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协委员媒介素养的提升

  • 2016-12-30    

内容导航:

每一年的各级两会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场合,也是对公众进行各方面知识普及的大课堂,还是对公众和社会进行新闻传播的好时机。就新闻传播的功能而言,就给政协委员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也是新鲜的课题:政协委员不仅仅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为适应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需求,满足老百姓在“微时代”的知情权,一些代表委员的媒介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政协委员提高媒介素养有助提升履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政协委员而言,也非常重要。我们当前已经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媒介化时代。所谓全媒体、自媒体、大数据,云计算都是媒介化时代的标志,政协委员必须要提高对媒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党校就干部能力的提高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所以,无论是我们生存的时代,还是党的要求,提高媒介素养都是应有之意。其次,提高媒介素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和习的过程,孔子对学习下的定义是学而实习之,可见学习不仅仅是听课背书,还有练习和温习之意。对于提高媒介素养实际操作和练习、大胆张嘴尤其重要。第三,各级政协要对参会的政协委员们提出要求,加强培训。如果说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的天职,是内在要求,两会期间面对媒体和公众就是政协委员的另外一项天职,或者说是公众和媒体对代表和委员的外在要求。它直接影响政协委员履职水平的高低和效果。

二、政协委员媒介素养的判断标准及不足之处

简单地说,媒介素养就是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和对待媒介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努力,政协委员面对媒介的素养有所提升。躲、怕甚至呵斥记者的少了,尤其是一些身为政府官员的政协委员,两会期间越来越敢于面对镜头。但就目前来看,政协委员的媒介素养在很多方面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才能适应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需求,满足老百姓在微时代的知情权。

判断媒介素养高低有几个标准,政协委员们对照标准,显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一一来分析:

首先,有无媒介素养,对媒体和公众说话的内容是重要标志。现代传播学特别强调对象的原则,即对谁说话。从每一年各级两会报道来看,一些政协委员对记者和公众所说的内容并不全是公众关心、社会影响大的公共话题,有些是本部门内部的工作和成绩报告之类,显然不合适。

其次,判断媒介素养高低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面对媒体和公众时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神态语态和衣着等等。有一些政协委员在面对记者镜头和接受采访时显然力不从心,既无充分准备,又无平时积累。他们在镜头前,或紧张失态,或语句不畅。还有官员让秘书准备好了文字,无论记者怎样问都万变不离其宗背来背去。

此外,在一些新闻发布会上,一些政协委员总是用一种语速、一个腔调、一成不变的神态面对公众,即便内容再好也让人索然乏味。其中,还有两个极端现象值得注意。一个是见到媒体和记者就躲、跑、推辞,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另一种是提案议案和发言过于随意,一些被媒体和公众诟病的所谓神提案,也是政协委员缺乏媒介素养使然,让本来很严肃的事情成为媒体炒作的把柄。

这些事实都进一步提醒我们,提高政协委员媒介素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政协委员媒介素养提升的途径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两个方面:培训与实践。

第一,要针对政协委员开展媒介培训。政协委员要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要解决敢讲的问题,就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理论结合实践,在技巧上得到显著提高。必须要利用党校、行政学校、高校的平台开展媒介培训。有条件的要做到三年一轮训,让政协委员懂媒体,教大家面对媒体,这里面确实有些技巧要掌握,艺高人胆大,心里有底就敢说了。具体来说,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接受采访或新闻发布时要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

一是要适应从常态环境到拟态环境的转变。常态就是平常的状态,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状态。拟态是媒介或大众传媒营造的新型环境。当摄像机和聚光灯对准一个人时就是拟态环境,一言一行与平常情况下就会不一样,有可能失态。尤其是作为政协委员,会有很多机会面对媒体,为了避免此类错误,可适当安排彩排予以纠正和提高,否则小小的失误就会无限放大,也就是反常放大。

二是要适应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要把宣传做成新闻,但不要把新闻做成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宣传策略使用非常成功,宣传是单向的,从点到面,例如,人民日报的社论,这是中央或人民日报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传达信息。传播是点对点。接受采访的人和记者是点对点。

三是要从公文语言到媒体语言的转变,要多用生动的例子和准确的数据。作为政协委员,更加要学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老百姓关心的事情。要少用社论语言,不能开口就是中央文件,多讲媒体语言、新闻语言,多传播、少宣传。

其次,要努力掌握媒体应对的规律和技巧。

一是要有新闻性、时效性、权威性、真实性。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或新闻发布时不能做成工作总结。接受采访时讲的内容注意要小而精,记者需要的是新闻也就是“新”,他不需要全面。比如讲某个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3大亮点,“突破、特色、亮点”这些新闻语言多用,记者比较喜欢,最爱听,要点不能太多。通过受众分析,一般情况下3点大家都容易记住,人对3条信息也很敏感。

二是要具有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政策意识。政协委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保持先进性,体现社会的进步性,同时,需要掌握社情、民情和舆情,必要的时候,澄清谣言、保持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三是掌握必要的接受采访的技巧。比如自己的立场要用国际化表达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境外媒体的时候。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做到脱稿回答。在语言的组织上,要学会使用“搭桥法”、“旗帜法”、“369原则”等。特别是涉及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比如暴力拆迁、矿难等,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要学会人性化的传播,显示人性关怀。不能开口就讲“有关部门”“有关领导”,要多讲“我们”。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控制气氛,在媒体面前不能随意许诺、保证,不能推断臆测。同时,注意个人形象,包括服饰、发饰、妆容等。

第二,要加强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应对敏感问题,这是最好的学习与实践,是捷径。敏感问题,牵涉面广、关注度高、应对难度大,犹如高难度试题。问题面前,如果当了“鸵鸟”,不回应,就等于未战先败,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大胆面对,即使做得不完美,也会赢得“有勇气、有态度”的好评;要是应对得体、回复有力,就会为公信力加分、为形象添彩。

有时候问题本身并不那么敏感,躲躲闪闪得多了,也就变成了敏感问题。所以,有直面的勇气、正视的态度,是“脱敏”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把回复、应对敏感问题,作为维护公信力、提升履职水平的契机,知难而进、化危为机、历练成长。磨砺见锋华,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的答记者问受到广泛赞誉,与她经常面对敏感问题、在与“刁钻、刁难”过招中成长密不可分。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范本。政协委员虽不是职业的新闻发言人,但完全可以借鉴新闻发言人成长的经验,勇于坦陈事实、表明态度、担当责任,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一次实战,胜过多次演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进入矛盾多发期,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敏感点”增多。这是挑战,也是倒逼我们提升应对能力的动力。

最后,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宽容、和谐的媒体和舆论环境。要让委员们敢说,领导干部要宽容一些,同时媒体及公众舆论也要宽容一些。领导干部要有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如果说错话,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该宽容一些,提醒一下,帮助纠正一下就完了,这样大家才敢讲。此外,公众舆论环境也要宽容。现在一弄就上网上报纸,大家顾虑比较多,媒体记者写东西有时也断章取义,让委员们站在风口浪尖,感到害怕。网络现在是大家表达意见的平台,但是有很多非理性的东西,有一种从众心理,需要进行正能量的引导。

 (刘佳)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