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委员之声

委员论坛: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 2010-01-15    城中区政协文史组

内容导航:

柳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城中半岛的城中辖区更是集文物、古迹、园林、景区、景点为一身之地域。因此,要建设好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面对我市传统文化特色,总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优势,有完整、全面地认识和切合实际的把握。只有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规则,确定保护和建设的措施,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

一、城中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

(一)博物馆

柳州博物馆位于市人民广场东侧,交通便利,是一座拥有先进设施与现代化功能的综合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柳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1959年,原址在市五一路6号,20037月搬迁到现址,建筑面积12872平方米,占地面积26亩,展厅面积5800平方米,馆藏文物6万余件,主要有青铜器、瓷器、玉器、古字画、古生物化石和民族文物及革命历史文物等。历经50年的建设,已逐步发展成为桂中地区文物保护、文物展示和文物研究的中心。

基本陈列有《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陈列》、《柳州历史文化陈列》、《柳州民族风情陈列》、《古代青铜精品陈列》、《古代扇面书画陈列》等,通过布景方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实体,生动而详实地再现柳州历史风貌,以经典的亮相展示古城风采。以经典的力量呼唤文化传承,以经典的链环绵延古城文明。

(二)柳侯祠古建筑及附属古建筑

柳侯祠位于市中心城中区文惠路,始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为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柳宗元而建,距今已经1180多年历史。柳侯祠由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思柳轩、贤良祠、讲堂、山长住房、开元寺等建筑组成。东西宽约156米,南北长约324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具有浓郁南方园林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主体建筑现为清代建筑样式,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由仪门、中殿、后殿、东西廊、东西厢房及前、后庭院三进式庭院建筑组成。建筑面积为1870平方米。祠内现保存有宋至现代碑刻42方,其中最著名的为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所刻的《荔子碑》。该碑集“柳事、韩文、苏书”于一体,有“三绝碑”之称,为国内碑刻之精品,是国家一级文物。

(三)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北靠罗池路东一巷,南临柳江,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面宽20,高约17,进深11,由券拱门和谯楼两部门组成。城门由青石条砌成,门深17,前券拱高5.33,后券拱高6.67。城墙高6,连垛高8。东城门上镶刻“东门”二字,署“洪武十四年四月立”。城楼的屋檐是重檐式,封山属歇山式。楼有两层,上层较下层稍窄,下层是两厅外廊式,正面是花窗屏风。城楼有青砖平台,上面安放有几尊历经沧桑的铁炮和铁钟。炮口面对柳江,为抵御外来入侵之作用。楼顶用青瓦铺盖,顶脊共有12鱼龙变化的卷曲翘角、沿檐施以花饰点缀。每个翘角下吊有一只小铜钟,随风摇动,响声十分悦耳。东门城楼属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廖磊公馆

廖磊公馆位于市中山东路36号,民国21年(1932年)建造,系国民革命等第七军军长廖磊的私人住宅。此建筑为砖木结构洋式建筑,坐北朝南,由主楼和大门、围墙、前院、后花园组成。主楼3层,包括两厅及大小房间11间。东面顶上为八角亭,西面为人字顶,盖红瓦。南北各有一阳台。中厅及西端置有木梯,南房及北房西壁各有一个半圆形壁炉。壁炉上有柳州画家邓俊群作“百战归来”、“庆祝和平”浮雕画个一副,其精工之笔,再现了当年廖磊军长的风采。廖磊公馆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西来寺

西来寺在河北的西面。位于现今城中区雅儒路临江巷内。清康熙四年重建。此后多次修葺。西来寺坐北朝南,西临柳江,寺前卫庭院,中间为大殿,东侧为沙弥尼的住房,西与民房相接。寺内大雄宝殿塑有三尊如来佛、观世音佛像,高丈余。寺内有朱红柱以及莲式的漆红廊顶。顶上有双鱼戏葫芦,东西飘檐的浮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六)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现今的公园路6号。清顺治十年由回族人集资创建。俗称回教礼拜堂。

寺由大殿、二殿、经堂三部分组成。殿室皆东向。大殿悬有“道冠中外”、“传教四方”、“大能莫测”、“至诚无息”等四块匾题。并有七块石碑嵌于东侧墙下。原大门南向街市,为牌楼式重檐三抑拱门,进门有院落,再进是经堂。寺内的地板,图形木柱和小方格门窗均漆朱红色,显得古朴肃穆。

(七)明城墙遗址

明城墙位于曙光中路,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先为土墙,后改为砖砌,东西三里,南北二里,高一丈八尺,宽二丈二尺,周围七里四十八丈,设窗棚15间,垛口九面三十七个,开5门:东门、西门、镇南门、靖南门、北门。经过历代建城、修路,历时550余年的明城墙,基本拆完。至今尚保存的仅有曙光中路一段约80米长旧城墙。

(八)张

墓位于市郊柳东乡油榨村蜈蚣岭上,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该墓从底坡至墓位标高35米,自一级墓台起至墓座的神道长90米,宽30米,一二级墓台的神道两旁,分立有石狮、石羊、石虎、石马和执笏翁仲(石人),第三墓台上分立石龟一对。右石龟上驮高约2米的“皇明御祭碑一方”,近墓两侧另有石龟一对。墓体高近2米,墓径6米,全用石料砌成,墓顶球形顶戴。墓碑题“明故刑侍郎兼都察御史嘉义大夫显考鹤楼张公之墓”。该墓葬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城中区文物遗址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要建设好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就必须保护好文物,从对文物的单体保护上升到群体保护,以至整个城市的整体保护。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使城市建设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貌。

鉴于上述城中辖区内文物遗址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今后如何搞好文物的保护与建设,在近年内必须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城中片区文物区域的总体规划。要作出完善的规划,必须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文物部门、城建部门以及园林部门协调合作,掌握全区文物分布情况,哪些文物值得重点保护,哪些文物为一般保护,那些与风景旅游有密切联系的文物要首先保护和开发。如张墓在近年内就应该把它开发成古代墓葬陵园,把它作为打造百里柳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百里柳江增添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总体规划还必须制定科学的时间程序,哪些文化遗址存在近期内保护和开发,哪些有待于将来开发等。

2、对于我区的基本建设,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审批和控制。文物部门应主动把城中辖区内地上和地下的文物遗存的第二手资料报给区城市规划部门,而城市规划部门则应按全区文物分布情况,在审批基本建设项目时,一定要注意与我区的总体风貌协调。在体量高度、形式和色调上,从选址设计开始就必须严格把关。对于破坏总体风貌的建设项目,要有严格的处理办法,依法办事,违法是循。过去,由于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柳侯祠周围建满了房屋,在东门城楼前面建起高层,在西来寺周边也建满了大楼,影响了文物的观赏效果,失去了文物的审美价值。

3、对于我区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文物,应有计划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重点恢复,修整和保护,以其奠定基础,形成规模。如明代古城墙遗址,应在今年内将其恢复。西来寺宗教文化圣地,应即刻着手拆迁周边的建筑,重点建设,将其打造成为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一个著名寺庙。目前,柳州文庙及开元寺的恢复工程已经开工,对于系统展现我市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添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4、对已开发和有待开发的名胜古迹应有相应的对策。城中辖区内的名胜古迹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开发、保护并举的方针,受到了显著的成效。东门城楼是一处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遗址,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但由于现有场地狭小,受一些条件限制,故陈列形式较为单一,展出内容难免呆板,缺乏新、奇、趣等吸引力。如何再开发,凭己愚见,应以东门城楼为龙头,贯通罗池路与曙光中路,打造文物市场一条街,使其成为桂中最繁华或最具影响力的文物交易市场。在城中片区,有待开发的名胜古迹还是为数不少的,如市郊的张墓,静兰村附近的陆道岩,兰家村贝丘遗址,市区内的西来寺和清真寺等等。这些名胜古迹所处环境优雅,交通十分方便,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潜力。

5、大力加强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组织专题研究,摆正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方向。加强我市博物馆的建设,努力打造柳州城市文化客厅,尽快建成4A旅游景区,以便能够全面展示柳州风貌,厚重历史和特色文化。在我区风景旅游中,逐步增加历史文化比重,促进我区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