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牌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四)

  • 2011-05-26    

内容导航:

四、柳州创建品牌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规划先行 科技导航 农业发展立体化

为使农业发展立体化,柳州采取地理适宜规划法和保护传统种植区规划法相结合的办法培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思路,这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品牌的坚实基础。针对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人口相对密集的状况,六县四区均大力发展果蔬类产品,已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形成了新的农产品生产格局。柳北区围绕“优化区域布局、培育特色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和发展休闲农业”方略,实施了《甘蔗低产改造续建》等8个项目;柳南区通过实施韭黄产业化开发、低产改造等项目及大力发展养殖业,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鹿寨县作为桑蚕生产大县,利用桑枝加入棉籽壳生产茶树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品种,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柳州农业获得中央、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资金249万元,实施了一大批财政、科技项目。如农作物间套种平均亩产值增加2000元,二季葡萄技术亩产值翻番等。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现阶段创建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条件, 性状稳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品种配以科学的管理技术, 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农业科研取得丰硕成果,自主研发出“桂柳1号”、“鹿寨无核蜜橙”等甘蔗、水果新品种、新品系,组织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应用》、《农业生态模式研究与应用》、《二十万亩“史力丰”高产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无公害双季莲藕配套技术推广》等多个项目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 积极培育品牌资产

注册商标成为柳州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调研中我们发现,截至目前,经融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涉农商标已经多达50余个,其中地理商标1个。该县2004年把“融安金桔”这个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申请注册。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200710月获准注册。“融安金桔”成为柳州市第一件地理证明商标。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融安金桔”凭借商标品牌平稳度过风暴灾难。到2010年上半年止,融水县有效期内注册的涉农商标为48个,占注册商标总数的78.7%。金杉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香杉牌木地板及广西凤糖集团融水和睦制糖有限责任公司的翔燕牌白糖分别于2008年、2007年荣获广西著名商标。注册的农产品品牌资产与没有注册的农产品不可同日而语。如融安金桔中商标注册成功的“长安”牌在2008年年底至2009年春节前的金桔销售季节中,在全球“金融危机”,金桔市场价格下滑的情况下,该合作社销售金桔1000多吨,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农户实际增收100多万元,增幅达30%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8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速度的加快,农民市场观念的提高,农民群众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在融安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培育、扶持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快发展。目前,经融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2户,其中金桔专业合作社19户,农机专业合作社7户,土地、油茶、辣椒、营林、养猪专业合作社各1户,成员出资总额达337万元,成员人数为9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融安县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金桔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支持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柳城县六塘镇农产品种养协会”、“三江县三月三茶叶专业合作社”、“柳江县无公害稻米协会”、“柳南区太阳村韭黄协会”、“融水县沙田柚专业合作协会”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也为推动当地品牌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2009年底,全市已登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达293家,入社社员10797人,入股金额1.59亿元。各种农产品流通有了新主体,农产品“卖难”的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主要涉及水果、蔬菜、食用菌、桑蚕、茶叶、养殖业等农产品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 2009年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的收入达7.12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

()积极整合资源特色和优势

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劳动人民的“财源”, 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是发展生产、创造农产品品牌的先决条件。在农产品的生产上, 良好的种质资源和土地资源是生产出优质农产品的保障, 一个农产品品牌的树立是以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外观为前提的, 而没有良好的种质和适宜的土壤就不可能生产出好的产品, 所谓“橘逾淮而为枳”。相反, 质量低劣的农产品不能适销对路, 生产得越多给农民带来的损失越大。利用资源和优势创建农产品品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传统名品保护, 二是挖掘资源潜力。融安金桔、融安头菜可以说是融安的传统名品, 它得益于前辈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更得益于现代人的保护及开发。市农业局、水产畜牧局积极挖掘资源潜力创建新的品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找准适合当地条件的资源特色创建符合现代人需求和口味的新品牌。如柳城县“许师傅”牛腊巴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

()各项惠农政策自发调节农产品 林下经济在探索中起步

国家、区、市的惠农政策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价格支持。如粮补及甘蔗良种推广补贴促使农民自发调节种植结构,规模养殖补贴引导农民自发调节养殖品种。2009年单水稻玉米良种补贴面积达269.90万亩,申报粮补3333.30万元。存栏能繁母猪5099头的养猪场每个获补助5万元,并对肉牛、肉羊、家禽等规模养殖户予以补贴。二是投入品补助。如补助农业燃料和动力,提供低息贷款。拨款改善农业、水利、农村交通设施,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水产畜牧局落实渔业燃油补贴政策,2009年自治区下达给柳州市的渔业用油油价补贴资金235.94万元,其中市本级50.36万元,已经发放油补49.45万元,受益渔船307艘。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升林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复种指数,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农、林、牧、畜、副各业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好路子。“十一五”末,柳州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1.67万公顷,林下产品产量为19276吨,木本药材年产量10672吨,全市林下经济产品年产值为2.14亿元。

 ()培育市场与培训技能双管齐下 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科技密不可分,农民一时难于完全把握新技术。相关行政部门将实用技能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等相结合,全市开展绿色证书培训1.75万人,发证1.59万人,共组织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讲座、现场咨询指导等280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党员、农村行业协会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种植大户、农业创业人员等25.6万人次。柳州市六县四城区全部成为全国或广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区;从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到全面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植保新技术使得农作物病虫害损失不断减少,农产品安全系数逐年提高;推广农作物间套种等实用技术近30万亩,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据测算,仅农作物间套种一项,给农业增加效益2.77亿元。

要有效地加快农产品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步伐, 使有形的产品有序地打入无形的市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无疑是最佳的途径。因为名优农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始终决定着产品品牌地位,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它的影响、知名度最终是靠市场来实现的, 强调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决定着创建农产品品牌的成功与否。为此六县充分挖掘农产品品牌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积极创办农产品宣传节,使八方宾客了解该县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为招商引资打下基础。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建立起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市场, 是实现产品品牌战略的两个环节,培育市场是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群众的共同任务。柳城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调动人力和物力寻找销售渠道和国内外市场,已连续兴办了四届柳城蜜桔文化节”,组织销售渠道和建立营销网络, 适应大市场千变万化的同时保持区域内生产、品牌特色的独立和相对稳定。

 ()建立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柳州农、林、水产畜牧行政部门通过“三农”科技服务网、柳州市科技信息网、柳州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专家服务热线、“桑蚕通”、举办网上农产品节等,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产供销信息、市场分析预测信息、农村实用技术信息等,促进农村物产信息流通及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实行信息进村入户,2009年新建10个乡镇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点。据统计,2009年共发布信息3000多条,通过网上展销农产品,促成农产品交易1.8亿元,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网上展销、网上推介、网上洽谈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经过网上推介,百朋莲藕信息传遍全国,远销湖北、湖南、广东、山东、河北等省,还出口到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柳城蜜橘成为出口越南为主的水果。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