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革柳州市委

浸透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中国传统意识

  • 2010-01-13    陈佚生

内容导航:

在讲这问题前,先讲儒家和儒学的关系。儒家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学却是一个历史概念,就是说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或学术形态,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儒家学说。到了宋、明二代,孔子被神圣化了,儒学便发展成为儒教(又称孔教或宋明理学)。儒家学说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份,可以说是同封建社会共存亡。但它作为一种学术形态,却源远流长,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人最讲究伦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也就是儒家的伦理观念,最基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范畴的伦理观念。在孔子心目中,“入则孝,出则弟”,只是求得家庭关系和谐,这种和谐可是进而求得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途径。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得出一套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尊卑观,把家庭与国家、血缘关系与等级关系等同起来,这就是礼。因此,中国人很讲究忠君孝慈,尊老敬幼。这种礼制,几乎拥有法律的权威性,中国古代法律的精神,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伦理精神。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学的主要内容,孔子对“仁”有很多深奥的解释,在一次曾参与孔子的对话中,曾参领会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由此可知,作为孔子之道的核心,分开来讲只是忠恕二字。孔子认为能够终身奉行的大概是个“恕”字,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只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低层次要求,人人都可以做到,但在今天却成为“全球伦理”(普世伦理),被称为“金律”。再高一步的要求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的高层次要求,是“忠”的积极表现,是个人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这两句话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作为道德标准,却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原则。

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自强不息”,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有一定的责任心。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儒)“可杀而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以天下为已任”.作为孔子的继承人孟子还有“舍生取义”的说法。这些关于意志独立,人格尊严,社会责任心的说法,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激励了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奋斗捐躯。也正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继续前进的思想基础。

儒家还有一套人格修养完善、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途径,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严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可在实践中,成功的者寥寥,失望者居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正、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在中国几千年中的影响始终不衰。

儒家高度赞杨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他的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他的继承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应当坚持“和”的原则。一方面要“和而不同”,另方面要以和的精神来解决矛盾斗争的问题,不要采取一方消灭一方或同归于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和,国与国之间也要和,“协同万邦”嘛!和已经成为今天世界的主旋律。

儒家的很多伦理道德观念,都成为后来士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尚志节、重操守(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径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贵正直、重人格(不阿世求容,作风磊落),重义轻利,清正爱民,尊师重道,抗敌爱国等等,也为今天我们的道德标准所吸收且发扬光大。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