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路杂话
——兼谈柳州棺材艺术
长寿路,顾名思义,是柳州旧时专卖棺材的街道。棺材又叫寿枋、寿木、寿棺。民间有四句老话:玩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旧时,人们讲究土葬,而柳州的棺材特别好,说明人们对柳州棺材的重视。那时,很多人为了死时能有一口好木料的棺材,年轻时就开始苦心积蓄。柳州的棺材,大多是杉木做的,也有樟木、红黑油杉和楠木等各类木材,好的棺材埋在地下,几十年后,屍体已腐烂了,而棺木却完好。那时,哪户人家如果能买好棺木为老辈人送终,那就是孝心,也就是老人特大的造化了。
柳州的棺材正式成为一个行业,那是在1912年开始的。当时在柳州大同巷和河北的长寿路等处共有棺材铺户19家,以后不断发展到30多家。著名的有王祥发,周一发,韦顺利,贺寿利,王利源和龚岁荣等。棺材分大、中、小型几种,特大号需预定。1935年4月,做过广西护国军卫戌司令的高景纯病故,为他做的棺材有七尺长,高四尺,棺材油漆用黑国漆,当时送葬的抬工有轮流抬的32人,在柳州棺材史上,这是一副木质最高,最重,最好的棺材,花去2000多银元。柳州棺材的木料都是上游的贵州,榕江,广西三江,融水,融安山区运来。从黄村到小南码头,华丰湾,雅儒村都摆有木料。寿板街的义渡码头是各县材商兴建的,这些经营木料的大老板聚居于长寿路,老板为了渡江载客过河不收费,特别让买棺材的丧家下船后,不必打封包给船主挂红。所以叫义渡码头。
这些木料出口额达60余万根,每根银元5(两),当时手脚麻利的师傅,每天可做棺材一副。棺材最讲究漆工和雕花,先油桐油,再涂红黑漆,还有要刨光,用鹅卵石磨光,再打光,上底色,最后用蜂蜡上蜡,涂上桐油,可以防腐,涂得金光闪闪,栩栩如生。
除涂油漆外,最后还要在棺材两头雕花,如龙、凤、麒麟,双龙抢珠,鲤鱼跳龙门或“福”“寿”等吉祥的字,涂以金粉,其工艺精良,当时最著名雕刻工要数陈国新师傅。1939年7月15日,日机轰炸柳州、死人无数,光北校场就有尸体400多具。南北两岸,棺材全部卖空。有的只好用席子卷走了事。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在柳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延绵几千年的土葬习俗,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市政府颁布了火化殡葬条例,人们逐渐认识了土葬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危害性,认同了火化殡葬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在市区范围内全部实行火化殡葬管理,为此,延续千年之久的棺材制作行业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多样化,一种棺材艺术又悄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视线里,棺材工艺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而走俏旅游市场。
在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们,每当提到柳州棺材,就有亲切之感。工艺品小棺材,最小的仅3厘米,最大的30厘米,按民间取3.9比例尺寸。意思是三三不断,九九连绵,长长久久,大富大贵,小棺材的上面,还镶嵌着“升官发财”四字金光闪闪。巧妙地利用棺材的谐音,赋予棺材以富贵吉祥之意。1981年柳州小棺材被港澳客人抢购一空。几年来不少海外侨胞专程来柳州买这种工艺品,存放金银首饰,馈赠亲友或家人,真是供不应求。
1989年1月,我市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市寿枋木制品公司”开业。正宗棺材供应达每年3600副,净赚锐利100多万元。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尼,韩国,港澳及台湾,东南亚等地。
上一篇: 文史春秋:柳州日报印刷史话 || 下一篇:文史春秋:风雨六十载书香润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