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瑰宝 守护市民健康
——记前进中的柳州市中医院
柳州市中医院秉承传统中医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苦创业之路。五十五年前的那个中医小诊所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184名职工、900张病床,建筑面积46284.41平方米,固定资产2.2亿元,科室齐全、设备精良、功能完善、特色浓郁、管理先进,集中西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医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成为享誉八桂大地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柳州市中医院历尽半世纪沧桑,成长的风月漫长而艰辛。医院创建于1956年6月,当时是在解放北路32号,原公费医疗门诊部旧址上成立的,以公助私办的柳州市第一、二联合诊所为基础,并吸收市内部分中医人员参加而成立,称“柳州市人民中医院”,开设内、外、妇、儿、针灸科。建院之初,仅有42名员工,30多张床位。是一所以中医传统药物和传统疗法为主的纯粹“中式”医疗机构,甚至有点像民间街巷的“医馆”、“诊所”。年门诊量7.4万人,住院病人171人(次)。1957年,市人委拨款建病房1栋,病床50张。1967年,新建2层病房楼1栋,病床发展到80张。1983年,新建的1栋四层2800平方米门诊大楼竣工,逐步健全临床各科室。1983年,5层新门诊大楼落成。1988年病床发展到205张,1990年,七层病房楼落成。业务用房面积46284平方米。1992年,病床增至300张,职工398人,临床科室设有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痔瘘科、针灸科、按摩推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气功科、男性科、预防保健科、急诊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医院引进了大量专业技术骨干,更新、添置了医疗设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医院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2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中医突现特色领先,西医不落后的办院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学科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行引进、融合、发展、提高的建院战略,在继承与发扬了中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中西医结合”,通过观念转变与技术合作,承前启后,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柳州模式”。
目前,该院设有临床科室26个,医辅科室7个。拥有各种先进诊疗设备设备,价值1.4亿,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119台套,如:GE-1.5T高场核磁共振(MR)诊断仪、德国西门子直线加速器、ECT、PETCT、 GE-800MA高频X线机、CR、DR、数字胃肠机、GE-ProspeedFⅡ型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机(DSA)、德国尤斯特拉体外循环机、神经导航手术定位系统、莱卡手术显微镜、史赛克腹腔镜、GE心脏大型彩超、小肠镜、内窥超声镜、血透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2009年全院完成门诊量70.71万人次,住院病人24114人次,出院病人24006人次,各类手术4825例。平均开放病床数903张,医院业务收入28397万元。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社会和市民的认可,也给该院带来了众多荣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卫生部先进集体、大西南优质服务明星单位、全国百佳放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柳州市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柳州市文明单位等九十多项荣誉。
柳州市中医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坚定信心,明确方向,贯彻落实,“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是医院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中西并重,两条腿走路”的办院思想,以差异性竞争为统领,求生存,谋发展,制定了“质量、学科、成本、中医特色”的长远目标,提出了“确保基础医疗质量,重点学科重点发展,优势学科优先发展,特色科室特殊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中医特色优势“四抓二培一优化”建设工程,一心一意炼内功,踏踏实实树形象。
医院始终坚持以中医为根本,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群发展。由于科室设置随疾病系统划分,选取适合中医治疗方法的重点科室,就能充分体现中医特色技术的优势。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我院遵循“重点学科重点发展”的思路,集中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倾斜。如消化内科,从2001年进行二级分科后,医院从人员配备、医疗场地、专科设备、科研立项、劳务分配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求科室对脾胃病的中医疗法开展研究,现今已在临床使用的药穴指针疗法、子午流注开穴法、周易象数切脉法等40余种非药物疗法,深受患者的欢迎和同行的认可。经过九年快速成长,现床位规模150张,床位使用率101.2%,年门诊量达3.7万人次,出院病人数3452人次,还拥有中医文化氛围浓厚的外治中心600平方米,日均治疗病人达300人次,年业务收入近4000万元,以其技术新、特色浓、疗效佳吸引了国内外参观学习团体近二百次。接受进修医务人员近百人。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的验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强化建设单位。
骨伤科在学科带头人、广西名中医王力平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疾病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引起的颈肩腰腿痛病人治疗进行攻关,探索颈肩腰腿痛病人的疼痛发生机理,利用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观找出病灶靶点,形成一套完整辨证施治的外治方法为主治疗方法,取得可喜疗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0项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规范化研究”课题立项的“脊柱整体辨治方案”,独创性地运用小针刀技术和脊柱微调手法相结合,使很多面临手术治疗的病人摆脱手术恐惧而治愈,而更多的病人疼痛缓解迅速、治疗时间缩短。而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治疗,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为目标,利用中药薰洗法开发的关节外洗一号方(冷方)、二号方(热方),总有效率达92%,优良率达60%。该科是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骨伤建设专科。
在柳州市中医院,专科建设精品迭出,中医特色的触角也已伸入医院各科室。目前,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消化科、骨伤科),自治区级重点学科3个(神经内科、肾病科、中医眼底病专科)。医院外科能独立开展肾移植、肝移植、自体肺移植手术。眼科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肝胆外、普外、泌尿外、妇科等开展腔镜手术。心内科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等心血管成形术。引进新技术新项目80多项,部分达自治区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医院引进了解天津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法”,用针灸治疗脑中风昏迷、脑出血等,效果非常好。引进江西薄智云教授的“灸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医院中医特色鲜明突出,传统中医得到广泛运用。中药饮片日均7000付出,住院病人70%是服用中药。多年来,医院注重传统中医的继承,鼓励各中医专科辨证使用中药。该院的药剂科拥有先进的中医制剂设备和检验仪器,先后研发了10多个剂型的中药制剂80多种。通过中医正骨、脊椎矫正、小儿捏脊、针灸、刺血疗法、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矿物疗法、火疗、足疗、熨贴、中药熏蒸、全身经络保健推拿、康复指导等特色疗法,为患者提供富有中医特色的治疗与保健服务。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保证学科发展的活力,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为此,医院制定实施了《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医院人才培养制度》、《师带徒实施细则》、《低职高聘条件》等制度。2003年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百十工程”,力争五年内医院医疗技术人员队伍有硕士100名,博士10名。目前该院拥有高级职称101人、中级职称217人,博士11人、硕士57人、在职研究生班毕业123人。 其中广西名老中医4人,广西名中医7人,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近年来,柳州市中医院在人才引进上制订了“引进一个人,开设一个科,带动全院发展”的方针,在较短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并加强了颅脑外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小儿脑康科、男性科等,并斥资数百万元为他们购置开展业务所必备的仪器和设备,让他们学以致用,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可贵和医院对人才的重视。卢昌均博士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神经内科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建立卒中病房和功能齐备的康复治疗室,住院病人成倍的增加。马高峰、晁梁、赵正孝三位博士在学科带头人谢胜主任的带领下将消化内科建设成为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博士们治学严谨,医术高超,服务态度耐心细致,深受患者的欢迎。
医院引进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肿瘤专家、第四军医大学的王三虎教授,并以他为骨干成立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为了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医院花巨资购进全国一流先进诊疗设备:2005年,引进了广西唯一的“中子刀”,德国西门子全数字双光子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高能聚焦超声刀等。带动了整个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该科声名雀起,内蒙、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肿瘤患者纷至沓来。
医院从2004年9月启动了“师带徒”计划,三年来就选拔和组织了3批共21名中青年中医业务骨干拜师。师从国内著名中医专家薄智云、王三虎、代一权及广西名老中医、名中医,继承中医前辈的精湛医术。
医院既重视选才,更在育才上下功夫,努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内容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加强医师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训练,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中药功效主治和方剂组成配伍,夯实中医功底。实施毕业生上岗“轮转”制度,通过轮转,让年轻医师熟悉全院情况,接触多层次的老师,积累各方面知识。其次,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医院对不具备相关学历的职工限时要达到规定学历;对已具备相应学历,但更追求高层次学历的予以鼓励和政策支持。另外该院还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中医临床+西医临床、临床医学+医学法律。这些措施,为我院人才队伍的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奠定了基础。
医院通过采取院内普遍培训、送出去重点提高以及请进来带教等多种渠道来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从2002年以来,医院派出医护人员到全国各大型医疗单位进修学习232人(次),参加学习班317人(次),参加学术交流会218人(次)。使学科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带回了新技术、新疗法、新信息,学成回院后在临床一线立即就能开展新项目,以形成技术上的“杂交优势”融为医院的技术特色。
目前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全院医务人员的比例达72.3%,中医执业医师占医师的比例达70.5%,中药人员占药剂人员的比例达70%。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上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地落实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名老中医师承方案”,“杏林青苗计划”,开展了“树名医,扬国粹”拜师大会、“弘扬国学精髓,挖掘中医内涵”医院青年读书活动和“复读经典,扎根回归”等系列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学术指导作用。医院现有的广西名老中医、名中医都活跃在临床一线,跟师出师的高徒有5名,跟师学习的徒弟有9名,医院的中医学术坚实稳固,为中医特色优势项目的开发、引进、使用提供了充实的人才储备。
2002年以前,柳州市中医院在科研方面基本上是空白。近年来,每年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卫生厅、省市科委、广西中医学院的科研课题共12—15项,其中90%是中医科研项目。2009年医院组织申报各级别科研课题70项,获立项32项,共获资助资金45.8万元。组织申报各级别科研奖励共15项,获奖励课题10项。组织科技成果鉴定8项。通过科研和开发推进了医院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重点学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1项,占临床学科获奖总数的70%。两年来,重点学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占临床学科发表论文总数的83%。
为鼓励医疗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专门设立了立项奖、结题奖、成果奖。凡是获得研究成果奖,医院按科研奖励标准对等奖励。对撰写的学术论文,一经发表,版面费由医院全部承担。如果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每篇奖励300元;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每篇奖励400—600元。医院每年拿出20余万元奖励新技术、新开展的中医药项目,加快了孵化中医特色优势技术的步伐,为守护市民健康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多年来,为创新管理观念,柳州市中医院陈良细院长在每周的院周会、办公会上亲自授课,经常灌输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先后邀请多名全国著名医院管理专家、学者来该院进行现代医院科学管理学术讲座,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管理意识。医院把过去陈旧落后不适应医院发展的制度及时废除,重新整理、修订和建立与医院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医德医风、文化活动、人事、科研等方面出台了62个适应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这些制度包括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技术操作常规为重点的各项技术操作规定,以管理规范为主体的各项管理制度,以端正医德医风为前提的各项教育奖惩制度,从而使制度更具系统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医疗质量管理,物质采购供应、财务管理、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并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奖罚分明,使院风院纪、医德医风有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柳州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强化服务意识,,秉承救死扶伤、服务为民、勤奋执著、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患者在方便、舒适、安全环境中得到康复。医院坚持“诚信为本”的服务理念,确立了“三合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行医准则,积极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平均住院日费用,让患者来院看病信得过、住得起、治得好。医院实行医德医风承诺制度,并在院内醒目位置公布医院社会服务承诺项目、医务人员“十不准”行为规范。在院内各科室、各服务窗口都设有意见本、意见箱,使医务人员随时接受群众监督。该院切实规范了医院医疗服务和收费行为,将药品价格在门诊收费室电子屏上公开,并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清清楚楚看病,明明白白消费。实行无假日门诊,合理搭配专家节假日照常坐诊,较好地满足了病人需要。
在此基础上,医院还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广泛开展人性化服务,推出了各种便民服务举措,实行医务人员与病人及时沟通制度,为病人提供导医、导药、导诊等多项延伸服务。实行无假日门诊,合理搭配专家节假日照常坐诊。自我、自觉、自发地把病人的需求和期盼在第一时间变成对岗位、制度、管理和质量的要求,站在患者的角度,持续改进,对待病人像“亲人”。赢得了病人的家属及社会好评。2009年全年共收到患者的表扬信41封,锦旗73面,牌匾2块,拒收红包26人次,共计人民币15200元。医疗服务质量普遍得到了病人肯定,满意度在95%以上。
当前,柳州市中医院已经进入了建院以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由国家16个部门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经公布,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作出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广西中医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医事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经历了半个世纪沧桑巨变的柳州市中医院,将秉承传统医学之优势,发挥祖国医学之特色,以引领时代潮头的气魄,继续谱写最华丽精彩的现代中医新篇章。
上一篇: 城中文史:五角星史话 || 下一篇:文史春秋:柳州日报印刷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