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委员视点

政协柳江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之四

  • 2014-01-22  柳江县政协办公室  

内容导航:

在保护环境中推进柳江新型工业化发展

经济活动组

  

  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说到发展工业,往往被人将之与破坏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国家的工业发展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普遍推崇的发展方式。对于正处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的柳江而言,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型工业化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工业化 , 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也只有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工业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具有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少污染等特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集约化经营,即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提高效益,要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县的意义,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源上解决因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各类信访问题。

  一、我县发展新型工业化所具备的条件

  一是政治气候环境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大调整周期,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调整发展战略,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我国早在党的“十六大”时期就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针,国家发改委及时制定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调整和振兴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今后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国家领导层面对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形成了共识并进入了实施程序。可以预见,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国家政策层面将会大力引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必然会相继出台。

  二是思想认识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在招商引资的观念上由“大力招商引资”转变为“慎重挑商选资”,主要引进高效益、低能耗、环保型企业,工业结构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三大污染物排放指标逐年下降,我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均在指标控制范围之内。

  三是园区建设基础。工业园区在承载产业聚集和工业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是我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县建设工业园规划起点高,围绕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这一重点,园区引进的企业主要是汽配企业和机械制造业,大部分企业无污染或低污染,同时园区还建设了有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发展日益成熟。

  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困难

  )传统型重工业比重,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

  重工业通常能耗较高、资源消耗量较大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环保型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总量偏小。截止2013年11月,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08,亿元企业52家。总体而言,企业规模偏小和集聚度不高制约着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利于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设施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一些企业没有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虽然建设了污染物处理系统,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安装的处理设施未能正常运转,违法排放、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或者安装的处理设施达不到设计运行能力,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一些个体经营的小工业企业,更是由于设备简陋及生产规模、成本等方面的问题,难以全部实现排污处理或达标排放有的高污染企业加大了我县的环境治理成本。在基隆、三千、黄岭的木材、塑料、机械加工等生产型企业中,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企业超过总数的50%。

  )污染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是随着我县工业的快速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不完善,城区配套管网建设进度缓慢;二是现有污水处理厂仍存在进水和出水水质不稳定污泥处置仍没有合适的解决途径等问题提标改造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尚未运行;三是是氮氧化物的减排难度更大,工业减排已经没有余地,只有靠机动车减排来实施。

  环保治理设备技术缺乏

  受监测、监察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限制,我县还不能对污染源普遍开展常规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且由于缺乏应急装备,在有效的防治和及时的处理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方面表现得无能为力

  三、柳江县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思考

  我县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根源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企业生产清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区域经济循环化”的生态型经济体系,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保标准

  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土地利用、区域开发、资源利用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将其作为规划审批和政策颁布的重要依据。坚决实行环保审批一票否决,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工业园区规划、用地性质、产业定位和环境保护要求对所有项目一律先环评后审批,严把项目审批关,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环评目录要求,决不降低环保等级,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凡是未通过“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生产,不允许“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发生。对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备、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企业,要在招商引资和环评审批时严格把关,禁止立项和引进。

  (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最佳切入口。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改原有企业生产装备的同时,强化循环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逐步提高高附加值、低能耗环保型产业的比重。立足柳江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制糖业、制药业、机械制造业、汽配业等优势产业的扩大规模、提升品质,确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一是通过采用生态设计和清洁工艺技术,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加强优势产业的下游产品开发,延长企业内部产业链做实企业小循环

  二是通过挑商选资等方式合理布局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企业间的产业链推动园区内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推动园区中循环

  三是通过合理规划整合县域内各种要素,建立产业耦合、系统复合、县域整合的共生体系,完善废弃物的回收链网及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县域大循环

  (三)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环保监测和监管力度 

  构建适应发展需要的环境保护工作体制,充实环保部门的监测和监察力量镇和重点工业园区设置环保机构,配置工作人员和基本设备,提高环保日常监测能力和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坚持日常监督与集中整治结合。既要预防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工业企业入驻,又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防止已入驻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和违规占用资源。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领导人要追究责任。建立环评审批责任制度,建立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行为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

  (四)运用市场机制协调排污与环境保护

   运用市场调节将排污交易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管理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来实现政府对排放污染物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既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

  一是让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出资治理污染比购买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出资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

  二是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将得到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持续发展。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