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市政府提出并组织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今年一月柳州市人民政府向国家环保部正式提交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申请,柳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启动。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柳州市的企业和全体柳州市民的事,需要柳州市的企业和柳州市市民共同参与。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重要内容之一。在这里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一点建议,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去实现资源再利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垃圾资源进行充分的回收利用,是防止资源再流失、能源再浪费、环境再污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强市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一、现状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增加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的产生量呈爆炸式增长的势头,环境保护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城中区管辖范围的扩大,常住人口的增加,产生的生活垃圾必然会增多。同时,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不仅影响城市垃圾的产量,也影响着城市垃圾的成分。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居民收人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包装产品的消费,以及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的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垃圾中的废纸、金属、玻璃、塑料等绝大部分是使用后废弃的包装物。随着包装业的快速发展,商品包装形式越来越繁多,包装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很快,过分包装和豪华包装的产品比比皆是,一次性的商品被广泛用于宾馆和餐饮业。一次性的商品完成消费后就作为废弃物,成为垃圾,大大增加了垃圾的产量。目前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 以上,而其体积构成家庭垃圾的30% 以上。
城中区作为柳州市的主要商业区,人流量大,特别是节假日更是人头涌涌,随手丢弃的饮料包装盒(罐)、广告宣传资料、塑料袋等可回收垃圾随处看见。市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很够,任意浪费的问题比较严重,对垃圾没有实现物尽其用。垃圾的不断增加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在垃圾的产生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出量,对于商品生产厂商来说,要尽量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少制造垃圾,而对市民来说要有废物再利用的意识,从产生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减量才是缓解垃圾增量的长久之路。
目前可利用的废报纸、旧书本、酒瓶、易拉罐和废塑料瓶等等,大部分通过走街串巷的收购队伍收走,但仍有部分作为垃圾丢弃,还有些废弃物的回收没有利润或利润很低,回收者不会回收,消费者也不收集。例如,现在废塑料袋、废布和牙膏皮等就很少有人回收,但这些物料并非无用。
目前城市中大部分生活垃圾都是混合收集,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及有毒有害的垃圾都混合在一起,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家庭有毒有害垃圾虽不是每天都产生,但如果不进行分类收集,而混入城乡生活垃圾系统,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影响和环境危害都是明显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利用合理的经济手段来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二、建议
1.广泛宣传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
改变观念加强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与所有的居民、机关、单位、企业都有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普及垃圾回收利用的知识。如除了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外,还可以通过社区、学校进行宣传。从小学到高中,把环保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参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以增加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
2.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与回收利用
分类收集的目的在于提高废品回收率和便于分类处理。在主要街道、商场、写字楼、学校、居民小区以及单位的办公楼设立分类收集的垃圾筒,将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以及有毒有害垃圾分开收集。近年来市内有些街道曾设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也曾在柳州饭店门口设置过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筒,但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是人们无法分清到底哪些属于可回收的垃圾,因此,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垃圾桶上也应该标明哪类是可回收垃圾、哪类是有毒有害垃圾,方便市民分类投放垃圾。
3.对分类收集垃圾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居民收集的各类可回收垃圾,按其价值抵消部分上门收集垃圾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分类回收垃圾的经济补偿,从而促进居民自觉进行分类收集。
4.建立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的示范工程,然后由点到面进行推广。
5.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职能,将环卫服务企业化、社会化。借鉴深圳市环卫体制改革的经验,尝试进行行政、企业分开的环卫体制的改革,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入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垃圾处理公司,形成垃圾处理产业化。鼓励各类公司参与城市垃圾治理,由具有垃圾经营资格的单位负责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打破由政府统包统揽的“单打一”格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上一篇: 委员之声:建议增加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 下一篇:委员论坛:对免费读中职学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