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
1 我国汽车产业状况
1.1“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状况
1.2我国汽车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1.3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2 国内外零部件产业状况
2.1国外零部件发展态势
2.2国内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进出口状况
2.2.2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要问题
2.2.3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2.3产业集群分析
2.3.1产业集群的优势
2.3.2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2.3.3柳州市三大汽车经济园区
3 柳州市汽车产业及零部件产业状况与发展
3.1柳州市汽车产业概况
3.1.1三大整车企业及产品概况
3.2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状况
3.2.1柳州市具有代表性零部件企业
3.2.2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3.3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3.3.1政府对发展零部件产业缺乏积极有效的政策性引导
3.3.2零部件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做大
3.3.3零部件产业缺乏高端产品,配套率低
3.3.4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利润率低
3.3.5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太弱,难以为继
4 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4.2对策和建议
4.2.1成立柳州市汽车工业领导办公室
4.2.2制订指导性政策,培育和发展汽车产业集群
4.2.3提高整车厂本地零部件配套率
4.2.4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2.5建立柳州汽车零部件公共研发平台
结束语
参考文献目录
[摘 要] 汽车产业是我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则是建立汽车产业集群经济的关键一环,它的健康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必须对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加以大力扶持,积极创建汽车零部件公共研发平台,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坚决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全力推进柳州工业化进程,力争柳州能在全区率先成为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 产业集群 公共研发平台
前 言
十五期间,柳州的汽车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按照柳州的近期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柳州汽车产业计划总投入60.25亿元,力争到2010年,汽车产业达到1000亿元产值:具备年产9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15%,出口占全行业的比重超过6%;汽车零部件业,立足打造中国西南汽车零部件基地,加速同步发展,力争到2007年基本形成较为合理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到2010年,重点培育出7~8家具有自主开发能力、能参与整车开发和国际分工的一级供应商。
但柳州市汽车产业至今仍存在着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004年市内配套率只有42.98% (其中上汽五菱69.63%,东风柳汽23.19%,特种汽车厂8.97%),并表现出上新车型时配套率明显下降的势态。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滞后,今后反过来会制约主机厂的发展,只有零部件产业发展好了,才能更好的发展汽车产业;零部件产业跟不上汽车产能的话,柳州汽车产业的近期发展规划将难以实现。
本文在对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不足。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十一五”规划期间,如何让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柳州汽车零部件品牌走出柳州,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1 我国汽车产业状况
1.1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状况
1、前期:中国汽车产业超高速增长,出现“井喷”现象。在我国入世的2001年,汽车总产量为233.44万辆,总销售量236.37万辆。2002年我国生产汽车325.1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9.3%;销售汽车324.8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7.4%。2003年我国汽车产业延续了上年高速增长的态势,累计产销汽车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5.20%和34.21%(如表2.1)。中国这个潜在汽车市场已经变成了现实市场,中国在形成第一个百万辆汽车规模的时候用了近四十年,而到2003年形成第四个百万辆规模则仅仅只用了一年。
表2.1 2000年——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及增长 单位:万辆
年份 |
生产量 |
同比增长% |
销售量 |
同比增长% |
2000 |
206.81 |
12.92 |
207.83 |
13.39 |
2001 |
233.44 |
12.8 |
236.37 |
13.29 |
2002 |
325.12 |
39.3 |
324.81 |
37.4 |
2003 |
444.37 |
35.20 |
439.08 |
34.21 |
2004 |
507.05 |
14.11 |
507.11 |
15.5 |
2005 |
570.70 |
12.55 |
575.82 |
13.54 |
(整理数据:来源于《汽车工业研究》2006.3)
2、中期: 汽车增长率回落。2004年来了个 “急刹车”,形成一个抛物线型的增长曲线。2004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了14.11%和15.5%。
3、后期: 汽车产销平稳发展。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平稳增长,汽车累计产量570.70万辆, 销售国产轿车575.8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2.55%和13.54%, 加上全年进口汽车16万辆的销量, 我国汽车市场已近592万辆的市场规模,产销双双超过上年全年水平。
1.2 我国汽车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表1.2 中国汽车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变化
位次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5年 |
1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2 |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3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中国 |
4 |
法国 |
法国 |
中国 |
|
5 |
韩国 |
中国 |
|
|
6 |
西班牙 |
|
|
|
7 |
加拿大 |
|
|
|
8 |
中国 |
|
|
|
(表来源CEI报告)
1.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后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面对加入WTO之后的巨大挑战,面对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似乎牢不可破的“6+3”格局[“6”是指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大众和雷诺六家集团,“3”是指本田、宝马和PSA(标志雪铁龙)三家独立的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重新定位,希望成为“6+3”之外的新生力量。
向国内三大集团靠拢、实行开放的投资体制、加入跨国集团,是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三个方向。以国家长期扶植的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为主,通过资产划拨、参股来重新整合中国的汽车工业。目前,百分之八十的汽车企业都已投身三大企业,形成了产业集中度。中国轿车领域已形成了以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团为主导,以北京现代、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南京菲亚特、浙江吉利、哈飞集团、昌河集团、华晨汽车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 “3+X”的崭新格局。
2 国内外零部件产业状况
2.1国外零部件发展态势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汽车产业新的变化,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汽车工业加快了资产重组的步伐,也促进了零部件企业的重组整合。据有关专家预测,为有效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到2010年,全球汽车工业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数目,将从目前的六百余家减至20~30家;世界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将由现在的一万多家减至600~800家。
(2)、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从整车生产企业中剥离出来。为降低成本,集中精力搞好整车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为首的整车制造商逐步将自己所属的零部件企业予以分离,并按质量、服务、价格和技术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比较选择所用零部件。
(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汽车产业日益国际化,汽车整车厂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以性价比比较选择采购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汽车零部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差不多只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成本的10%,甚至更低)对全球各大汽车整车企业来讲是极富诱惑力的。采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应链,已成为一种趋势。
(4)、汽车零部件技术向通用化、智能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为给更多整车车型提供配套服务,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把汽车构成中不变的总成、模块、零部件整合为一个平台,匹配各种可变的总成、模块和零部件,极大地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化。随着电子智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将汽车电子智能技术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智能化零部件比重越来越高。为适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开发新型替代材料,使汽车零部件轻质化,减少燃料的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2.2国内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过50多年的发展,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共有4447家生产企业(仅含列入统计规模企业),零部件行业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市场占有率产品,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效益好的重点零部件企业,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形成了为国内整车厂供货配套的体系。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从整车生产厂中分离出来,部分企业已具备自主开发和系统供货能力,并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出口量逐年增长。同时,外商投资我国汽车零部件力度继续增强,他们掌握着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核心技术,基本垄断了为主机厂配套的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行业年会工作报告对国内主要零部件工业企业的统计,2005年零部件产品销售收入达3449亿元,同比增长18.7,占行业比例为29%;实现利润200亿元,占行业比例为38%;出口85.3亿美元,增长51.5%,占行业比例为43%,基本保持与汽车整车一致的增长速度。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情况,如表2.2。
表2.2 2005年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表
序 号 |
企 业 |
销售收入(亿元) |
1 |
万向集团公司 |
262 |
2 |
现代摩比斯 |
65 |
3 |
深圳比亚迪 |
38 |
4 |
一汽四环 |
30 |
5 |
联合电子 |
29 |
6 |
东风车桥 |
26 |
7 |
万丰奥特 |
23 |
8 |
延锋伟世通 |
20 |
9 |
陕西法士特 |
19 |
10 |
上海小糸 |
15 |
11 |
杭州西湖离合器 |
13 |
12 |
无锡威孚 |
13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外资企业已超过1200家,而且近年来数量增长很快。进入财富世界500 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全部投资进入我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些企业经营的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车架、转向制动电子与电器饰件、空调、乘客保护系统、音响排放等领域。目前我国轿车的整车配套市场OEM中,跨国企业的独资或合资公司约占50%以上的份额,其中包括德尔福、博世等在内的前十名的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就约占10%至15%的市场份额。
2.2.1进出口状况
伴随中国WTO承诺的兑现,零部件进口迅速增长;同时,零部件出口也保持快速增长。中国进口增加主要在转向系统和变速器总成;汽车轮胎和车轮、汽车玻璃等产品是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出口产品(如图2.2.1)。
图2.2.1 1999-2003年进出口情况汇总表 单位:百万美元
入世后,由于关税减让和配额取消的影响,进口车的数量会增加,对中国整车企业带来冲击。整车企业在压力下,将迫切要求降低零部件配套价,如果国内零部件企业不愿或没有能力降价,整车企业势必会增大向外配套乃至全球采购的比例,使WTO的冲击波及零部件企业。
2.2.2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要问题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1、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重复分散,集中度低,配套单一。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只为一个整车厂配套,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不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例如,我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2004年总产值为152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德尔福公司销售额的十五分之一左右。同时,汽车零部件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太少,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领域,规模偏小,产品种类较多,专业化水平较低,致使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2、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研发能力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据统计,发达国家开发1辆新车,70%的知识产权属于零部件企业。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十分重视研发能力的投入,如韩国万都、德国贝洱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达到销售收入的6%~7%。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2%,研发能力仅仅停留在适应性水平上,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机械零部件方面;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我国目前仅能仿制;许多零部件企业根本无力与整车厂同步开发。
3、企业经营观念落后,难以进入全球采购体系
为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国际跨国汽车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零部件,但我国有些汽车零部件企业经营观念落后,满足于内部配套,没有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准备。目前国际上对进入全球采购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求必须获得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而据了解,国内通过这一认证的企业非常少,没有这张门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就失去了与跨国巨头同台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
4、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建立了许多整车合资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技术合作关系和民族本位主义因素使然,不同国家的整车企业都带进了自成体系的零部件配套商,德尔福、法雷奥、博世等汽车零部件巨头进入中国,给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时这几年钢材等原材料一直处于高价位,而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整车厂为了保持尽可能的利润将其在整车市场竞争中的成本压力直接转嫁到零部件企业身上。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深受原材料涨价和整车厂压缩采购成本的双重压力,效益普遍堪忧。
2.2.3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业界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整体技术含量较低、研发能力欠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大幅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又面临新的机遇,并有望成为汽车产业中最具全球化特征的行业。目前,国内零部件产业已经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1、 生产格局:从“大而全”走向分层次的专业化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轿车、客车行业扩大合资、合作和技术创新,一汽、东风、跃进等大企业直属的零部件专业厂开始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全资子公司,从为本企业集团单一配套变为面向社会配套,形成分层次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
2、配套市场:从依赖进口走向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的轿车主要是由合资企业生产,为了降低零部件生产成本,跨国公司在投产新型车时,将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带到中国来生产,或者与中国企业携手建立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已成为必然。我国于2005年10月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也促使跨国公司开始积极建立本土采购渠道,将采购重点逐渐转移到中国市场,这亦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产化率的提高。
3、 发展模式:从依附模式走向重组和联合。
过去,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形成了依附整车企业的发展模式,各个整车厂都有相应的零部件企业。近年来,许多整车企业不断降低零部件自制率和减少自身制造量,并从过去向多个零部件厂商采购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从单个零部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从国内采购转向全球采购。这就促使零部件生产企业必须不断与之相适应,汽车零部件产业今后也必将加快并购、重组、联合的进程。
4、资本结构:从国有一枝独秀走向多种形态并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零部件产业主要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民营资本在中小零部件企业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足鼎立,形成多种资本形态并存的局面。利用外资是汽车零部件工业实现出口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5年新签约的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超过90家,协议金额近40亿美元。外商独资企业的不断增加,使国内竞争逐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2.3产业集群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有专业分工,又有资源互补的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不是产业链的简单延伸和集合,而是以产业群聚形成聚集效应的一种价值链。它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分工与专业市场之间良性互动效应显著,使在一个区域性构成网络群体的中小企业能获得十分显著的绩效。
2.3.1产业集群的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
专业化是产业集群的最显著特性,它使得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则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集中化是通过分工专业化而实现的,通过充分获得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集群中的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了集群中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强化了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社会资本较厚,彼此之间的交易费用则得以减少。产业集群的地域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本地化体现。产业集群中企业业主之间天然的亲情、乡情与友情构成了本地的社会资本,是集群中厂商之间共同行动的基础,是厂商之间交易费用减少的重要条件。
产业集群是创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好的平台。产业集群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发展就非常快,产业竞争力就强,区域的就业也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就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出。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并不是什么产业都能进行集群化发展的,必须是那些产业链较长、产业的市场容量较大且变化较快的产业,才适合于集群化发展。汽车产业就是典型的集群产业。对于产业来说,现在已经不再是大集团的发展时代,而是通过产业配套体系形成的整体经济时代,所以,如果只有大集团而没有配套体系,其区域经济发展就会显得后劲不足并逐渐走向衰落。
浙江省台州市的汽车零部件集群化发展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台州市现拥有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300多家,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占台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0.6%,从业人员达6万人。台州市的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约占浙江省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的60%,已基本形成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2.3.2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围绕3—5个大型成品商而形成的多核式产业集群。目前,柳州主要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特三大整车厂,围绕这些整车厂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约有220多家。由大企业直接带动配套型中小企业发展,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即属于这一类型。
作为这种多核式的产业集群,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大型整车企业来生存。如今,整车企业主要是以整车、产品研发等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普通的零部件则主要实行外包,通过对原有大型企业实施改组改造,从中直接分化出了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形成围绕在大型企业周围的很多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原来五菱集团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比较弱小,管理分散、投资重复,形不成气候。因此,五菱集团在三方合作后进行了战略调整,集团将4个汽车零部件分厂重组,成立了柳州五菱汽车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加快了零部件生产向模块化、集成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转化,目前,这类细分出来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柳州约有10家。
大企业的直接参与和扶持,使一批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中小企业得以迅速成长起来,从而亦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普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而言,大型整车企业的发展,亦直接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如上汽通用五菱主机厂的良好发展态势,就有力拉动了五菱柳机、五菱联发等五菱集团相关的子公司的发展。而大企业对这些中小企业的采购支持,则为中小企业的后继发展提供了基础。
2.3.3柳州市三大汽车经济园区
在促进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专业化经济园区的建设;二是以构建完善产业集群体系为目标的招商引资策略。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零部件企业迫切需要有新的发展空间。
1、汽车工业园区
建立以五菱集团为核心的汽车工业基地,重点发展微型车、轻型车、中重型货车及开发生产符合国家安全、节能、环保法规的经济型轿车,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高性能车用发动机、车桥总成、传动轴总成、减震器、消声器、汽车空调、刹车防抱死系统等产品以及汽车电子产品。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设计水平的汽车及零部件科研体系。
2、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
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为龙头,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向汽车零部件产业辐射、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3、阳和机械制造工业园区
阳和工业园区位于柳州市东部,该区主要定位加工制造业,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普及型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工程机械、螺杆压缩同涡卷压缩机、预应力系列、纺织机械系列产品等。经汽车整车厂的带动和阳和经济开发区的努力,开发区现已成功引进包括列入世界五百强的美国李尔公司和美国PAC集团、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上汽股份齿轮总厂、浙江万向集团、河北宇明工业集团等具有相当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开发区。目前,已有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有关科研机构如柳州裕信方盛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广西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等也已落户阳和经济园区。
3 柳州市汽车产业及零部件产业状况与发展
3.1柳州市汽车产业概况
柳州是目前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也是全国三大汽车集团及跨国公司在国内同一城市均拥有生产基地的唯一城市。美国通用、上汽集团和柳州五菱“中中外”模式设立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日产以东风为依托进驻东风柳汽,柳州特种汽车厂作为一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为一汽载货汽车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万向集团、西门子、李尔集团、上海汽车齿轮总厂、日本广岛技术HTC等国内外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进驻,已使柳州市有了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坚实基础。
目前,柳州已拥有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共220多家,总资产175亿元,固定资产净值33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已形成年产微型汽车45万辆、中重型载货车7万辆、轻型客车4万、专用车2万辆、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能力,打造出了“五菱”、“雪弗兰”、“乘龙”、“东风风行”等全国知名品牌。2005年全行业汽车产量389754辆,销量388317辆;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31亿元,销售收入249亿元,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利税19.7亿元,利润总额8.67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44倍、3.52倍、2.86倍、3.58倍、4.03倍。2006年,全市汽车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汽车产量有望突破50万辆大关。
3.1.1三大整车企业及产品概况
2005年,柳州市汽车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6.82%(表3.1.1),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在全国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柳州汽车产销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按照市场占有率排位,微型汽车综合排位为第二位,中重型货车综合排位为第三位。
表3.1.1 1998-2005年柳州市、全国汽车产量及增长率
年度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柳州产量辆 增长率% |
116583 13.6 |
101862 -12.6 |
130922 28.5 |
142191 8.6 |
183181 28.8 |
222450 21.1 |
308221 38.6 |
389754 26.8 |
全国产量万辆 增长率% |
162.8 2.8 |
183.2 12.5 |
206.7 12.8 |
234.2 13.3 |
325.4 38.9 |
444.4 35.2 |
507.1 14.1 |
570.7 12.6 |
柳州占 全国比例% |
7.16 |
5.56 |
6.33 |
6.07 |
5.63 |
5.01 |
6.08 |
6.82 |
(整理数据来源:调研和《汽车工业研究·加快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思路及主要措施》)
1、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已形成年产45万辆微型车生产能力,包括商务用车、微型厢式客车、微型双排货车、微型单排货车四大系列共210个品种车型。2003年底,开始在国内首次生产雪佛兰品牌的SPARK微型轿车。2005年产量340088辆,同比增长42%。
2、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已形成年产4万辆中、重型载货车,4万辆乘用车的生产能力,包括中重吨位载货卡车及新一代多功能轻型车——东风“风行”商旅车。2005年产量36057辆,同比下降18%。
3、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柳州特种汽车厂 已形成年产中、重型载货汽车及专用车3万辆的生产能力,生产改装各种解放系列汽车151个品种,是一汽集团的南方生产基地。2005年产量13609辆,同比下降41%。
3.2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状况
目前,柳州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220多家,总资产86亿元,从业人员2.6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两千人,已具备了发动机、底盘及汽车车身的大部份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如变速器、车桥、车架、钢板弹簧、减震器、制动器、汽车饰件、车身、汽车玻璃、灯具、汽车空调、电子线束等产品。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已初步形成紧密分工协作配套体系及整车厂--部件厂--零件厂三级汽车产业链,有效保证了柳州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超亿元的2004年有6家,约为10.52%;2005年有8家,约为14.04%。超过千万元的2004年有40家,约为70.18%;2005年有44家,约为77.19%。
表3.2 2000年—2005年汽车零部件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
工业 总产值 |
同比 ±% |
销售收入 |
同比 ±% |
利税 |
同比 ±% |
2000 |
20.94 |
|
19.63 |
|
1.81 |
|
2001 |
27.81 |
32.81 |
27.43 |
39.74 |
2.59 |
43.09 |
2002 |
36.03 |
29.56 |
38.87 |
41.71 |
4.43 |
71.04 |
2003 |
55.34 |
53.59 |
59.06 |
51.94 |
5.99 |
35.21 |
2004 |
67.34 |
21.68 |
72.53 |
22.81 |
7.81 |
30.38 |
2005 |
77.31 |
14.81 |
80.43 |
10.89 |
6.08 |
-22.15 |
比“九五”期间增长 |
269.20% |
|
309.70% |
|
235.90% |
|
(数据来源于调研)
3.2.1柳州市具有代表性零部件企业
1、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下属全资、控股企业有:柳州五菱汽车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柳州机械厂、柳州五菱新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易通空调有限公司、柳州科尔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柳州五菱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及模具中心、动力分公司和修造分公司等直属分公司。主营微型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和专用车,微型汽车前后桥、制动器总成、仪表板、座椅等,年配套能力25万台以上;16个品种的微型汽车发动机生产能力30万台以上;微型专用车生产能力达2万辆。
2、广西方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东风柳汽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广西最大的载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同时为东风本部、东风新汽、东风杭汽、一汽柳特、北汽福田、春兰汽车、金龙客车等整车厂配套。公司下辖9家企业,主要产品有:自卸车、厢式运输车、水泥搅拌运输车、水泥散装运输车、半挂车、保鲜车等专用车,车桥及制动器总成,乘用车底盘悬架系统、商用车车身悬架系统,燃油箱、制动气室等容器类产品,汽车半轴、前轴、转向节等锻件,汽车内饰件及电器产品等。载货汽车驱动桥在广西只有该公司生产。
此外,还有柳州钢圈厂(已形成年产汽车车轮200万套的生产能力)、柳州日高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年产汽车滤清器120万套的生产能力),以及柳州柳新冲压件有限公司、柳州五顺汽车配件厂、柳州市鸿福机械制造公司、柳州市东威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在汽车冲压领域有独特优势的合资或民营企业。
3.2.2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1)、有现实和潜在的广阔市场需求,而且位于最佳配套半径范围内,日趋壮大的柳州汽车产业无疑是拉动需求的主导力量。汽车整车厂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一个方式,是节省物流成本,如果在本土就有齐全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整车厂可以就近采购,即可大大节省物流费用,也可形成整车厂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双赢模式。而且,以柳州为中心,在8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除本市三大整车厂外,还东有广州的丰田、本田和尼桑,南有海南的马自达,北有湖南的长丰猎豹等整车企业,相距也就一日的行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如果我市零部件企业能获得良好发展,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则指日可待。
(2)、从科技、人才来看,柳州作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国中小型创业服务试点城市,我市已经拥有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自治区汽车人才小高地,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开发和创业服务体系,可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成为背靠大西南、东临珠三角、面向东南亚,具有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和独特区位优势的汽车产业产品区域配套和出口东盟的理想加工基地。
(3)、从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来看,广西已明确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来重点扶持,自治区与市一级正在酝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强化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双向沟通和联系,为企业技改融资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以加速柳州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如2006年,上汽通用五菱预计产销量将突破45万台,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在其强势拉动下,柳州五菱柳机生产的发动机除为五菱整车厂配套外,还为东风柳汽提供配套,从而柳州五菱柳机2006年亦取得车用汽油发动机行业第一的地位。按照2010年全市生产90万辆汽车整车的规模计算,所需要的零部件配套额就约为400亿元左右,这对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良机。
3.3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2004年,柳州整车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虽取得了全国第五的成绩,但仅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5.96%;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仅占全国的2.40%。由于柳州汽车工业总体规模及龙头企业还较弱,故对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聚合力和带动力也还比较弱。同时,虽然柳州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已初步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配套体系,但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发展不平衡,零部件企业仍处于“散、小、重、弱、差”发展滞后的格局。
3.3.1政府对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政策性引有待加强
汽车工业是柳州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政府长期有支持和扶持下,如今全市三大整车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前景光明,至2010年,柳州有望实现整车年产量100万辆的目标。然而,对于明显滞后的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则还有待进一步地加强。如柳州虽然成立了汽车行业协会,但几年来汽车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得很少,协会除了组织部分会员单位参加展览等有限的几次活动之外,几乎成了招牌维持会。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不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当时的私营汽配企业只好挂乡镇企业的牌子生存,故柳州汽车零部件私营中小企业由于对政策有所顾忌,一直以来都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当对促进发展私营企业的政策有了信心时,但时间已经耽误了,已经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时机。现在,零部件企业生存环境已十分严峻,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努力已难以获得多少发展的空间,这时政府对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就必不可少,而能够发挥全面统筹指导与协调作用的市汽车工业领导办公室的成立,亦是十分重要的。
3.3.2零部件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做大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并购、重组、联合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减少零部件生产及供应商的数量。目前,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种经营类型:一是大批量生产企业,虽然产量高,但产品附加值较低,只能以低廉价格争取用户,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创新和集成潜力大的企业,其专长于某一专业领域,擅长生产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部件或系统,获得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从发展趋势看,后一类企业创新能力都比较强,盈利状况好,其发展前景比较光明。而目前柳州在整车厂逐步上规模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投资做大方式却多是选择的前一类型的发展模式,以至有的企业产量上去了或已经翻了番,可利润却并没有随之而获得相应的增长,如柳州五菱汽车联合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产值有了大幅的增长,而公司全体员工的工资却反而降低了近一半。这样,势必影响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许多零部件企业属于私营中小企业,其发展过程一直极为艰难,企业技术人才数量有限,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信息不畅,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3.3.3零部件产业缺乏高端产品,配套率低
整车厂生产上大规模后,配套零部件变成了大部件的模块化生产格局,整车厂由此进一步节省了生产场地和企业员工,从而对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的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柳州市汽配零部件生产企业仍多以冲压件、简单机加工件等低端零部件制造为主,且生产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有品牌的大总成或模块生产配套格局,零部件产业缺乏变速箱、车桥、汽配电子类产品等高端产品。近年来,柳州零部件生产在市内3家整车厂所占配套市场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本市配套比例47.92% ,2003年为42.98% ,2004 年为36.22%。2003年本市配套件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2004 年下降近7个百分点。
3.3.4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利润率低
柳州汽车零部件企业现仍处于分散的状态,未能实现专业化集聚效应,不仅缺乏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而且整车厂所实施的一级、二级、三级供应商的配件供应体系,采取的是传统的竞争性采购体系,还未能改变成为现代的战略合作伙伴式供应链共赢体系。目前,一方面是国内整车企业不断降价,逐年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是零部件上游产品如钢铁、有色金属等价格则不断上涨,致使零部件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少。当整车企业的采购价格低于零部件成本极限时,零部件企业将必然陷入亏损境地。同时,个别整车企业因整车降价导致资金运转不足,就拖欠零部件供应商的货款,这种拖欠则一步步向上游传递,整车厂拖欠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则拖欠二、三级的五金、电器原件、塑胶、座椅织物等零部件企业,造成零部件企业经营状况不断严重恶化。
3.3.5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太弱,难以为继
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专业化程度低、发展慢是目前柳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零部件企业目前研发能力薄弱,缺乏快速反应能力,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30%,如近年来柳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仅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有实用新型专利3件和外观设计1件。同时,企业还严重缺乏能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设备,如数控机床等,比江浙一带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技术、设备落后10—20年,产品仍以冲压件为主,企业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故在整车厂生产旺季,配套产品质量上不来,数量也难以保障。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市场需求升级的敏锐性和供给能力,特别跟不上整车厂新车型开发对零部件生产配套的要求,而高科技类和科技类的生产能力较弱,产品以机械件、简单加工件为主,电子件、化工件等深加工、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在紧跟整车厂进行新车型开发时,当整车厂新车型开发失败后,一批跟随投资新车型零部件开发的企业也就血本无归,不少中小企业还因此而导致破产倒闭。
4 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在2006年7月1日前,汽车整车关税税率将下降至25%,零部件平均关税降至10%。美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成长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投资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入世给柳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但也给柳州零部件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跨国公司将生产向我国转移,也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管理效率、产品生产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柳州零部件企业,包括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内资企业,都应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提高加工设备硬件条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方式,使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有效地全面提升。
4.1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其中关于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表述为:零部件及相关产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研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的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零部件采购体系。指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计划,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的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4.2对策和建议
在2006年10月柳州市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上,陈向群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柳州“十一五”期间柳州汽车工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年产汽车100万辆、发动机120万套的产业规模,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把柳州建设成为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生产基地,争取列入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布点城市……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中小企业扶优扶强工程”,支持发展与大企业集团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群,加快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外向接轨型、持续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因此,就“十一五”期间如何推动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2.1成立柳州市汽车产业领导办公室
要抓好汽车产业这一龙头支柱产业的发展,实现到2010年形成年产汽车100万辆,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在政府中立即成立一个由市级领导直接挂帅的“汽车产业管理办公室”,由其牵头,对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做好全面规划和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与协调工作。如加大对零部件企业的技改资金投入扶持力度,建立汽配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汽车行业协会开发中介科技开发及咨询服务机构,通过社会化的中介机构从产品设计研发、战略发展咨询及采购、营销、物流等各方面为零部件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并为企业解决好土地、资金、技术、设备等问题,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减少各种摊派,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政府采购支持本地汽车产业发展等等,为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规划——协调——服务上全方位做好工作,这样,我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主心骨,就有了可以跟着走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领导核心。
必须明确的是,“汽车产业管理办公室”要成为一个与经委平级或高半级的独立的政府管理部门,有关的管理权要全部下放给它,使它对全市汽车产业的发展能行使完全的管理权限,它可代表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从而引导有条件的中小零部件企业,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本地二、三层次零部件产品,使零部件生产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适应整车企业先进采购方式,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结构。如仅把汽车办设为经委下属的一个部门,则难以发挥作用。
4.2.2制订指导性政策,培育和发展汽车产业集群
柳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构成一个有效的网络。集群经济使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细化,以至于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节约制造成本。同时,这些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促进了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种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如果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形成网络状的联络关系,其就容易在经济大潮中被逐个淘汰。产业集群解决了中小企业分散发展的问题,它能把中小企业通过产业的网络连到一起来形成集群化发展,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经济的创新与扩展。目前,我市已在申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并积极帮助一批有发展潜力、系统化、模块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难题攻关及战略咨询,力争使我市汽车产业走上集群化发展轨道。
我市要培育和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就要制定促进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作足阳和、官塘、雒容等现有工业园区的连片开发文章。在引资的同时,亦要重视对本地零部件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真正做到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如阳和等工业园区也要重视引进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阳和等工业园区的定位,要以高起点的功能规划,通过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吸引跨国关键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近年来,柳州汽车产业吸引了西门子、美国江森、日本广岛技术、浙江万向、上齿公司、重庆李尔、河北宇明等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聚集直至进驻。在阳和工业园落户的4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三分这二是上汽通用五菱的供应商。阳和、官塘等工业园区随着资本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正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明显的集聚效应。
4.2.3提高整车厂本地零部件配套率
自20世纪90年代后成立的汽车合资企业,原来要求第一年国产化率必须达到40%,第二年要达到60%,中国加入WTO后,为了履行WTO的承诺,我国汽车业取消了国产化和本土化含量的要求,同时按照每年15%的速度增加汽车进口配额。自2002年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以CKD(全散件组装)、SKD(半散件组装)的方式生产轿车。CKD方式生产汽车相当简单,只需要三个部门:物流(拆集装箱)、装配车间、销售公司,上马快,投资省,利润大,但是这种方式对推动汽车工业发展没有正面的意义。柳州要发展汽车产业,把柳州建设成为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生产基地,就必须坚持走提高本地零部件配套率的道路。
要提高整车厂本地零部件配套率,首先要提升本地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降低产品成本。技术水平低和产品成本问题是制约柳州汽车产品配套的主要因素,当前,柳州本地零部件企业仍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整车厂的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推出新车型,如果柳州的零部件配套水平跟不上,反过来就会影响整车厂的发展,因为新车型的生产可能会因此而离开柳州。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也能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提高本地零部件的配套率。如近年来,柳江县把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主动承接柳州市工业经济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其新兴工业园区定位为以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45家。现落户柳江的零部件企业已达8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家,2005年共实现总产值16.4亿元,占全县工业的32.62%;2006年9月,又成功引进了柳柴动力有限责任公司的柴油机生产线投资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柳江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成了县域工业的支柱,柳江也成了西南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所产零部件产品除供本地配套外,还外销至国内其他地区和厂家。
4.2.4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汽车产业将成本压力顺着供应链传递给了上游零部件企业,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的焦点目前已主要集中在成本优势、技术优势两大方面。柳州零部件企业过去一直多地依赖于本地整车厂,未能及早向柳州市以外拓展,以致专用件多,通用件少,市场应变能力较弱,至今生存空间仍十分有限。如今由于整车厂对零部件的不断压价,柳州零部件生产企业相互竞争已达白热化的程度,这实际并不利于我市零部件及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因此,柳州整车厂与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要获得双赢,不应再继续沿用原来的所谓“全球化采购”模式,而应转变为与一级二级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采购模式,形成“整体大于局部”的合作优势,从而取得效益的最大值。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在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时亦表示:今后五菱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微小型汽车产业链,通过构建上下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本土构建全球采购基地,力争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4.2.5建立柳州汽车零部件公共研发平台
中国现阶段参与国际分工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但是中国制造业整体的提高,则需要政府的支持。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发现国内先进武器使用的9种核心芯片有7种是日本提供的,震惊之余,美国研究发现是日本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认识到有些事情单个企业做不到,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于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包括政府贴息、减税免税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政策,促成了硅谷的形成,使美国高端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
发展柳州汽车产业,政府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想改变仅作为“世界汽车加工和组装中心”的地位,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就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同样,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不仅要扩大自己的实力,生产绝大多数的汽车零部件、系统、模块等,而且也要承担更多的研发工作,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做到系统开发、系统供应。因此,解决好零部件的研发问题,才能跟上世界汽车生产发展的潮流(即国外汽车零部件研发能力已强于整车厂),通过零部件技术的提升,进而推动整车厂新车型研发水平的提高。但如果寄希望于零部件企业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实际上是难以办到的。零部件企业只有依靠政府建立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才能有效提升其产品的技术水平。因此,要实现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日益强大,应突破单个企业能力的限制,改变企业自主研发成本负担重、力量分散的现状。柳州乃至广西有必要集成政府、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加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方的大联合,合力开发汽车产业公共技术资源,建立“柳州汽车零部件公共研发平台”,尽快提升柳州零部件产业自主开发能力,是提高柳州本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水平重中之重的工作。
[结束语]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无论多么完美的整车设计都需要零部件来完成,车的性能越好对零部件企业的质量要求也越高。如今,国外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已领先整车企业,一辆新开发整车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正是由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不断创新,促进了国外汽车整车企业的发展。这也应当是柳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目录:
[1] 国内零部件工业呈四大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http://www.auto-stats.org.cn/ReadArticle.asp?NewsID=4221)
[2] 2006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工作报告
(http://htzh.cn/Article_Show3.asp?ArticleID=2410)
[3]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汽车电器》2006年第9期,作者:陈黎明、王炳坤)
[4] 出路在于产业集群化发展(《经济日报》2006年9月14日第14版,http://chinaeconomy.ce.cn/no14/newsmore/200609/14/t20060914_142292.shtml)
[5]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天长企业网:http://www.tq8888.com/cyzd_html/zd-5.htm)
[6] 加快大企业发展,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广西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集团经济研究》2005.9上半月刊总第181期,作者:管仕平)
[7] 汽车产业状况与发展——记柳州零部件产业发展
(广西工学院汽车工程系,作者:何深光)
[8] 五菱解放唱东风——我市汽车行业持续创造辉煌
(《柳州日报》2006年7月27日第2版,作者:刘丽)
[9] 柳州欲打造汽车产业大基地
(《南国今报》2006年9月19日第10版,作者:朱凌云)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柳州腾飞之路
(《柳州党建》2006年1、2、3月合刊,作者:钱平凡)
上一篇: 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下一篇:关于建立柳州汽车零部件研发公共平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