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中文史

城中文史:抚今追昔金鱼巷

  • 2012-09-27    龙 民

内容导航:

     旧时,北京人大多住胡同,便流传着许多胡同的掌故,衍生出有名胡同文化。柳州也有许多类似胡同的地方,但南方人不称胡同,而称街巷。街巷是南方都市最有市井味道的地方,后来更因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令人心生向往。

  柳州的小巷也都各有故事,或复杂或简单,但都代表这条街巷的某段往事。如皇荡巷,皇恩浩荡之意,据说清朝咸丰皇帝的正宫娘娘,后来同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东太后慈安太后出生在此而得名。樵家巷则很简单,那里以前住的大都是打柴人。而位于北门附近的金鱼巷也很简单,巷子里曾经卖过金鱼。

  故事是这样的,金鱼巷以前并没有正规名字。解放前,这个巷口是柳州城的北门,巷子里什么都没有,是一片荒凉的空地,没有居住,一般喊作城墙脚。后来,柳州城慢慢热闹了起来。这里就开始有了第一代居民。金鱼巷居民洪秀芝回忆说,她们家刚搬来的时候,左邻右舍也就一两户人家。

  后来为什么叫金鱼巷呢?要从一个姓简的老人说起。简姓的老人原住在公园路,从一个梧州人那里得了几条金鱼。后来老人搬到此处城墙脚起房居住,就把金鱼带过来养。老简养金鱼很有一套,很快就将金鱼养得儿孙满堂,引得个个都来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开始向他伸手了。街坊邻居跟他要,他总是有求必应。这样子,市里喜欢玩金鱼的就整天来这里逛,生意送上门,但老简不愿意卖金鱼。不过,旁边的人一看,有搞,赶紧就做起了卖金鱼的生意。金鱼巷烘起来的时候卖金鱼的摊子摆到街头,长长一溜,热闹非常。金鱼巷的名字便如此叫开了。

  因卖金鱼而热闹起来的金鱼巷后来房子越建越密了,很多人家就在城墙基上建房子,现在还可以看出金鱼巷里有一溜地势较高的房子。

  市区的小街小巷往往都与商业结下不解之缘。但巷里的生意人,大多是小商小贩,过去称“卖某某的某某”,后来称个体户,现在称老板。现在,小街小巷里,仍然会不时传来“磨剪子咧——戗菜刀——”的吆喝声,仿佛从很远的时代传来,传递的正是当年小巷的味道。

  封建社会时期,商人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现在则刚好相反,不仅是买东西的称店家为老板,店家也称顾客为老板,以讨好。颇有种普天下人皆愿为商这种认识倾向。

  然而过去,尽管金鱼巷里许多人都成了生意人,却没出过什么富商大贾,毕竟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给金鱼巷带来无限商机的是五角星商业步行街的建设。纳入五星商圈的金鱼巷现在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小巷。

  从步行街方向进入金鱼巷,首先是扑鼻的美食味道弥漫其中。广东的粥、北方的包子、桂林的米粉、西洋的汉堡、冰激凌……那里仍然沿袭小巷的商业特色,都是小门面,却让人备感亲切,成为许多人逛街之余小憩品尝美食的地方。若有朋自远方来,许多市民也选择金鱼巷一尽地主之谊,让来客感受一番柳州的小巷风情。

  若再往里深入小巷,便有巴黎香水的幽香,往右拐是一色的特色成衣小店,个性的服饰往往让城市的小资们流连不舍。若往左拐向古城墙脚处,门面经营大都跟人的脸面有关,美发的、美容的、修脚的、染指甲的都是小手艺人的营生。若有闲坐下,享受这一系列服务,再走去,便可完成整体形象的改头换面,俗话说大可以感受“重新做人”的乐趣了。

  丢失了旧有文化的城市将失去“文化记忆”。在旧城改造、大拆大建风行的年代,许多具有很深城市市井文化的小街小巷都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永远消失了,而剩下的大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去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柳,曾称赞柳州在旧城改造中保留了一定的柳州特色。金鱼巷或许也算在其中了。至少在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五星商圈,它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拥有了新时期的新景象,开始了新的历史,刷新着市民对于金鱼巷的记忆。

  人们还很高兴的是,那里仍叫金鱼巷,对他们来说,那是几代人共同记忆,比什么都重要。这些小街小巷往往让他们在他乡相遇时能共同品味故乡的味道。何况,那些小街巷里也曾住着他们的丁香姑娘。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