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浸透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连不属儒的行业或人物,识几个字,举止斯文点的都加上个“儒”字。人们对带兵打仗的武将,总认为不是略输文采就是稍逊风骚、或者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赳赳武夫,有点儒者风度或文官出身的、又谙熟兵法韬略、善于用兵的将帅,就称之为“儒将”。古时行医者多是子承父业的“赤脚医生”,读过书的人做医生,且精通医理、医术拔萃者被称为“儒医”。过去经商是不受重视的,如果读过点书然后经商、且贯通生财之道、大进大出的生意人,则称为“儒商”。
商人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但很长时期只属“九流”之一。在战国末期的诸子百家中,把商人归属杂家一派,这派人物“兼儒墨,全名法”,也算与儒沾上点边。春秋末期有个政治家叫范蠡,他曾经协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后来经商致富,在一处叫陶的地方住下来,时人称之为陶朱公,后人却把他当财神来供奉。战国时也有个出名的商人叫白圭的,后人尊称他为“治生祖”。范、白二人都很能做生意,懂得“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商品流通预测,更懂得“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价格变化规律。他们在商场上竞争也有很高超的谋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因此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连所用的人和学徒,都强调要具备“智、勇、仁、强”的业务素质。他们经商的伦理道德准则就是“诚信”二字,首先商品的质量要“务完物”、“取上种”,绝对不卖伪劣的东西;不主张贪图过分的高价,“无敢居贵”。对自己的生活作风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因此,颇有儒者之风的范、白二人自古至今,都被敬为商人的楷模。
孔子三千弟子中,贤才者七十多人,除多数从政者外,也有干别的行当的,其高足子贡(名端木赐)就弃政从商。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之器(宗庙之美器),是个适合从政的人。他“利口巧辞”,在齐国田常欲举兵进犯鲁国时,游说齐、吴、越、晋等国,引起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连锁反应;他也到过楚国,受到楚昭王的厚待。可是这位在官场中干得很不错的子贡,却“好度举,与时转货赀(搞买贱卖贵,伺机而动的投机生意)”,以至“家累千金”。《前汉书·货殖传》说他“发贮鬻财曹鲁之间”,富得“结驷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亢(通抗)礼。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从班固的这段文字看,子贡利用他游说各国时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在曹鲁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了不少银子;更张扬的是舍得在各诸侯身上花银子,把那些贪得无厌的王侯纳入掌握之中,甚至可以和他们分庭抗礼!看来子贡虽然出身儒家,是个儒商,但不是个地道的商人,而是善于玩弄官商勾结、行贿投机的奸商!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道德观念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行为准则;近几十年,儒学经过重新诠释,正走近社会生活,走近家庭、学校,贴近经济、政治。在经济上儒学的介入,会促进儒商队伍的发展壮大,如今的经商者,大多是识文断字、读过几年或十几年书的人,其中不少还以儒商自居。可今天的所谓儒商,绝不是像子贡那样高智商低品德的奸商,而是见利思义、取之有道,并关心社会事业的工商实业家。作为真正的儒商,首要一条是重商德,在商品经济社会,大可不必只言义而不言利,但一定要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生财原则。生财的正道是在商业活动中,不以囤积、垄断、投机、掺假、售劣等非法手段坑蒙他人来牟取暴利。另外,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制利,是儒商做人的道德标准,要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公平竞争,这样才能义利相通,利已达人。绝对不能玩弄“卖的没良心,买的无眼睛”那套无赖手法。此外,一定要有“爱国、敬业、守法”精神,这样的儒商,才能推动现代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化,也才能消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逢商必奸”的成见。
上一篇: 浸透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中国传统意识 || 下一篇:民革党员参加建国60周年柳州统战成果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