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光阴荏苒,转瞬已是《柳州日报》六十华诞,回首往事,柳州日报社几代印刷人为之奋斗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油印、平板铅印、轮转铅印到轮转胶印,从黑白、套红、四色印刷到八色彩色印刷,从铸字捡字,铅字排版直至实现激光照排,所经历的历程曲折而令人自豪。
艰苦创业
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52师于当天接管原《广西日报》柳州版的经理部和印刷工场,直接承担军管的《新华电讯》报的印刷工作。军管会接管广西日报柳州版的同时,也接管了原《民声晚报》和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武汉的机关报《武汉日报》的印报设备,后转交给柳州日报,广西日报柳州版原有印报设备是:手摇对开机、手摇铸字机、手拉切纸机各1台,新5号字模1套。当时印刷厂的设备十分简陋,工作条件很差,厂房破旧又拥挤,印刷设备十分陈旧又笨重,铸字、拼版、照像制版等主要环节都靠手工操作完成。印报的平板机是用手摇的,印得很慢,纸张是地方土法生产的,又黄又粗糙,或者红红绿绿,字迹浓淡不一,很不清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印刷工人凭着一颗赤热的心,吃苦耐劳,忘我工作,用血和汗制好每一块版,印好每一张报,为柳州日报的新闻出版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1年5月成立营业部后,生产日益发展,原有设备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1952年增加了3台电动对开机,2台电动切纸机,2台装订机,1台电动铸字机,1辆送货三轮车。1955年6月,分出1台电动对开机,1台电动切纸机作印刷《柳州日报》用,其余设备以公方名义参加公私合营。铅字是重复使用,缺字就向市印刷厂购买。
1965年.购置了铸字机2台;铜模5套,打版浇版机1台,改变了长期以来买铅字印报和用活字版印报的落后状况。
截止1970年8月,在生产设备投入资金原值共55101元。
从1970年8月至1979年12月的市第二印刷厂期间,投入增加生产设备和技术改造资金原值共211212元,平均每年23468元。其中1976年最高,为120282元。资金多为自筹。
从1980年柳州日报试刊、复刊至1989年,随着《柳州日报》发行量的扩大,社会印件的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印刷行业设备更新换代带来的机遇,使得工厂印刷设备的投入也加快了步伐。在1980年至1989年期间,工厂生产设备的投入基本可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大致可从1980年至1985年,这期间属铅印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1982年起采用了微型轮转机,每小时出报30000张4开报,工效比1980年前的对开机印刷《柳州日报》提高12倍。第二部分可从1986年至1989年,1987年7月,柳州日报印刷厂使用了第一台北京人民机器厂生产的双面双色胶印JJ201轮转机。当时仍然采用拣字排版,通过球震膜晒版印刷柳州日报。是工厂采用较先进的印刷机印刷的开始,每小时可印刷4开的《柳州日报》50000份,为胶印《柳州日报》出早报,出好报打下了基础。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2 0世纪8 0年代初,全国各地党报印刷厂的胶印轮转机逐渐取代了铅印轮转机,报纸排版采用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逐步取代手工铅字排版。与之相比,《柳州日报》的印刷技术设备水平落后了很多。报社编委会和印刷厂的厂长们为加快报社的发展,决心迎头赶上,于是,柳州日报实现报纸胶印和激光照排的设想于1989年被提到了编委会的议事日程。技改的方案得到了市委的大力支持,经过仔细论证、考察,决定使用当时最先进的上海前景286电脑进行柳州日报排版。1989年10月,柳州日报印刷厂在广西首家开始告别“铅与火”,通过激光照排、晒版,完成对柳州日报的印刷,当时日报发行量为10.3万(四开)。在电脑排版、激光照排方面柳报印厂真正意义上进入“光与电”时代,柳州日报印刷厂激光电脑照排和胶印轮转印刷在全区走先了一步,柳州日报的印刷技术革命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更上了一层楼。激光照排报纸不仅保证了按时出好《柳州日报》,而且报纸照片的清晰度、报纸版面的美观程度大大提高,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1990年5月报社又购买一台北京人民机器厂生产的双色胶印JJ204轮转机,给柳州日报双保险印刷提供了保证。1991年6月,报社又投资引进了先进的北大方正激光电脑照排系统,工厂全部倒掉铅字,报纸和社会零杂件全部改用激光电脑照排系统和胶印机印刷,完全结束了传统的铅字颗拣排的传统工艺。激光电脑照排系统和胶印机印刷与原来的铅印相比,成本提高了,印刷费用也上涨,一段时期工厂的业务量相对减少,社会零杂件业务呈萎缩状。但是倒掉铅字,全部改用激光电脑照排后,照排时间和印刷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适合新闻性强、时间要求快的报纸印刷,全市几家主要报纸和绝大部分厂报逐渐转来签订合同委托印刷,最高量达到28种,印刷厂开始形成以印报为主兼印书刊的格局。
开创广西第一家单张彩报印刷先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和广告商已不仅仅满足黑白版面的报纸,报纸彩色化逐渐显示出其市场的需求。可喜的是,报社领导的超长发展眼光决定对印刷设备再进行技改。在征得市委支持下,1995年7月市政府投资报社购买了一台北人产PJ2787—02轮转机,柳报印厂开创了广西第一家单张彩报印刷的先河,同年底,柳州晚报创刊,发行量一度攀升至9万多份(四开),柳报印厂的印刷设备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0年代中后期,柳报印厂虽然生产有所发展,但原先国产机器精度差,设备老化严重,加之业务经营范围狭窄,总体生产经营处于徘徊过渡时期。2001年12月,市政府、报社投资900多万(免税300多万元)购入美国SSC—546高斯双塔彩色印刷机及一批印前进口设备,淘汰了北人JJ201、JJ204印刷机。新设备的购入,大大地提高了印厂的印刷能力,从每次只能印刷一张报纸,扩大为每次能印刷三张报纸(其中两张双面彩色),印刷能力的提升,也给经营生产注入了活力,柳报印厂开始正式向外拓展承接代印业务。工厂先后安装了卫星传版系统,接驳了宽带网,代印报顺利实现了卫星传版、网络传输,2000年始,先后同步承印国内有影响力的《法制文萃报》、《参考消息》、《报刊文摘》、《足球》、《读报参考》等报刊,生产经营开始复苏,印刷业务也在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自2003年开始,印厂领导班子经过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看准商业彩色印刷是商机,同时也是今后印刷发展的必然趋势。2004年4月,购入第一台上海光华产PZ4650商用四色彩印机,当年的印刷产值一跃至1779万元,经营收入为1943万元,为来年的印刷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1月,报社领导层对晚报出版印刷时间进行调整(即晚报早出),并购买一台无锡宝南YPT787双塔无轴传动彩印机进行晚报印刷。同年5月报社根据报纸时效的需要,投入近160万元,购买加拿大进口直接制版机(CTP),这在广西报业也属第一家使用CTP制版印刷报纸的印厂。CTP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地缩短了印前制版时间,提高了色彩网点清晰度及印刷套准精度,为“两报”正点发行出版,提供前提条件。2006年11月,厂领导班子经充分的市场论证,果敢决策集资再购一台中景PZ4740商用四色彩印机(高配置,墨色遥控跟踪),在柳州商业印刷市场上,报社印厂的商业印刷业务已渗透到超市广告、电信、房地产、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形成强大的彩印业务网。
柳州日报社印刷厂自2004年至2008年几年间,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达457万元,自身实力增强了,印刷业务量也同步增大。2009年经营收入达27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 2009年的印刷收入及产值可以说是20年前印厂经济指标的10倍甚至十几倍之多。
回忆往昔的艰苦岁月,目睹印刷设备不断更新所带来的巨变,每个亲历印刷技术革命过程的报人都心潮澎湃,万分鼓舞,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可以说,印刷设备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工人从繁重的手工操作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生存率,也促使了企业得到高速的发展机遇。上一篇: 文史春秋:弘扬民族瑰宝 守护市民健康 || 下一篇:文史春秋:长寿路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