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委员风采

画到无心方为大道 —访龙城青年画家刘文光

  • 2008-03-04   记者 罗煜明

内容导航:

    远山含黛,柔风从敞开的方向拂来,岸边老枝柔发新芽,引来一行衔泥燕;清风涤净的江面,启封冰冻的唇线,几只雏鸭在江中精工细刻水痕,与鱼儿交谈春天的故事;渔人手握竹篙,把心贴在舟沿,忘情山水之间……

 


 

    透过眼前的山水长卷,古老而迷离的诗意由远及近。日前,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研究生作品展暨研讨会上,由我市青年画家刘文光创作,长2米、宽0.85米的山水长卷《江口春晓》,引得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和好评。


    寻着画家作品中由心而露的笔迹, 记者走进了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龙城青年画家刘文光充满魅惑之丽的艺术世界。

孤蓬自振


  “我是在苦水里泡大的。”谈起自己的从画之路,刘文光一度黯然。


    两岁丧父,妈妈目不识丁,全家六口靠他母亲一人在街口帮人车衣维生。
    当他还是“小不点“的时候,母亲把他放在箩筐里,听缝纫机声哒哒,看过往行人匆匆……                      
    八岁,他开始画些红太阳、向日葵、大红花……这一画,竟和绘画结了一生的缘。随着年岁增长,不忍看母亲目光浑浊还在穿针引线,16岁初中毕业,他成了一名工人。虽然做了工人,但他心不在“工”而在“画”。1981年,市群众艺术馆招考一名电影宣传画人员,应者云集。张榜之后,他“当仁不让”!


    据其亦师亦友的人民日报社记者古亦忠(时亦在该馆任职)回忆,当年刘文光绘画竟痴迷到午夜不眠的地步。一晚刘文光亮灯作画,古怕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子时已过,忍无可忍。此后,刘文光每晚作画,必先拿纸把灯罩住,久而久之,竟也笔下龙蛇有道。古惊愕:如此而为,必成大器!此后遂宽容之。


艺海扬帆

    对于自己的自学成才。刘文光说:“一无所有便无所不有,我虽然没有老师,古今中外名家便都是我的老师。”玩命地画画来了“运气”,1987年,时年24岁的刘文光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创下了那一年举办个人画展年龄最小者的纪录。
                      
    成画匠易,成画家难。为实现自己由匠到家的转变,1988年,此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刘文光考入当时的市教育学院,师从四川美院来柳任教的两位画家,专攻国画。
                      
    毕业后,刘文光先后做过广告、设计、管理等工作,1999年,刘文光转入民进柳州市委机关工作至今。但不论以何谋生,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继续日夜操练。
    进入新世纪,年近不惑的刘文光自觉“躁气已经慢慢退火”,但他觉得要归于平静,似乎还得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2001年,在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的指点和帮助下,刘文光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桂林画院研究生。师从著名画家黄格胜、伍小东、黄超成等人,专攻中西绘画文化差异。此后,他的绘画技法趋于成熟,绘画史论视野渐为开阔。

 

笔端春秋

   

    全国大赛上的折桂,为刘文光中国画在当今广西画界赢得了“逸品”的美誉——1999年,刘文光的中国画《皓月无幽意》、书法《五彩人生路》获第二届“明星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4年,刘文光的中国画《荷塘情趣》、书法《录唐人诗句》入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画册。


    中国画妙在哪?刘文光用一句话形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当他以柳江风光、侗寨风情和古镇民居之景为素材时,走的是主客一体之路,即写自然山川万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作时无我、忘我,甚至达到无心的境界。近年来,刘文光还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在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了《中国画图式认知心理发展与研究》等4篇论文。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记黄超成教授说:“刘文光的作品激活了传统,发扬了中国写意画所表现的超越精神的传统,又融会了西画技法,这为他在绘画形式异化的威胁中,重建充满自信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渊源。”
                      
    柳州画院院长蒋友舜认为,作为我市为数不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画家,刘文光在写意山水画上的大胆突破,为柳州画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20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2020008324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