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中文史

铜鼓与铜鼓歌

  • 2014-10-29    

内容导航:

铜鼓与铜鼓歌

 

刘文

 

说到铜鼓歌,那首先就要说说铜鼓以及铜鼓的出现最早年代、作用、价值。

从铜鼓出现的最早年代来说,为我国云南省楚雄万家坝1号墓,距今2640±90年(公元690±90年)。在我国各级博物馆、科研机构有收藏、广西民族博物馆最多,为五百多面。现包括民间收藏的铜鼓有近三千面。

1964年,柳州市飞鹅路居民在该路的大水沟旁挖地基深至1米时,挖出铜鼓一面,面经70、通高46厘米。鼓面边沿有蛙,为逆时针方向。面中央有太阳纹,十二道光芒间夹心形纹。胸、腰、足分布有同心圆纹,变形羽人纹等。其铸造精美,纹饰细腻。该铜鼓经鉴定为东汉时期所铸。

铜鼓在古代其用途,主要是战争、娱乐、做锅、还有悬于庭中,用代木鱼、作朝廷之贡品、放置府内和庙里、斋室及丧葬、祀神。它包含了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冶金学。并还反映出古代使用铜鼓的民族的历史、美术。除此,在古代,对铜鼓的描写《全唐诗》有孙广宪的《菩萨蛮》“铜鼓与蛮歌,南人(南方人)祈赛多”诗句。还有明、王阳明的《征南日记》诗:

铜鼓金川自古多,也当军乐也当锅。

偶承瀑布疑兵响,吓倒蛮兵退太阿。

有关铜鼓资料记载,“蛮俗铸铜为大鼓,初成悬庭中置酒以召同类……”《宋史》。

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一尺,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蛙”(刘恂《岭表录异》)。《唐书.南蛮传》记:“盘盘在南海曲,乐有琵琶、横笛、铜鼓、蠡”。“溪洞爱铜鼓,甚如金玉,模取鼓文,以腊刻扳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腊慢”(朱辅《溪蛮丛笑》)西南诸夷,汉牂牁郡地。病疾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似神。(《宋史.西南诸蛮传》)

在古代铜鼓也是非常之昂贵的。一件铜鼓有百头、千头牛的价值。明《徐霞客游记》载:“太平府(今广西崇左市),铜鼓在郡城内城隍庙,为马伏波遗物。声如吼虎,而伏甚异,闻制府各道亦一、二,皆得地中者。土人甚重之,间有掘得,价易百牛”。“蛮中诸葛铜鼓,有剥蚀而声响者为上,上易牛千头……”宋国祯《通幢小品》。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

1964年,在柳州市飞鹅路,居民在该路一大水沟旁挖地基深至1米时,出土铜鼓一面,有几处残,两侧各有两耳(一耳无存)鼓为二道铸接合成,身分面、胸、足几部分。面中央有太阳纹十二道光芒,边沿有四蛙,逆时针走向,除此外,有其他纹饰。迄今在少数民族中仍还有使用铜鼓的习俗。

铜鼓自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铜鼓在其鼎盛时期,几乎遍布我国南方地区,先后使用过铜鼓的民族有数十个之多。

铜鼓为什么出现在南方,据《桂海虞衡志》说“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铸马式,按蛮俗最尚铜鼓,相传即伏波所遗,时有掘得者,其制如座墩,空中及薄而坚,花纹细绉甚精古,四周有小蟾蜍昂首环向,受击处平如镜,面稍厚,叩之咚咚,如不作铜声盖南方易雨而铜鼓经霖潦湿露其响尤清,越云,诸蛮战阵,祭享合乐皆用之。”古代对铜鼓的记载,是一个淋漓尽致的描述,更主要的一个方面说到铜鼓不受雨水和潮湿的影响。

铜鼓的使用主要是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其油田诸多,为战鼓葬具还有悬于庭中放置府内和庙内。铜鼓为少数民族的一朵奇葩,它涵盖了历史、美术、宗教信仰、生产技术、考古学、民族学、冶金学。

乾隆二十九年版《柳州府志》载有清戴朱弦的一首铜鼓歌,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歌词内容:蛮溪雾毒苍虬舞,土人架阁悬铜鼓。问是当时谁所留?尽说传从汉武侯。武侯天威靖蛮落,田畴岁垦桑麻蒻。四时儿女吹芦笙,椎牛酌酒欢相噱。往年蛇豕盘丰墺,深山亦有戈铤到。安得仍如诸葛公,茅檐鼓腹来如风。嗟尔瑶民勿复惊,当今临御真圣明。赫兴禁旅歼狂惑,金齿投戈六诏平。复简文武似吉甫,建节炎荒问疾苦。安攘大计追前武,尔瑶熙皡应重睹。春秋赛社击铜鼓,何用腰刀藏毒弩?年年但种山前土。

目前我国博物馆、科研单位收藏的铜鼓有一千多面,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陶瓷等有万余件,其中少数民族铜鼓文化为收藏中之佼佼者,数量为150余面,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现中国收藏协会会长阎振堂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中国民间铜鼓收藏之最”。特别在世博会期间,上海博物馆征集我收藏的铜鼓其中的一面,价值为一百八十万元。

铜鼓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他的生命力仍在延续,广西河池市每年举办有铜鼓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