再把他的家烧掉。麻风病一时成为人见人怕的传染病。
为了有效控制和消灭麻风病,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麻风病多发区采取建立麻风院(村),采取“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办法,对麻风病人集中控制治疗。柳州市属于麻风病集中区,被列为建麻风村地市。1963年,自治区卫生厅指派了自治区皮防研究所的陈兆珍医生到柳州,会同柳州市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柳州市区选址筹建麻风村。当时选址条件主要考虑要有水源,有土地给病人劳作,为防止病人逃跑,最好选择在“把牛放进去,牛找不到路出来的地方”。筹备组走了许多乡村,都没有一个地方符合以上条件,后来据太阳村镇的群众讲,在太阳村镇桐村泗郊洞屯附近,有一处四面都是大石山环绕形成的天然大围城,进入围城,别说是牛,就是人进去后也很难找到方向出来。围城中央是一块约400多亩的盆地,盆地里的土地十分肥沃,盆地南侧低凹处,有一条长约10米,宽约2米的大石缝,地下泉水常年从大石缝溢出,清澈透明。筹备组经过实地勘察,觉得这里仿佛就是为麻风村量身定做的理想场所,当即将该处选址建麻风村的意见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随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筹备组的选址意见,并下拨了专款建点,命名为柳州麻风村。为了防止麻风病传染,减轻当地群众的恐惧心理,政府还对桐村泗郊屯的村民全部迁移到离麻风村相距三公里外的长洞屯和龙肚屯安居,麻风村才得以顺利建成。
当初,麻风村建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石头垒建的简易平房,按可收治病人200人的容量的标准建设,分别建有病区宿舍、厨房、医务人员职工宿舍、更衣室、消毒室、厕所、抽水房、储水池等设施。1986年,柳州市政府再次拨款重建了病区宿舍、厨房,重建的病区宿舍、厨房各15间。
第一批集中收治的麻风病人是从柳州市蚂拐岩麻风点转移进去的,总共有七八十人,之后,柳州市区及周边县区的麻风患者都被送到麻风村隔离治疗,直到治愈才能回家。麻风病人被送进麻风村之后的行动是被限制的,除了下地劳动以外,病人只能在病区范围活动,在病区接受治疗。柳州市皮防站先后派去了陈新瑞、陈海珍、宋卫先、董荣华等五名医护人员到麻风村给病人治疗。董荣华主要是负责给麻风病人提供后勤保障,通常是每两三天采购粮油蔬菜食品和日用品送进麻风村。
刚开始,由于对麻风病的恐惧心理,加上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正常人怕见麻风病人,而麻风病人又怕见到正常人,就连医护人员也担心被传染,因此,在对病人治疗时,总是事先穿戴好又厚又重,像防原子弹的辐射只露出两只眼睛,外号叫“三K党” 的防护服才敢给病人诊断治疗,脱掉防护服时,几乎全身被汗水湿透。对麻风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特效药物。正常情况下医务人员每周定期二次给病人会诊、治疗,平时则由护理员(麻风病症较轻的病人经过简单培训后指定为护理员)负责给其他病人打针、发药,观察病人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当时给病人服用的只有一种名叫氨苯砜的药物。病人服药之后,反应特别强烈,常常看见病人痛得呱呱叫。后来,经过反复实践,医生采取了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联合药物疗法,麻风病症才得到有效控制。
1989年,柳州市基本消灭麻风病,1990年,麻风村里仅剩的10多个病人,虽然麻风病症已经治愈,但均是因为麻风病后遗症留下身体残疾,他们的亲属不愿接收,柳州市政府将他们转送到扶绥县亭凉所安置养老,其他麻风病患者已全部治愈返回原籍,在麻风村工作的医护人员也撤回柳州市皮防站。至止,历时了近30年的柳州麻风村完成了其特殊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 柳州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编钟、青铜角形器 || 下一篇:柳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