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中文史

城中文史:从《刘三姐》到《八桂大歌》

  • 2011-12-26    符又仁

内容导航:

建国60年来,柳州市戏剧表演艺术虽然因种种历史原因几经沉浮,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艺术灵感,为柳州的戏剧舞台创造了一朵又一朵的艺术奇葩,为柳州市民奉献了一份份丰富的文化大餐。

1958年冬,柳籍剧作家曾昭文创作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初稿。柳州市彩调团于19583月在柳州市文艺会演中首演,后由龚邦榕(执行)、吴嗣强、熊枫凌导演,于4月赴南宁参加全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汇报演出,反响异常强烈。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张庚说:“这个戏地方色彩民族特点非常浓郁,内容新,形式美。”著名诗人、戏剧家贺敬之说这个戏 “足以迷住北京观众”。同年5月,柳州市委决定由邓凡平、牛秀、黄勇刹、曾昭文、龚帮榕等组成“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对剧本反复修改,共写了七个方案。

《刘三姐》创编以来,影响最大的为第三方案,在区内演出,流传甚广,广西因此掀起了“刘三姐”热,全区举办“刘三姐”会演,为一个戏举办全区会演,可以说是仅此一次。“刘三姐”在广西真正是人人传唱,家喻户晓。19604月,柳州彩调团应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邀请,赴广州演出,引起轰动,《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山歌彩调舞蹁跹”等文盛赞。该剧本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之后重版数次,发行达37万余册。

1963年,由乔羽根据柳州创编的《刘三姐》舞台剧本,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拍成电影全国发行,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引起轰动,从此,歌仙刘三姐成了国内外广受欢迎的著名艺术品牌。

1962年,市里将位于城中区中山东路22号的柳州师范搬迁到鹧鸪江,原校址改建为“文化大院”,将分散在市区各处的桂剧团、彩调团、粤剧团和以后成立的歌舞团汇集于该大院,从此这里琴声悠扬,歌曲阵阵。然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柳州文艺界备受冲击,“刘三姐”被作为“大毒草批判,戏剧创作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迎来曙光。柳州市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戏剧工作者以文化大院为基地,继“刘三姐”之后,又创造了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例如桂剧推出了一批较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梨花斩子》、《旺国楼》、《王蜻蜓》、《哑女告状》、《十五贯》、《狸猫换太子》、《家》、《雷雨》等剧目。彩调推出《云南追夫》、《梁山伯与祝英台》、《于无声处》等剧目,其中反映农村变化的戏剧《喜事》曾获广西现代戏会演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剧本奖。粤剧《将军悔》、《骑牛遇亲家》、《恩恩怨怨总是情》、《盲妹》等剧目分获市级和区级各类奖项。柳州市歌舞团排演的大型歌舞剧《红兰》、音乐剧《他们奔向硝烟》、歌剧《夕阳在山那边》分别获市级及区级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继《刘三姐》之后。1987年,柳州的文艺工作者又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剧《泥马泪》。此剧邀请国内著名话剧导演胡伟民执导,于1987年第二届广西剧展上演,一炮打响,轰动广西剧坛。1988年作为唯一外省剧目应邀专程赴京为中国戏曲国际研讨会作专场演出,轰动北京,成为国内知名剧目。著名剧作家曹禺为《泥马泪》赴京演出题词:“戏剧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上海戏剧学院还将其作为教材资料收藏。

199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柳州市邀请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共同创作导演了国内首部民族音乐剧《白莲》。《白莲》一经问世,便似一朵清香久远的奇葩,迸发出绚目的魅力。在北京首演时,吴邦国委员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到场观看,并称赞该剧“故事好,音乐动听,舞蹈优美”。此剧获文华新剧目奖,并受文化部指派,带部分片断赴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演出,大受欢迎。

2002年,柳州市再次邀请张继刚合作创作演出了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八桂大歌》再一次在全国打响,一举夺得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十台最受观众欢迎剧目奖,入选20022004年十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作为广西文化周进京演出第一台剧目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中宣部长刘云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刘延东、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后,四次进京演出,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全国大城市巡回演出。创造了广西精品剧目演出场次最高纪录(已演出近二百场)。在本市已演出几十场,在20107月举行公益性演出时,还出现市民早上6点多钟排队领票的盛况。

可以说,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柳州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竭心尽力,努力耕耘,从《刘三姐》到《八桂大歌》创造了一个个艺术精品,为柳州的文艺百花园增光添彩,让柳州的文艺事业,象她的工业一样,扬名四海,引人瞩目。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