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中文史

城中文史:人文 人本 人和——记柳州市第十二中学

  • 2012-10-26    柴小燕

内容导航:

 柳州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虽然只有短短37年的历史,却有着传奇色彩:两易校名,两迁校址;地处柳东,冠名十二;以“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校训为准绳,建立“尊师、好学、求实、攀登”的优良学风,建设“团结、勤奋、守纪、创新”的校风,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八桂名校。

(一)

柳州市第十二中学成立于1973年,原址位于文惠路84号,是在原红卫小学的基础上创办的。初始办学规模为12个初中教学班,其中5个班从公园小学、立新小学附中搬迁来继续读初二、初三年级,另外招收初一的新生7个班。教师主要来源于红卫小学、公园小学、立新小学附中的跟班教师以及从各兄弟学校抽调的少量中学教师。

新建的十二中,校舍和教学设施沿用原红卫小学的,十分简陋和不足。学生运动场地狭窄,高低不平,占地十五亩的学校中央还有一个臭水塘,除一栋十二间教室的教学楼稍好些外,其余都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破旧阴暗的平房。

鉴于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社会上对新办十二中的不信任议论,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此,在办学初期,领导班子多次倡导“争强好胜、艰苦创业、不肯服输”的拼搏精神,充分发挥原小学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的优势,教书尽力,育人尽心,从而打开了学校工作的局面。从1975年开始,学校在文艺、体育等方面取得不少荣誉,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此外,学校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打开局面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业绩,1978年首届高中班学生毕业,高考录取率为全市第一,一大批学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院校,使十二中在八十年代初起就在市民心目中奠定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学校开展系列教育改革。1985年学校配合市教育局进行教师职称评定的试点,首次评出了高级教师6人,有效激发了学校教师的积极性。19889月起进行了学制实验,1990年起进行教材实验,两项实验均取得一定成绩,为国家提供了“九义”教材实验和“五四”学制实验改革的依据。1992年新建一幢三十间教室的六层教学大楼,课桌椅全部更新,教学仪器按二类配备,学校操场新铺,整个学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1994年结束了四年制办学实验,学校全面恢复三年制初中教学。至九十年代末,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使得学校日趋完善,更加成熟,十二中站在了新世纪起跑线的最前沿。

2003年为适应柳州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河东新区的快速发展,由市政府投资1个亿在现址(高新四路6号)按全国领先、自治区一流标准设计兴建了十二中新校。

20067月学校由文惠路84号整体搬迁至河东高新区高新四路6号。学校现址占地面积170亩,有五栋美观的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有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和标准塑胶田径场,8个彩胶篮球场;有室内体育馆和标准游泳池;有设施先进的机器人工作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内还有设施和管理一流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学校现有在校生2600多人,共计45个教学班,教职工182人。学校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均为全市初中之最,至此学校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

年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管理策略,不断强化以法治校意识,完善法规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规范学校管理程序;把校务的运作过程公示、公开、公告,让师生、家长、社会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既增强了学校领导团队的依法治校意识、民主政治意识、公仆服务意识、廉洁勤政意识,也密切了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社会公信力。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柳州市双文明单位;自治区德育先进单位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科研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全面奖、领导班子优秀奖、教学质量一等奖、素质教育一等奖等。

同时,干群心灵的沟通、师生情感的流向,是全校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学在创新、发展、腾飞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学校的领导团队带领全校师生积极寻求人与人、制度与人、管理与人、情感与人、文化与人的协调一致,以心灵感应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真诚、关爱、尊重激发了教师们的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勤学、善思、进取的学风

(三)

多年来,学校坚持师资为本的人才战略,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在,教职工队伍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0人,中级教师78人,研究生7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市级学科带头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师德标兵、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龙城好园丁”、市“巾帼英雄”、“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一大批拔尖人才。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有百多人次荣获全国、全区、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等级奖和评优评先荣誉称号,同时,学校所拥有的市一级、二级培养平台的教师和城区教研员人数也为全市最多。师资力量居全市初中之首。

长期以来,学校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重视教学常规性的管理和检查,重视教研组建设,重视教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学质量始终位居全市一流水平。特别是0607年中考,毕业率、升重点率均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科研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学校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校本教研、传美教育、班主任专业化、信息技术等科研活动在全市颇具影响力,现今,学校已承办了多次全国、全区和全市级的科研现场会。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办学效益稳步提高,示范辐射作用迅速增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

这些年来,学一直把德育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凝聚文化特色的基础。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为教育培养的目标,构建德育工作体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区教育为促进,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第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日、校长信箱、班主任家访等形式,利用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与家长交流,转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传授正确科学的育人方法,巩固学校德育成果。第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通过建章立制,整合资源,自觉强化德育意识,加强德育队伍和德育课程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着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搭建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以年级组和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项德育活动。第三,以社区教育为促进,通过与社区团委、工会、妇联、文化、宣传等部门组织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作用和促进作用,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培育了新的生长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很好的造就和培养,学校现在已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与学习的氛围,校风正、学风好。

(五)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个人专长的培养。

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和先进揩模,如:中学生形象代表——洪若曦,全区十佳好少年——韦人等。学校文艺、体育成绩蜚然,学生队伍中文、体、艺人才济济,新人辈出:学校拥有全市一流的合唱团和舞蹈队(近期拟成立全市第一支初中学生管乐队),多年来,在全市中学生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在校学生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在不久前结束的市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比赛活动中,学校合唱团、舞蹈队双双荣获一等奖,个人项目比赛也取得了获一等奖人次居全市最多的好成绩。2003年学校艺术团代表柳州市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智取博士山”才艺展示活动,力挫强手,勇夺“博士杯”。

学校的体育运动队,多年来,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成绩稳居全市前列。20082009年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学校健儿连续两届夺得女子团体冠军的优异成绩。2010年学校羽毛球队双双夺得男女亚军。学校学生足球队获首届柳州市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是柳州市奥运人才储备基地,拥有全市唯一一支少年手球队。此外,学校还具有设施完善的机器人工作室,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在校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机器人大赛中获奖,其中2005年,在日本大坂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学校代表队夺得亚军的好成绩。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