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自治区绩效考评的建议

  • 2013-12-26    韦秋利

内容导航: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守住“绿水青山”的决心。近年来,我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质、空气、城镇污水处理率等多个指标依然能够基本令人满意。但是在将生态文明纳入绩效考评这一方面,目前全区仅有贺州、来宾等少数地市做出了初步尝试,全区尚未正式、系统、全面地将生态文明这一指标纳入绩效考评中。以GDP论英雄、以牺牲环境为发展代价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长期以来形成的政绩评价体系、领导干部任用提拔标准、将生态文明纳入绩效考评的相关政策支持不足、部分领导干部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氛围不够浓厚等。在提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潮流下,在党和国家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高度的大背景下,正式将生态文明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当中,使之成为考评和衡量政府作为的重要指标意义重大。

建议:

一、 明确相关政策机制,确定相应的考评方式和细则

建议以自治区出台《关于将生态文明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绩效考评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使之正式成为全区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层层落实,全部纳入该考评体系,明确和细化相应指标和分值。

二、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对发展状况进行调节,实行差别化考核

对一些实行环境保护比发展经济更重要的地区,比如重要的水源地、自然风光旖旎的旅游地、环境破坏已经很严重的地区,可实行差别化考核,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指标取代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化建设等指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推动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正常投入机制,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为防止实行差异化发展导致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在实行差别化考核时,应从多个层面完善配套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四、严格考核督察,加大问责力度和宣传力度

严格实行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同时通过各级媒体、多种方式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营造“不以GDP论英雄”的良好氛围。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