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西为例浅谈“一带一路”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 2017-12-28    

内容导航:

摘 要:从广西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分析了广西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优势,认为“一带一路”对广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 广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两条古代丝绸之路构建新经济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牵充满活力的亚太经济圈,中串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通欧洲发达经济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欧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行业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合作。“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为中央站在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延伸,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最终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支持民族地区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在口岸建设、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广西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具有出海口的以及衔接东盟国家的枢纽省份,国家对广西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①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民族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特别是宁夏、新疆等与中亚和阿拉伯地区有密切的地缘文化联系,云南、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紧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改变民族地区传统意义的内陆封闭型区位条件,使之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枢纽和桥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丝绸之路经济带囊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区,以及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4省区市,可带动交通、能源、物流、旅游等多项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强力助推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深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交往,使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开放的“前沿”。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表示:当前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就会从过去的边缘地区一跃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巨大。要握紧发展“总钥匙”,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中找到先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和突破口,要把中央赋予民族地区的重大政策导向用足用好。

二、广西在“一带一路”的优势及带来的影响

1、区位优势。对外,毗邻东南亚使其能够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实现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广西还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这三大平台,并承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的合作;对内,广西处于东、中、西部交汇区,是连接华南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向东可以承接来自粤港澳的资金、技术,向西可以引借云贵川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政策优势。广西本来就是国家开发政策密集区,既有西部大开发政策,又有沿边地区开放政策,既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试点政策,又有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政策,现在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密集区,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政策优势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梦寐以求的东风。

3、交通优势。广西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海陆空三位联动的便捷交通。陆运方面,广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展都居全国前列,并与东南亚实现多路联动;海运方面,随着广西玉铁铁路开通,北部湾四大港口实现了与广西铁路网全网互通。其中,防城、钦州、北海这三港合组为北部湾港,借助规模优势与集聚效应,希冀将其建设为西南出海最便捷通道,能与广州、泉州、杭州等港一较高下;空运方面,广西现有7座民用机场,能与东盟各国实现良好沟通。

4、人文优势。广西各族人民与部分东盟国家人民在血缘、语言、生活习俗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京族与越南民众,傣族与泰国民众,很多都是有亲戚关系的,有利于与这些地区人民打交道。且广西拥有众多居住于“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国家的华侨,目前,拥有广西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700多万人,这是一座人文资源的富矿,可以善加利用,打好“侨牌”。

5、人力资本优势。广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原因,人力成本相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廉很多,但同时相对于东盟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来说在受教育程度、敬业程度上有优势,这对于广西引进外资、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一带一路”倡议让广西从“边疆”变“中心”

“边疆”只可能是国家的边疆,而非生活于边疆之人的“边疆”③。事实上,边疆地区的人们对自身的认知与定位往往反复多变,而非如“中心叙事”模式中的那般恒常,即它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中心”对“边缘”固有“边疆”角色设定的程序。从积极的方面看,边疆省区在不同时期内受中央政府宏观战略的驱动,使得其自身对摆脱边缘的角色充满了豪情壮志。这种从边缘到中心的冲动与变奏,从时空的纵横轴观察,其峰值愈往后推,愈益显得强劲有力,它幻想通过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战略的调整、外交与周边关系外交战略的拟定、国家治理层面中央对边疆地区的依托等诸客观条件,汇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通道。

如果说,近现代中国发展的进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和地理的互为形塑的历程,那么,迄至当代乃至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又将如何借力于社会发展,再塑地理形态?基于这种观察视角,审视当下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的启示呢?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从事这样一项工作,即通过相关研究证明:如果说,历史时期边疆地区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中国的地理边缘与文化边缘的话,那么,在当前中国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鼓舞下,这样一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边疆亦有可能成为区域社会的“中心地带”。当我们将观察的视角聚焦到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研究之际,考察边疆省区本土研究者的旨趣,足以对此问题获得更多启发:云南、广西的地方学者大多论证了各该省区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处的连接东南亚与东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桥头堡地位④;新疆的研究者则乐于强调新疆在此战略中的欧亚大陆物理中心的位置⑤;海南、福建等沿海边疆省区的研究者则试图将本省置于勾连东西方海上交通的枢纽位置之上⑥。不言而喻,边疆省区的本土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阐释,不仅仅是基于历史主义的视角——原来历史时期它们就曾处于东西方文明交通的枢纽位置上;还在于其现实主义的诉求——怀抱摆脱当前边缘地位的美好愿望。在他们看来,这种愿景不惟有历史之于现实的观照,使得其成为可能;而且还有现实国家战略之于地缘政治的辐射,因以变得可行。

前述边疆本土学者所持观点还可从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省区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的过程中得到印证。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广西、云南两个边疆省区。本文只分析广西。在1992年以前,广西对自身的定位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边疆民族省区”,并将这种区情归结于因毗邻边境而经历的三次边境战争⑦。稍后受益于中越边界的勘定,以及国家沿海沿边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地缘优势,并在历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件中重点强调其作为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边疆省区的优越地理条件。最近,作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因应,广西提出要将自身打造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⑧。

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报刊、网络等媒体就会发现,自中央政府决定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上述那种“从边缘到中心”的冲动不仅仅存在于广西、云南两地,其他边疆省区亦有类似的期待。较有代表性的言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2015年两会期间阐述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时即强调:“新疆是物理意义上的亚洲中心,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向东国内市场有13 亿人口,向西同样有13 亿人口。既可以服务国内,又可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沿线国家,是一个天然的核心区。”⑨不言而喻,各边疆省区均意识到了国家战略实施为自身带来的机遇,与边疆有关的议题不再受到地理空间的局限,正在史无前例地从“边疆”走向“中心”,同时亦在以实际的努力推动所在边疆地方由昔日的改革末梢变为当下乃至未来的开放前沿。

总体而论,此前人们大多习惯于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战略利益的层面来考量边疆地区作为国防要地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视其为一个封闭意义的存在;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讨边疆传统发展模式认知、构建边疆发展新视域的契机,即边疆地区从曾经的发展边缘地带,将经历一个“去边疆化”的进程,呈现出其开放、多元的一面,边疆议题越来越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意义,因此之故,边疆地位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边疆省区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活跃的政治空间与经济地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引文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

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

③关凯:《反思“边疆”概念:文化想象的政治意涵》,《学术月刊》,2013年第6期,第140页。

④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2013年第 12期;黄洲:《开启合作,共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广西经济》,2014年第5期;任佳:《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储东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筑西南“开放高地”》,《人民日报》,2014年7月7 日,第14版等诸先行研究。

⑤唐立久、穆少波:《中国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秦放鸣、孙庆刚:《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和选择》,《新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⑥黄端:《福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位作用及相关建议》,《福建理论学习》,2014年第8期;本刊编辑:《找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海南坐标》,《今日海南》,2015年第1期。

⑦这三次战争分别为1883~1885年中法战争、1965~1973年援越抗美战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⑧吕余生主编:《释放先导效应,共建海上丝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回顾与展望》,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

⑨《“一带一路”规划即将出台 交通网络率先张弓布局》,《上海证券报》,2015年3月14日。

(周行)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